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传奇妈妈这样培养孩子智商

歌手、作家、教育学博士陈美龄,用她自己独到的教育,将三个儿子全部送进了斯坦福大学,创造了一位成功妈妈的传奇。

她总结了50个教育法,其中之一就是增加脑突触,培养孩子的头脑力。

以下是她的经验总结:

01

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接触,多与人见面,可以增加脑突触。

孩子的大脑如同一张空白的画纸,任何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想要拓展孩子的潜力,就要尽量增加和连接脑细胞的回路。

为此,我尽可能每天都让孩子尝试不一样的事情,给予不同的刺激。

在孩子每一次的初次经历里,通过一样一样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身体接触,让大脑得到刺激产生新的回路。

经常听到大家说,固定每天的作息时间,让孩子的生活规律一些比较好。可我认为,如果总在重复相同的活动,恐怕反而会导致大脑发育迟缓。

比如说去公园,昨天去的是家附近的公园,那今天我们就坐车跑远一点的公园,也可以去海边和森林,让孩子每次都能接触到新的东西,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吃东西也一样,尽量多吃不同种类的食物,尝尝各种各样的味道。

让孩子多见不一样的人,多听别人说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孩子接触到各种物品或动物时的触感、温度和气味等,对大脑的成长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

通过触感不断向大脑传递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

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传奇妈妈这样培养孩子智商

02

在教育者中有一个共识:让孩子3岁前多体验,6岁前顺利参与社群活动,8岁前提高IQ,为青春期做好准备。

这是因为,8岁前是产生脑突触最多的时期,而8岁以后用不上的脑突触会消失。从那时起,一个人擅长不擅长什么,喜欢或讨厌什么,就会确定下来。

因此,到8岁孩子慢慢开始要做取舍的时候,可选择的范围会广很多,孩子的潜力也就更广了。

当然,个体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有时候也很难按计划进行。即便如此,我还是很重视儿子们的脑发育阶段,尽可能多给予刺激,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春天看樱花,夏天到海边,秋天看红叶,冬天堆雪人。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我还会带着他们一起上班。

平时有空,就和他们去外面散步,坐电车去博物馆和动物园,放假时,让他们去郊外帮忙种田、钓鱼、收集昆虫。

为了培养出好奇心旺盛,做事积极,不胆怯的孩子,幼儿时期的丰富经历不可缺少,就算是为了不埋没孩子的潜力,也要让他们多听,多看多接触,多相处,多见见世面。

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传奇妈妈这样培养孩子智商

03

那么什么是脑突触呢?就是连接脑细胞的神经节点,也叫神经元。

小孩长大以后智力的差别,取决于他们的“脑突触”数量。脑突触越多,人的记忆力越强。

这是因为,脑部的感觉神经系统,是靠突触来传递信息的。突触越多,感觉器官越灵敏,大脑就容易接受越多的信息。

我们知道,在一台计算机里,如果将一条信息分别存储在不同磁盘上,就算其中一个磁盘损坏了,依然可以从其他磁盘读取到这个信息,这样信息就不容易丢失了。

人脑的记忆力也类似。

脑突触多,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就较快,信息更容易存储在不同的脑细胞中。一个脑细胞死了,其它脑细胞还记忆着这些信息,因此记忆力越好。

也可以这么说,突触越多,脑细胞的使用率就越高。所以,人的智力就越强。

脑突触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是在0—6岁。

3岁前脑突触增长最快;

3—6岁速度减半;

6—13岁速度再减半;

13岁以后,脑突触虽然也有成长,可是速度相当缓慢了。

因此,大脑的最佳开发时刻是在3岁之前,其次是在6岁前。

如果孩子在这期间没有接受比较好的刺激,没有做任何关系和智力游戏,那么他的智力也就十分普通,当然也有例外,但特别聪明的人是少数的。

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传奇妈妈这样培养孩子智商

04

我们如何增加孩子的脑突触呢?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他接触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幼儿大脑在接收刺激时,脑突触会不断地向四周伸长触角,让触角与触角相连,这对孩子大脑发育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0-3岁多让孩子接触有意义的东西,如音乐、绘画、语言、形体等,这些刺激会让孩子脑突触直线生长。哪怕无意识,也会让孩子今后突显这些方面的优势,终生受益匪浅。

例如,3岁以前让孩子接触画画,哪怕胡乱涂鸦,那些图形色彩线条对大脑产生的刺激,也会让脑突触直线生长,在将来的绘画方面显示出他的优势。

正如一张白纸好描绘一样,新长出来的突触总是容易留下记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的记忆力非常好,能够轻松背诵许多内容。

因此,在儿童阶段鼓励孩子多背诵经典好文,促进突触的重复使用,以保证它们长久地生存下来,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素材来源于网络和《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青云计划月度优质帐号,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青云计划获奖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