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时评:学会“穿针引线”

笔者在上一篇《绣花在于“针”的功夫》一文中提到了干工作必须“绣”而不能“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干工作还得学会“穿针引线”。

顾名思义,穿针引线就是将线的一头穿过针鼻。在农村长大的人都知道,特别是70后,60后,50后,往前的那一代代人。那时候,衣服基本就是手工制作,鞋子都是手工制作,不像现在的现代化机器大生产。尤其是布鞋的鞋底,都是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到现在,笔者还会唱那时的民谣呢——“小大姐,纳鞋底,绣花鞋,找姐姐,干什么,找婆家”。

手工做衣服、纳鞋底、补衣服、套被子、订纽扣,都有个前提动作,那就是“穿针引线”。可别小看这一微小的动作,能将线引鼻而过,没有好的眼功、手功和细心是做不来的。别小瞧穿针引线,在笔者的印象中,就好像“卖油翁”高高的把油倒进油桶里、就好像南京大排档里服务生提着大茶壶把茶水倒进茶杯里,一点也不洒,一滴也不漏,可神呢!

由此我们想到,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穿针引线”的是各级机关。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小动作,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从哪里入手下功夫?笔者认为,首先要把好“统”关。不能满足于或习惯于照抄照搬,分不清轻重缓急,否则,机关忙乱,基层乱忙。其次是学会统筹。要做好结合,该归类的归类,该关闸的关闸,该分流的分流。机关要围绕基层工作的总体目标,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布置工作要从基层实际出发,防止和克服那种抓基层就是查基层、考基层的习惯性做法。再就是建章立制。保持基层正常的工作秩序,加强指导,用制度来规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同时注意分工负责。

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必须坚持通关到位,统放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写于2019年1月31日)

作者简介:根华,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经济网特约评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