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去流浪了,中醫不“流浪”!!!

導讀:最近,根據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作品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火爆春節大熒幕。其實,在中醫理論體系裡,處處包含著對宇宙萬物的思考,這些認識,在《黃帝內經》中就能管窺一二。

對宇宙的不同認識與《內經》理論體系的構建

從文獻中可知,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天體結構有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三種認識。

蓋天說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又被稱為“天圓地方說”,可能起源於殷末周初。這一學說在先秦時期有所發展,西漢時期趨於明確,故在《淮南子·天文訓》中有“天圓地方,道在中央”及“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之說。

《內經》借用了蓋天說這一宇宙模型構建自己的相關醫學理論,認為“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靈樞·邪客》),體現醫學理論中的“天人相應”觀念。並且應用這一宇宙模型闡述人類的壽夭與地域關係,解釋人類的健康狀況以及壽命的長短與這一宇宙結構之下的地域環境、氣候變化的關係。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太少之異耳……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素問·五常政大論》)。

渾天說認為全天恆星都佈於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麗於“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這一學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後來又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迴旋浮動﹐這是樸素的地動說之先河。

這一宇宙結構模型的思維充分體現於《素問·五運行大論》中的“夫變化之為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可見,《內經》在其構建相關理論時受到了這一有關宇宙結構模型思維的深刻影響。

宣夜說認為,所謂“天”,並沒有固體的“天穹”,而只不過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日月星辰就在氣體中飄浮游動。這一宇宙結構模型的思維方法體現了西漢及其此前樸素的無限宇宙觀念。東漢郗萌記載其先師所傳宣夜說的相關知識,應當是對西漢及其此前人們研究宇宙時所得出的結論,同樣也受到《內經》理論建構時的關注,

如“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素問·天元紀大論》),以及“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素問·六節藏象論》)的認識,應當說是接受了宣夜說宇宙建構模型的思維影響,並用以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

二十八宿知識在《內經》理論建構中的應用

二十八宿是古人在天文學方面的重大發展。二十八宿亦名二十八舍,指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周天黃道(太陽和月亮所經天區)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

《內經》在構建相關醫學理論時運用了有關二十八宿的知識,如運用了“天週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解釋人體營氣衛氣晝夜循行規律(《靈樞·衛氣行》)。

再如運用

“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闡述五氣經天化五運的理論(《素問·五運行大論》)。在《靈樞經》中引用二十八宿之名,已經達到近乎完備的階段,與這一時期相關文獻的記載皆同。


地球去流浪了,中醫不“流浪”!!!


五星運行知識在《內經》理論建構中的應用

五星指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即東方歲星(木星),南方熒惑(火星),中央鎮星(一作填星、土星),西方太白(金星),北方辰星(水星)。五星之名所見甚早,在《尚書》《左傳》等都記載詳備,且又與五行相合,與五季(春、夏、季夏、秋、冬)相配。《淮南子·天文》《史記·天官書》均有比較系統的五行系列內容,並將五方、五行、五帝、五佐、五執、五神、五獸、五音、五日與之組合。


地球去流浪了,中醫不“流浪”!!!


在《素問·金匱真言論》之五方系列組合中即含五星在內。《素問·氣交變大論》關於五運太過不及之論述,亦皆及於五星。又該篇在論歲候之太過不及上應五星時,曾言及五星運行之逆順、留守等情況。

“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謂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來曲而過之,是謂省遺過也。久留而環,或離或附,是謂議災與其德也。應近則小,應遠則大……歲運太過,則運星北越,運氣相得,則各行以道。故歲運太過,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則色兼其所不勝。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閔閔之當,孰者為良。妄行無徵,示畏侯王”。

日月行度知識在《內經》理論建構中的應用

日月運行,亦名日躔月離。古人早已注意到日月的運行,並將其運行的週期作為制定曆法的依據。關於太陽運行1度,月球運行13又7/19度的認識,《淮南子·天文訓》已有記載,認為“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言的“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

與其一致

正月建寅知識在《內經》理論建構中的應用

正月建寅與曆法相關。所謂“建”者,亦即月建,指曆法中運用十二地支分別標記一年十二個月的方法。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運轉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將十二地支與十二月相配,用以紀月。把每年的歲首正月定位在鬥綱(即北斗七星的1、5、7星)所指的十二辰中寅的時位。

在《素問·脈解》中就有“正月太陽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太陰者,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等。《靈樞·陰陽系日月》將十二個月全部用十二辰標記,即寅者正月,卯者二月,辰者三月,巳者四月,午者五月,未者六月,申者七月,酉者八月,戌者九月,亥者十月,子者十一月,醜者十二月。

二十四氣、七十二候知識在《內經》理論建構中的應用

二十四氣與七十二候是古代曆法的主要內容和特徵。關於二十四氣之名,在《素問》《靈樞》中已言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主要節氣。關於七十二候之事,雖然沒有提及具體名稱,但《素問》中已有“五日為一候”之說,按一年計之,說明七十二候之數已經確立。


地球去流浪了,中醫不“流浪”!!!


