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期股:來自彼得·林奇的忠告——在市盈率高時買、市盈率低時賣

週期股:來自彼得·林奇的忠告——在市盈率高時買、市盈率低時賣

這裡摘錄一段彼得·林奇關於週期股與市盈率關係的論述:

對大多數價值投資者而言,低市盈率是好事,但週期型公司股票可能並非如此。對週期型公司來說,如果市盈率開始變得很低,這很可能是一個不好的標誌,預示著它們已經接近高潮的尾聲。這時一些粗心大意的投資者可能仍渾然不覺地繼續持有,因為公司經營似乎仍然良好,收入依然不菲,但是這種情況馬上就會改變。

相反,對於大多數股票來說,高市盈率可能是壞事,但對週期行業的公司反而再好不過。它意味著公司可能正在走出最難熬的困境,不久業務就會改善,收入也會超出分析師們的預期,基金經理估計也要馬上開始堅決地建倉。這樣,股價在後市必將穩步走高。

實際上,彼得·林奇關於週期股的論述,遠不至於上述摘錄,從個股到行業,他都有闡述,所以這裡單就市盈率和行業來判斷買賣,多少有些割裂主義,而且有陷於靜態判斷之嫌。不過

就整體性和大的趨勢而言,我還是願意相信他的這個論述,因為即使在我們特別的A股市場,在已經過去的交易時光裡,實踐似乎驗證了這些。

週期股:來自彼得·林奇的忠告——在市盈率高時買、市盈率低時賣

以我們最熟悉的煤炭為例吧,儘管2012年的煤炭價格上漲出現偏軟的趨向,但是價格在高位保持震盪,卻是事實,煤炭企業在一種憂心仲仲的氛圍內仍大賺不已,主流煤炭,市盈率大約在10-15倍之間。到了2013年,多年一直在說煤價要調整而一直被打臉的情況,終於在這一年開始成為現實,而且這個現實更為嚴峻——因為不是簡單的回調,而是一直跌,跌倒2015年還看不見止跌的希望。在2015年的時候,我們如果去看煤炭股的的市盈率,在全行業虧損的境地下,有盈利、市盈率為正已是算不錯的企業了。

然而,這一切到了2016年開始發生改變。先有供給側改革,後有環保施壓,大量的中小煤炭企業退出,煤價從而從最低谷開始直線上漲且一直漲到2017年,在2018年的高位震盪。2016年煤炭的業績復甦進入盈利水平,2017年煤炭盈利增幅在2016年基礎上翻倍,在2017年的高基數上,2018年煤炭盈利估計仍有30-50%的漲幅。

2015年是個特別的時期,因為有槓桿牛的存在,股票買入的基礎出入很大。如果在槓桿牛最高的5178時,對應的煤炭股指數為903點。如果在股災後的新低2638時,煤炭股指數為414點。在上證指數反彈到3587時候。煤炭股指數 為836點。所以儘管2015年煤炭股市盈率最高,但由於槓桿牛的存在,對於A股不是買入時機。當槓桿牛破滅,市場估值體系回到正常,而煤炭在2016年初業績開始復甦,此時的高市盈率才是最好的買入機會。

每個市場有自己特殊的情況,時機的把握還是不同的,如果一味市盈率高買,結局也是天壤之別。

講了這麼多歷史,那麼現在呢?筆者以為,雖然煤炭股市盈率很低,但同樣並非簡單的清空式賣出。

週期股:來自彼得·林奇的忠告——在市盈率高時買、市盈率低時賣

目前而言,煤炭股的市盈率比2012年都要好,主流煤炭股在10倍左右。除此之外,我們再看看別的:政策上的紅利釋放已到尾聲,該關的煤礦都關了,現在沒有關的大概率不會再強制關掉;就長遠來看,煤炭股在能源裡的結構是要逐步降低的,但是這過程有些長,因為煤炭在我國佔了能源的70%;2018年煤炭價格在高位震盪,未來這個趨勢大概率保持下去,能否創新高和新低取決於我們能源結構的改善情況;既然中小煤炭企業退出了,大魚吃小魚的故事已經結束,大魚吃大魚——大企業之間的重組成為驅動煤炭股能夠爆發的核心因素。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的煤炭行業由一些大型煤炭企業掌控,價格至少短期內不會再現2012年之後那種直奔成本價的情況,業績也將是緩慢走低,這個和2012年是不同的,那個時候煤炭業績較理想,是建立在包括中小煤炭企業在內的基礎上,價格缺乏調控力。由於業績緩慢走低,因而在一定時間和階段內,煤炭的估值就相對超低,市場就會對煤炭股進行估值修復,然他回覆到合理水平,但隨著時間推移又將走低。

週期股:來自彼得·林奇的忠告——在市盈率高時買、市盈率低時賣

上述總結成:總體而言,正如彼得·林奇所說,在市盈率高時賣出。但由於我們國家所處的歷史階段和我們股市的情況,煤炭股存在估值修復和重組估值這二個機會。通俗的說,我們對煤炭做震盪行情,業績變化不明顯,跌多了就買入,修復了估值就賣出,但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過於修復估值,一定要堅決賣掉煤炭股。

煤炭股如此,其他週期股大同小異。更簡單辦法:當週期股市盈率高,經具體和動態分析,週期行業業績提升的潛能挖掘殆盡,學習我們的李嘉誠,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索性遠離週期股,直到下一個時機地到來。在這裡,很重要一點,還是要講實踐與彼得·林奇地論述結合起來,那就是很深入地去分析在市盈率低時,週期股業績是否還有大幅度改善地空間,就一般規律不會,但一般總有例外地國家,這個就是我們的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