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3古汉语的修辞(知识框架+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带你学/No.03古汉语的修辞(知识框架+复习要点)

重要知识点

古汉语的修辞 ★★★★

1.稽古

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稽古有明有暗。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2.引经

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於:(一)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二)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3.代称

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

(1)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二毛”是指花白头发,这是老年人的特征,借用来指代老年人。

(2)以部分代全体。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

(3)以原料代成品。原料和成品是互相有关的事物,所以原料可以指代成品。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铁是制造农具的原料,所以拿铁来指代铁制的耕田农具。

(4)以具体代抽象。这是古人在修辞上常用的一种手法。试举“刑罚”的概念为例。“刑罚”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古人则常用刑具“徽索”、“缧绁”、“刀锯”等作为刑罚的代称。

(5)以地代人。古书中常见的一种是以做官的地点为人的代称。例如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淩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彭泽代陶渊明,临川代谢灵运。

(6)以官代人。以官代人是表示尊重。司马迁把自己的父亲称为太史公而不称名,这是很明显地表示尊敬。甚至有简省官名,只剩两个字的,例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后代也有人省称为右军。

(7)专名用作通名。古代汉语里,专名用作通名的例子很多。例如: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与扁鹊也。(扬雄解嘲)(俞跗、扁鹊都是良医的代称。)

(8)割裂式的代称。把古书中的一个词组割裂开来,用其中的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这是割裂式的代称。例如《文心雕龙·熔裁》篇说:“及云之论机,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这里的“友于”指代“兄弟”。这是因为《尚书·君陈》篇说:“惟孝友于兄弟”,后人就截取其中的“友于”二字作为“兄弟”的代称。

4.倒置

由於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这种句子多半出现在辞赋骈文里,散文里有时也可见到。例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应理解为泉洌而酒香。)

5.隐喻

譬喻有明有隐。明喻用“如”、“若”等字,容易懂;隐喻不用“如”、“若”等字,不容易懂。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人的隐喻,否则以喻为真,就会引起误解。

6.迂回

迂回是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话不是直说的,而是用转弯抹角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叫做迂回法。古人的迂回法往往是利用典故来表现的。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骈体文或者是骈散兼行的文章里面。

7.委婉

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司马迁为李陵事受了宫刑,遭到了冤屈,但是他在《报任安书》中只说“明主不晓”,不敢直指君上的罪恶。外交辞令、谦词都是委婉语的一种。

8.夸饰

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古今都是一样的。夸饰不等于夸大。夸大是言过其实;夸饰不是言过其实,而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