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的《石宴》,莫扎特的《唐璜》

莫里哀的《石宴》,莫扎特的《唐璜》

《唐璜》(Don Juan):

莫里哀最著名的剧作之一,

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人物,

莫里哀借用这个风流浪荡的人,

揭示出当时社会统治阶层

一群人的恶习和伪善的一面。

莫里哀的《石宴》,莫扎特的《唐璜》

莫里哀

(Molière,1622~1673)

莫里哀之于法国犹如莎士比亚于英国

他被伏尔泰尊称为“描绘法兰西的画家”

作为剧作家、演员、导演、剧团班主即演出制作人,莫里哀共创作了33部剧作。一生致力于戏剧创作和演出,累死在舞台上时,年仅52岁。

1621年1月22日,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生于巴黎市中心。莫里哀 是1649 年从艺后开始启用的艺名。 其父是国王路易十三的宫廷御用手工艺人,传统的挂毯制作商。

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作国王的宫廷工匠,继续小贵人的丰厚生活。但莫里哀受祖父的影响从小喜欢看戏,并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要求祖父送自己进教会学校深造。在学校里他结识了孔迪亲王, 后来成了他在外省演出剧团的监护人。 中学毕业后,莫里哀聚集几个经常一起看戏的年轻人于1643 年5月30日在巴黎正式成立了盛名剧团 ,当时巴黎的固定剧团并不多, 艺人们也大多像意大利喜剧丑角从一个地方转战另一个地方供人取乐。 所以生活并不容易,比起祖业留下的宫廷手艺人的固定生活来说差多了,但是莫里哀决心已定,立志做演员和剧作家, 就像古希腊的很多剧作家兼演员一样。1645年他随剧团离开巴黎到外省流浪、巡演 13年之久, 主要到过的地方有里昂、根据外省的民间生活创作演出了《冒失鬼》 、《爱情的怨气》、《可笑的女才子》 等。

莫里哀的《石宴》,莫扎特的《唐璜》

1658年 由孔迪亲王引荐, 莫里哀认识了国王路易十四的兄弟,并有机会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恋爱的医生》, 随即受到认可,他的剧团从此驻扎巴黎小波旁宫演出, 起初被称作“御弟剧团”,后被直接纳入皇家宫廷,并享受王宫俸禄。莫里哀的很多戏都是在皇家宫廷首次公演的,距离皇家官邸卢浮宫近在咫尺。莫里哀去世后为了纪念他,1680年在此成立了莫里哀之家, 就是今天的法兰西喜剧院。

莫里哀的《石宴》,莫扎特的《唐璜》

1673年2月17日 在 《无病呻吟》演出第四场时, 莫里哀深感体力不支, 但还是强行演出,谢幕后回到家就咳血身亡, 为戏剧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耐人寻味的是, 莫里哀在好几部戏里都刻画了医生的生动形象, 他临终却没能得到一个医生的救助,陪伴他的除了他的妻子外,只有两个修女。而莫里哀因为1664年《伪君子》所刻画的伪教士形象,遭到当时宗教界高层人士的仇恨,次年他又创作了《唐璜》,剧中对道貌岸然的宗教笃信者的直接讽刺,更加深了巴黎教会对他的憎恨。如果不是国王路易十四亲自说情,主教根本不会为莫里哀的葬礼作安魂祷告仪式……

莫里哀的《石宴》,莫扎特的《唐璜》

莫里哀逝世前最后话剧——《无病呻吟》

《唐璜》是西方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形象,最早源自西班牙的传奇人物 《塞维拉的花心郎》 (1619), 莫里哀取自西班牙的传奇,改编创作了唐璜的丰满完整的形象,为影射当时的法国贵族生活,不得不把故事发生地安排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莫里哀的对唐璜形象的塑造是里程碑式的,他奠定了之后欧洲文学、艺术史上大家对该人物的创作。例如: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的《唐璜》 (1737),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 – 唐吉瓦尼》 (1787),英国诗人拜伦的浪漫主义长诗《唐璜》(1819-1824),德国文豪歌德曾将拜伦的是翻译成德语。布莱希特曾在莫里哀的《唐璜》的基础上, 也改编创作了《唐璜》(1952年)。