節氣是指太陽曆(干支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可見,《內經》的成書不是偶然事件,是我國先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積累的大量實踐經驗的結晶,人類是生存於天地之間萬類物種之一,所以研究生理、病理變化以及尋求如何矯正身體健康問題出現的偏差時所採取的相關措施時,就必須遵循對人類影響極大的天時氣候的變化規律。

地球去流浪了,中醫不“流浪”!!!


我們之所以將《內經》及其締造的中醫藥學稱之為“中國人的健康醫學”,是因為《內經》的立題主旨就是如何使民眾保持身心健康,使人體與生存環境和諧,在這一健康理念的引領下,提出了“上工治未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等,充分體現其創建的醫學知識是以人類身心健康為前提,研究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內容都是從屬於人類健康的醫學學科主旨。這也就是為什麼將其稱之為中華民族健康醫學的道理之所在。

目前研讀《內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 文字學方法:也可以稱之為“說文解字法”,如筆者主編的《內經詞典》、郭靄春的《黃帝內經辭典》。

2. 語言學方法:研究《內經》的語言修辭特點,如錢超塵的《內經語言研究》。

3. 哲學方法:如劉長林的《〈內經〉的哲學與中醫學的方法》。

4. 溯本求源方法:如劉明武先生的《換個方法讀〈內經〉》和《換個方法讀〈內經〉》:〈靈樞〉導讀》。

5. 現代多學科方法:如雷順群的《〈內經〉多學科研究》,該書多學科全方位研究《內經》,運用了醫學心理學、信息理論、控制論原理、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泛系分析、天文曆法、數學與術數,以及氣象學、物候學、時間醫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方法。

6. 方法論和思維科學方法:如邢玉瑞的《黃帝內經理論與方論》。

7. 專題方法:如筆者的《內經的思考》。

8. 校、注、譯、析、用綜合方法:如筆者主編的《黃帝內經通

解》。

9. 集大成式的方法:綜合古今中外研究《內經》成果予以集大成式的方法讀《內經》,如王洪圖總主編的《黃帝內經研究大成》。

10. 生命科學的方法:從生命科學的角度解讀《內經》是目前的主流,因為《內經》畢竟是一部以生命科學知識為主體的醫學典籍。這是讀《內經》的基本立場和主要方法。此法又有兩個方向。

①義理解讀法:從義理的角度解讀《內經》,解讀其中的醫學理論,如煙建華的《內經學術研究基礎》等。

②臨床實踐解讀法:從臨床的角度解讀《內經》,讀出其中指導實踐的價值,這是《內經》的主旨和價值取向。如王洪圖的《黃帝內經醫術臨證切要》,王慶其的《內經臨證發微》《內經臨床醫學》、熊繼柏的《從經典到臨床——〈內經〉與臨證治驗十三講》等。

凡此種種,無疑都對如何讀《內經》提供了有益的、可資借鑑的經驗和有效思路。

但是,百脈一宗,《內經》自其誕生之日起,就被納入到生命科學範疇,如論怎樣讀它,都不應當脫離醫學主旨,否則就失去了研讀的意義。

諸種讀《內經》的方法,都是服務於生命科學的方法,都是為了準確把握其中的醫學知識而最大限度地服務於人類的健康事業,這才是讀《內經》的必然指歸。

張登本老師在研究《內經》《難經》方面頗有造詣,為陝西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在全國10餘家雜誌上公開發表論文百餘篇,不少觀點為後來出版的教材所採用。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黃帝內經》二十論

給大家推薦《黃帝內經》二十論


地球去流浪了,中醫不“流浪”!!!


內容推薦

本書首先對《黃帝內經》成編之前的先秦諸子文化、《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以及西漢文化等與生命科學相關的資料進行梳理和解讀,探究它們對《黃帝內經》理論構建的影響。之後對“《黃帝內經》講了些什麼”,梳理相關內容。最後探討學習《黃帝內經》的方法和意義。

END

本文作者:張登本,文章分別摘自《中國中醫藥報》刊載文章《天文、曆法知識與和著作《黃帝內經》二十論。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封面圖片和文中圖片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片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