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黄渤《一出好戏》的“力不从心”,更应该先看《蝇王》

有一名英国作家叫威廉·戈尔丁,曾经参与过诺曼底登陆的牛津大学高材生。他在1954年创造出了小说《蝇王》,并在1983年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珊瑚岛》,“荒岛文学”一向致力于宣扬一个主题:人如何在困境中开拓进取、征服野蛮和回归文明。现实很难揭示真相是什么?

然而,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戈尔丁并不乐观,在他眼中,和老祖宗荀子一样,他相信人性本恶。于是他设置了一个“试验场”,对人性进行“严刑拷打”,这就是1963年英国电影《蝇王》翻拍的小说。

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一个时间不确定的未来,世界爆发了核战争,一群孩子被迫开始了荒岛求生。起初,这群孩子分工合作、民主协商、共度难关、和谐相处。但脆弱的秩序很快被打破,对权力、领地和食物的渴求,让这群孩子分崩离析。尤其是随着谣传中的“野兽”的出现,孩子们陷入了恐惧和纷争当中。

要了解黄渤《一出好戏》的“力不从心”,更应该先看《蝇王》

以拉尔夫为代表的一派,坚持在岛上建立文明的社会秩序,他们搭帐篷、采野果、燃烧篝火等待救援,甚至要求在指定地点大小便,遇事开会举手发言。而以杰克为代表的一派,则对这些文明民主的做法嗤之以鼻。他自命不凡,不听从集体安排,而是和别的孩子追求野蛮的生活方式。他们打野猪,将脸部涂抹成五颜六色,围着落满苍蝇的野猪头狂欢,任凭救命的篝火熄灭而失去宝贵的得救机会。

要了解黄渤《一出好戏》的“力不从心”,更应该先看《蝇王》

可怕的是,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杰克这边。他们不再受文明规范的制约,尽情释放人性的罪恶欲望。为争夺领导权,两派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直到彻底无法收拾。

蝇王在《圣经》中被当做“万恶之首”,代表丑恶。小说和电影以此命名,象征着兽性战胜人性。孩子们害怕莫须有的野兽,到头来真正的野兽却是他们心中潜伏着的恶魔。不是外在的怪物,而是孩子们自己把乐园变成了屠场。

那一句尼采的名言“你凝视着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就像“龙之传说”: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体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习惯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文明社会会觉得这样的故事实在过于负能量,那么我们不妨构想一个这样的场景,假如有一天你可以隐形了,做任何事情都会不留痕迹,那么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是以非法手段获取一大笔钱,还是去报复劈腿的前任?至于利用隐身伸张正义,做好人好事,那些是不是都是超级英雄的工作,与我何干?

要了解黄渤《一出好戏》的“力不从心”,更应该先看《蝇王》

相比威廉·戈尔丁的尖锐与悲观,《一出好戏》对人性的刻画,则要温和许多,这点看过电影的都知道,演而优则导的黄渤想用一副荒岛求生的群像,描绘一则关于人性的寓言,可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明显“力不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