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一場註定失敗的變法運動

公元1840年6月,清道光二十年,英軍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率領下,領艦船47艘、陸軍4000人,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正式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做為國人沒有誰是不知道的,此役清政府大敗,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割地賠款,喪失獨立自主權的屈辱近代歷程。此後百年無數仁人志士,為希求中國富強前仆後繼,奔走不息,而清政府內部的幾次失敗的改良、變法運動也深深刻在歷史的車輪之上。

戊戌變法一場註定失敗的變法運動

戊戌變法前的洋務運動

自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國門洞開,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並以魏源為首的有識之士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公元1851年,清咸豐元年,洪秀全於廣西金田起義,轟轟烈列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很快席捲東南半壁。

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今南京),正式定都為天京,面對愈演愈烈的天平天國起義,清政府的八旗、綠營軍隊腐朽不堪,無以應對,咸豐帝下詔許地方自行組團練抵禦。在家守制的曾國藩組建團練稱為湘勇,便是歷史有名的湘軍。

戊戌變法一場註定失敗的變法運動

經過與太平軍多年的戰爭,雖然曾國藩敗多勝少,可也使得湘軍愈發兵強馬壯,並讓曾國藩察覺到藉助列強勢力聯合剿滅太平軍的可能。

1860年,曾國藩上書朝廷,建議藉助外國力量助剿、運糧,併購買西方船炮,尋訪巧匠仿製,以此剿發捻,勤遠略,救時務。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設了中國近代第一家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此舉也被視為洋務運動發展近代軍事工業的發端。

1864年,在中外勢力的聯合剿滅下,盛極一時的太平天國運動歸於失敗。轟轟烈列的洋務運動開始在中央慈禧、議政王奕訢的支持下,由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以“自強”為目的如火如荼的展開。

至1894年(光緒二十年)止,三十餘年間,洋務派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籌辦的軍事工業超過二十所,而官督商辦的民用工業在各行各業更是不計其數,興辦洋務促進了西學東進,開啟民智,一定程度上開闢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化的發展道路。

尤其作為洋務運動的最主要的軍事成果,由李鴻章創立,花費巨資打造的北洋水師,更是讓清政府稱雄東亞。

戊戌變法一場註定失敗的變法運動

不過腐爛到根子上的清政府,靠這些看似武裝到牙齒,與列強不相上下的軍事力量,終究是花架子,如同裱糊的紙老虎一般,就等著挑戰者戳破它。

甲午國恥

1867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通過國內的倒幕運動,明治政府掌握政權,開啟了全面西化的改革運動,“明治維新”。隨著國力增強,日本“脫亞入歐”,不僅走上了快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清國征討策略",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自1890年後,日本政府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到了1893年,明治天皇更是決定每年從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俸祿中抽取十分之一,補作造船費用。日本舉國上下鬥志高昂,拼命趕超清國軍備力量。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以《濟物浦條約》和《中日天津條約》為藉口不斷派出兵進駐朝鮮,並不斷挑起爭端發起戰爭。

而這一年正是大清國皇太后慈禧的六十大壽,為辦好場壽辰,王公大臣提前一年就開始大肆籌備了,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挑釁,慈禧太后不願戰爭攪了大壽,李鴻章也自知早已停止採辦外國先進軍火多年的北洋水師真正的慘淡家底,為保存嫡系實力,也力主和談。只是此等一廂情願之舉,很快就被日軍在朝鮮悍然動武而打破。不得已清政府於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正式宣戰。

戰爭是殘酷的,陸戰方面至9月15日平壤之戰清軍大敗,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海戰方面,9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海戰,這場甲午戰爭中最為悲愴壯烈的黃海海戰拉開了歷史序幕。

此役激戰五小時,參戰軍艦各十二艘,日本艦隊五艘遭重創,沒有一艘沉沒,傷亡239人;中國艦隊損失六艘,死傷官兵約800人。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超勇艦管帶黃建勳、揚威艦管帶林履中,壯烈殉國。

戊戌變法一場註定失敗的變法運動

日本聯合艦隊大勝,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等到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成果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灰飛煙滅,同時也宣告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日軍陸軍也由鴨綠江防線侵入遼東,佔領旅順,慈禧太后怕日軍進犯京津,惶恐不安,於1895年1月14日正式遣使求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2月2日方才同意和談。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款2億6千兩白銀,割讓臺灣澎湖列島!

一時舉國譁然!

戊戌變法一場註定失敗的變法運動

百日維新

這場發生在甲午年的中日戰爭,以大清割地賠款告終,《馬關條約》的簽訂,舉國震撼,國人憤怒不已,泱泱華夏大國竟被彈丸小國擊敗,還要被逼籤此喪權辱國條約,豈能容忍。朝中清議滔滔,上奏極諫,各省舉子串聯上書反對和約。儘管朝野上下物議紛紛,依舊改變不了既定事實,清政府已不敢再戰。

國家羸弱至此,有識之士都能深切感受到亡國滅種的危機,“救亡圖存”已是當務之急。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的維新派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積極組織宣傳維新變法活動。

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佔膠州灣,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之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康有為藉此時機上書光緒帝,力求變法,得到光緒帝的支持。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

戊戌變法一場註定失敗的變法運動

旬月間,光緒皇帝下達百道變法詔書,變法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教、社會、軍事方方面面,可謂是一場希望自上而下的徹底變革。

可是維新派並沒有廣泛的政治基礎,變法完全寄希望於沒有掌握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一開始就註定了其結局。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緒,下令逮捕維新人士,持續一百餘日的維新變法如同鬧劇一般,慘淡收場。

慈禧太后並不反對變法,只是她認可的是一場類似洋務運動式樣的改良變革,只要不觸及以她為首的王公大臣們的政治利益,動搖了大清王朝的國本。

而維新變法呢,不論國內資產階維新力量薄弱,頑固守舊勢力強大,單以政治上的改革來說,變法已經觸及大清的禁區。

首先精簡機構,裁汰冗官,任用新人,朝堂上話語權被維新人士掌控,執政的王公貴族眼見有被掃除朝廷的危險,更不要說康有為鼓動的立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等等,這是對清廷滿族權貴執政根基的暴擊!

慈禧執政多年自然明白其中的厲害,如果放任維新變法,那大清的江山真就要換漢人當家了。自平定太平天國以來,漢族士大夫掌握一定的軍權,成為地方督撫實力派,尾大不掉,中央朝廷再經維新,假以時日哪還有滿人的統治根基!大清的國本動搖,慈禧為首的王公貴族必須鐵腕扼殺變法。

其實多年後,從清廷的預備立憲就可以看出當政者的態度,必須以滿為主。1911年(宣統三年)5月8日清政府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13名內閣成員,漢族官僚僅四人充任不痛不癢的部門大臣,而滿洲貴族九人分管要津,舉國側目。

清廷的種種違背時代大勢的舉措,註定只能走向滅亡。無怪乎當武昌城內的一聲槍響,南方各省實力派紛紛通電宣告獨立,正式敲響了滿清王朝的喪鐘。

戊戌變法一場註定失敗的變法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