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传承——碗底“铺户借办”:啥意思


盛世传承——碗底“铺户借办”:啥意思


明代民窑瓷器中的一些盘、碗,内底写着“铺户借办”四个字,这是什么意思?本文来说说这个话题。

“铺户借办”,简单说,是明代城市商户的一种差役名目。欲知详情,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铺户”?

据《客座赘语》卷二记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实施了一项重要的人口迁移政策。先把南京原有的住户悉数迁往云南安置,然后陆续将苏州、浙江一带的富裕上户四万五千多家迁到南京落户。这些新编户大多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故没有田赋,但有各种官府差役。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将南京的工商户带走二万七千家,在北京也实行相似的差役制度。

在城市里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业称“铺行”,商户称“铺户”。明代时除了两京,其他重要的城市也都有“铺户”存在。

“铺户”应该怎样应差役?在明代这是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因为官府需要办的事很多。据《宛署杂记》记载,皇城北京常规要办的官府事务主要有坛场祭祀、拜谒祖陵、皇帝行幸、皇室婚嫁、内府开支、衙门杂役、乡试会试等,内容和规模各有不同。

庞大的人力和物资消耗,是向“铺户”直接征用好呢,还是花银子购买好?是官府出面收取好呢,还是承包给人办理好?每一种差役方法出来后,用一段时间就会产生弊端,不是官府不便,就是伤民太甚。因此需要不断改革、调整。

明中期,南京实行了这样一种差役制度:将铺户按贫富分成九个等级,上等户出钱用于购买物资,下等户则是出力应役。

此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差役,是专门“供应器物等用者,名‘借办’。”所谓“借办”,也就是把一些耐用物品借给官府使用,用后再还回来。

“办”是明代差役的常用词汇,意思是官府有什么公事要下面“办”。让专人办理,叫“承办”;派多人分头办理,叫“分办”;花钱购买,叫“买办”;出很少的钱租借,叫“借办”。“借办”的好处是花钱少,用后归还不浪费。

“铺户借办”就是由“铺户”承担的一项负责租借物品的差役任务。

官府办事,有哪些东西需要“借办”?举个皇帝去拜谒祖陵的例子:据《宛署杂记》卷十四记载,“借办”的用品有运水车、轿子、灯笼、麻绳、桌椅、板凳、茶壶、盘碗、酒盅、水缸、炉灶、蒸笼、铁锅、马槽、灯杆、芦席、砍刀、切刀、铁镢、铁锨、铡刀、竹筛、箩筐、刷帚等等,至少也有几十种。

瓷器盘、碗或许是“借办”物品中数量最大的项目。

比如乡试、会试,各位考官大人以及来自各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要由当地官府负责招待。开考前吃上马宴、考试结束吃下马宴、考中的举人吃鹿鸣宴等,需要使用大批瓷器盘、碗,其中很大部分是向铺户借用的。在个别盘、碗的内底写上“铺户借办”四个字,目的是可以识别这一批瓷器是从铺户那里借来的,便于用后归还。

同样的道理,明代后期瓷器盘、碗的内底,还有许多写着“某某置办”“某某斋”“某某佳器”等字样,也是为了方便识别谁是它们的主人,防止有意无意的拿错。

盛世传承——碗底“铺户借办”:啥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