莫里哀的《石宴》,莫扎特的《唐璜》

唐璜抛下他从修道院高墙内娶出的新婚妻子董爱丽维,因为他被别人的未婚妻迷恋所以决定尾随抢亲,并命部下斯嘎纳耐勒雇船跟他执行任务。不幸暴风雨没能使他如愿,还险些丧命;他被农民皮猴儿救上水,却意外发现两个美貌村姑,唐璜先后对她们发起攻势并分别允诺娶她们为妻, 哪怕其中一个已经许配给了皮猴儿。

兴致正高时有人通报说董爱丽维的兄弟前来为妹妹报仇,唐璜与部下乔装躲避,林中迷路受到一个穷人的指点时却能慷慨解囊,后路遇不平搭救一个被群匪围攻的人,没想到正是董家一兄弟董卡罗。好在他非常仁义,以报恩之心力劝后赶来的兄弟董阿龙暂放唐璜一命。有惊无险后唐璜被路边精美的墓碑所吸引,径直走进去欣赏死者的雕像,还命部下死卡那儿邀石像次日共进晚宴。不曾想石像竟点头示意赞同。

受到惊吓的死卡那儿随唐璜回到家,先后迎来了前来讨债的李拜天先生、盼望儿子改邪归正继承祖上荣光的父亲唐路易,以及已经决定出家修行的董爱丽维。 还有前来回邀的石像。这一切使得唐璜很快调整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一改往日不信天不信神的态度,决定以宗教的外袍掩盖自己的继往开来的爱情生活方式。表面的转变使得父亲唐路易欣喜望外,却大大震惊了仆人死卡那儿;他再次进谗言希望主人信教忏悔否则会遭报应。结果真让他说中,女子打扮的鬼魂和石像先后出现在唐璜面前将拖入地狱 ……

莫里哀的《石宴》,莫扎特的《唐璜》

唐璜到底是什么?唐璜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远比唐璜到底是谁复杂的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欧洲,唐璜有他的历史 (该人物的最初原形在西班牙据说有证可查)。唐璜作为传奇,在西方可以说家喻户晓,由此派生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有关词典也早已编纂出版,足以构成唐璜学。

唐璜作为莫里哀笔下的人物:他是个无视神灵、上天、魔鬼的人,这在当时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下是非常难得的。莫里哀利用唐璜这个形象表现了法国17世纪的没落贵族的希望与勇气,这或许是所有年代所有国度的没落人士骨子里常常具备的。正因为如此,西方学者认为“唐璜代表了人性”,“唐璜就是我们自己”,因为他是“流浪者,猎奇者,冒险者,他欲望的精髓无处不在”。

唐璜作为现象:唐璜不为吸引女人而吸引女人,他是为了消磨时间。爱情的魅力对他来说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手段,他更注重过程。即生活了的、经历了的、存在了的,就是他所乐于追求的,这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生活哲理。萨特和加缪都曾对此有过撰文。

唐璜作为神话:唐璜作为人的神话替代了宗教上帝的神话,他对生活的欲望,现在进行时的热爱,对生命和时间的把握使得他超越了死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怕死,或者说他宁愿选择死亡。他和哈姆雷特的忠贞的命运正好相反,是另一种悲剧。他就像普罗米修斯敢于向上帝盗火一样,在他花花公子那放荡不羁的爱情生活方式背后,处处彰显着他向往自由不信鬼神的叛逆精神。再次解读《唐璜》,就是在嬉笑怒骂和悲愤震撼中重新认识唐璜的人性,也可能是每个人的潜在的人性。

莫里哀的《石宴》,莫扎特的《唐璜》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达·蓬特作词

莫扎特作曲二幕歌剧

任何时代的人们都必看的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