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注: “衰”在诗中本读cuī, “斜”在诗中本读xiá, “骑”在诗中本读jì。

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

相信上面这几句诗每一个字的读音对于80、90后来说肯定都是烂熟于心了,那些当年被语文老师拎着耳朵强调了千万遍的字词古语读音,在最新版的新华字典中竟然都被改为了曾经说是错误的读法。

因为大部分人都读错而将错就错,从俗更正,这真的是文化进步的成果吗?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在此之前就有新闻报道过,台教育部重编的“国语辞典修订本”中,“尴尬”的读音念成“jian jie”(“监介”)。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那时候网友都在各种讨论,嘲笑台湾同胞念字怎么念半边。

其实,台湾收录了“尴尬”2种音读,“gan ga ”,又音“jian jie ”,并表示“国语辞典修订本”系历史语言辞典,以保存文献数据、词语使用历程为编辑立场,兼收现代及传统音读。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

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到底应该读哪个字音才算正确呢?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音读,其实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的读音更改,让网友们有些难以接受。

例如马亲王感慨“说客”这个词的发音居然从(shuì kè)改成了(shuō kè)↓↓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再比如道别的时候。经常说的“拜拜”(bái bái)。“拜”,《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音bài,第6版增加注音bái。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确凿”,原读音:确凿(què)(zuò)。后因从俗改为:确凿què záo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

还记得《一起来看流星雨》的女主“楚雨荨”吗,当时我们都嘲笑电视剧中念错了字,现在真的念xún了,还真是有点“监介”呢!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呆板”本来读 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1987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 dāi bǎn。不过这一改变到算是正真符合大众的习惯,毕竟原读音结合上字形确实有点难转过弯来。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读qí是类似动词,比如骑兵。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jì。轻骑,车骑,骠骑。

不过现代全部都读qí,jì音已经取消了。新版新华字典这个字就只有qí 一个读音。

现在,不仅字词的读音在改变,社会上还存在着典型的词义混淆、以至于教育部都“将错就错”了,拿出错率最高的成语来说——

【空穴来风】,原本是有理有据的意思,指“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如今明显被当作“毫无依据”使用,还被主流媒体承认了。

被高中语文老师纠正过很多次的【七月流火】,硬是从“天气转凉”变成了“天气炎热”↓↓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将错就错”也就算了,更可怕的是可能会“将错就错又改正”,比如【压轴】↓↓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第六版《新华字典》已把倒数第二个节目改为倒数第一个。不过后来,在第八版《新华字典》又把倒数第一个节目改为倒数第二个。(目前绝大多数人依然理解为倒数第一个,现多指占据份量大)

网友对这些一言难尽的改动也是意见颇多↓↓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润界本地化作为多语言本地化服务的开拓者自然是对语言的发展十分关注的。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根据约定俗成做出的改变,似乎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像汉字改革繁体变简体,虽然很多人惋惜“愛无心,親无见”,但这一改革也确实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将错就错改读音,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否定?

而如今将错就错改读音,改成语的意思,到底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呢,还是对传统的否定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