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承前啟後的一代帝王,卻總是被我們忽視?

他是清朝承前啟後的一代帝王,卻總是被我們忽視?

談起清朝的事情,人們總喜歡說,說一個詞,叫做"康乾盛世"。更有人說:“雍正帝前不如老子,後不如兒子。”其實這是個大謬論。

為什麼這樣說呢?

01 雍正在革故鼎新,勤於政事,既追平了老子,也超過了兒子

因為我們今天看雍正時期留下的東西,在整個清朝時期都是有開拓意義的。在他即位之後,他首創的“軍機處”,讓他擺脫了之前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約束,從而讓僚屬成為執行上面政令的一個執行機構,這是他的父親終生也沒有完成的事情。

他在繼位之後,繼續通過迅速而急迫的手段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平定西北軍事,是一個優秀的國家繼承人,不是僅僅守成之主,他還是個開拓有為的君主。改土歸流有什麼作用呢?

我舉個例子,大家都懂了,就是某些地方的統治權不在朝廷,在地方的土著酋長手裡面,這些地方只是表面上臣服國家,他們擁有私人武裝,一旦國家動亂,他們就會“添亂”,殺死地方州郡長官,佔領內地土地,殺害百姓,搶掠財物等等,極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雖然說這種勢力很小,但是他們集中連片,也影響國家的治安。

改土歸流之後,地方的統治權跟內地的治理模式一樣,這些地方的百姓可以參加國家科舉考試,可以接受中原文化學習,學習中原的農業技術,發展生產,改變落後的部族面貌,而且從此地方統治權在國家任命的長官手裡面,這樣這些地區進一步進入中國的版圖,不容易再次被分割,這是對鞏固大一統的國家政治格局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實行“官差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增加了國家稅賦卻沒有增加百姓負擔,這在當時的清朝發展進程中,是個很好的政策。

反腐倡廉,建立密摺制度和養廉銀製度。儘管在後續的實施過程中,後者引發的爭議較大,但是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嘗試,他在反腐敗鬥爭方面建立的體制機制,對後世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由於在雍正時期通過嚴厲而嚴苛的整肅政治腐敗,彌補國家虧空,從而在雍正統治末年,將康熙末期的國庫八百萬兩銀子增加到了六千萬,到了乾隆初年,更是增加到了八千萬兩,康熙晚年的社會弊政在他即位之後,得以糾正。

他是清朝承前啟後的一代帝王,卻總是被我們忽視?

他也是整個大清最勤奮的帝王,沒有之一。他在為十三年留下的奏章可以堆滿很多件屋子,每天批閱奏摺的字數甚至可以達到八千多字,這是後來故宮開放以後,一些歷史學家研究後得出的結論,可見他的勤政。

在國家治理方面,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制度創新方面,我認為他做的不必他的父親差,只是因為在位時間太短,不然大清國的基業可能會更勝一層樓。作為一個優秀的繼承人,它能夠做到糾正前任的弊端,然後還能果斷進行一些改革,毫不誇張地說,在整個清朝裡面,他做的改革是最大的,他是清朝最優秀的改革家。

反觀乾隆,沒有繼承父親優秀的品質,反倒在後期率先腐化,導致整個統治階級的腐敗捲土重來,而且愈演愈烈。

他是清朝承前啟後的一代帝王,卻總是被我們忽視?

02 乾隆的做派

乾隆年間的大興土木,屢次巡遊江南,蓋行宮修別院,耗盡了他的父親給他留下的富庶的國庫基礎,乾隆統治末期,國家腐敗較康熙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代表性人物就是和珅,這個大貪官,貪墨數量數以億計,幾乎相當於朝廷數十年的國庫收入之和。

貪戀美色,巡行江南,離宮別苑,轉嫁賦稅,增加地方負擔。他父親怎麼樣,雍正喜歡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不喜歡鋪張浪費,動用大量的資源。

雍正交給兒子的是一個清正廉明的朝廷,而乾隆交給嘉慶的是一個充滿窟窿的朝廷。嘉慶初年,和珅貪汙,被下獄處理。西北戰事再起,白蓮教糾正僧眾圍堵地方政府,搞得朝廷疲於應對,這都是在乾隆頻繁的加重賦役的過程中的一個後遺症。

面對西方方面,雍正比乾隆更開放,充分吸收西人之長為我所用,他自己就喜歡研究西方的東西和器物,而乾隆生生地錯過了與當時正在冉冉升起的大英帝國的正常交往,愈加與世隔絕。

雍正做事情是有始有終的,堅持反覆,讓他獲得了一個“抄家皇帝”的名聲,但是他絲毫沒有因此就斷了這個線。而反觀聖賢如康熙、乾隆等等,執政前期能夠做到一些事情,後期就開始倦怠政事,造成的很多的社會問題。

為什麼如此功績被後世遺忘呢?

也是是因為在位短,也許是別的。現在回過頭來看歷史,我們就知道雍正是個勤政愛民,繼往開來的一代政治領袖,對於整個大清的發展強盛起了關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