曹魏、蜀漢和孫吳帝國的滅亡分別是誰的責任?

孫權逝世於252年,孫吳帝國滅亡在280年,顯然,孫權不應該承擔亡國的責任。


講個最質樸的道理:在252-280年間,孫吳帝國又不是孫權的鬼魂所統治的,憑什麼要孫權負責啊?


易中天的附會解讀


由這個問題,筆者想起來:易中天教授說曹魏帝國滅亡是曹丕的責任,蜀漢帝國滅亡是諸葛亮的責任。這結論中的邏輯都是把各自亡國前幾十年的事,強行附會解讀罷了。


筆者在這裡這三國的事都給說一說。


曹魏帝國的“九品中正制”在史書上根本就是漢代察舉制的沿革,其主旨就是論人才優劣,並非專為世族量身定做,所以曹操的用人機制也根本不與此產生衝突。


再者“九品中正制”的開創者就是曹操(易中天堅決不提,或者不知道此事),易中天教授強調曹操是“唯才是舉,重用寒門”,而曹丕繼承父親開創的,同樣是“唯才是舉”的“九品中正制”被曲解成“為世族壟斷仕途”,繼而認定為是亡國禍根。


筆者論史,不喜歡信口開河的事,只喜歡言必有據,所以在這裡列一下史料:


沈約《宋書·恩悻傳序》: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


這裡的“魏武”就是指曹操,這是歷史常識。所以,沈約的話總比易中天的結論有價值吧?


曹魏、蜀漢和孫吳帝國的滅亡分別是誰的責任?

再說蜀漢帝國


在諸葛亮死後,蜀漢帝國仍然堅持北伐戰略,也被易中天解讀成諸葛亮意志的延續,姜維繼承諸葛亮“復興漢室”的遺願不假,但是這是吳蜀聯盟時就已經約定的事啊!


孫吳帝國也與蜀漢帝國互相配合出兵作戰,曹魏帝國還抽空去滅了遼東公孫淵,而戰爭在三國鼎立時期幾乎沒有中斷過,這是三國形勢的必然,怎麼就成了諸葛亮一個人的鍋了?


易中天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是否定諸葛亮這位偉大的政治家,無非是暴露習慣牽強附會罷了。


回到孫吳帝國


不可否認,孫權在執政晚期有過很多昏招:

氣死陸遜,逼死兒子,迷信鬼神,欲求長生。史學家孫盛評價孫權時都引《左傳》文批評孫權:


(孫)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孫)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

以孫盛這樣的古人眼光來看“孫權晚年的所作所為是亡國之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古人推崇君主有德,無德的君主滅亡是勢在必然,孫盛繼而把這理論套用到死去的孫權身上,這就牽強了。


以我們現代人,以科學辯證的眼光來看:孫權之後的皇帝更替頻繁,孫吳帝國內部、宗室內部內耗嚴重。這才是問題關鍵所在。


孫皓登基之初,雖然一度暫時穩定了孫吳帝國內部局勢,但是他執政風格又偏向鐵血殘暴,又造成孫吳帝國內部叛變不止,開國重臣如全氏家族,也叛逃至曹魏帝國。


等到西晉渡江伐吳之時,孫吳帝國的防線一觸即潰,其中亡國原因本應該就是孫皓執政殘暴導致的。


最後不得不說,孫皓這個人還是有點骨氣的,比開門投降的劉禪強多了。


據說晉軍逼近孫吳帝都建業之時,孫皓還把國庫裡的財物分給將士,鼓勵眾人守衛建業,誓死做最後一搏,只不過這幫守城的吳軍將士,當場表演了一把“忠君愛國”之後,然後把財物揣進口袋,紛紛跑路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