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生物技术研究主要内容

生物所创建于2003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在热带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组建的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建所以来,根据国家、热区产业需求和热带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以重要热带作物及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围绕种质与基因资源、作物遗传改良、微生物工程、天然产物化学、热带生物质能源、甘蔗产业技术、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等8个研究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热带经济作物遗传改良、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以及南繁种业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我国及世界热带地区现代农业和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十一五”全国1078家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排名第27位,专业排名第一。

一、机构设置

生物所内设管理机构有办公室、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成果转化处和基地与条件处6个管理部门。科研机构设有种质与基因资源研究室、作物遗传改良研究室、微生物工程研究室、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热带生物质能源研究室、甘蔗研究室、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室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室等8个研究室。研究室下设若干研究组,形成“研究所—研究室—研究组”三级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实行所务会领导下的研究室主任负责制、研究组组长业务负责制。

二、人才队伍

全所共有正式在编职工195人,拥有“973”首席科学家、中央直接联系掌握高级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农业农村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农业农村部高级专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及专家、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一批人才,形成了一支以高级领军人才为龙头、优秀科研骨干人才为主体,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贮备丰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三、科研成果

建所以来,先后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础性工作专项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500多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2项,授权专利133件,发表科技论文2700多篇;sci收录出版专著36部。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木薯野生祖先种和栽培种2个全基因组测序,提出木薯碳硫分配和块根淀粉高效积累模型,创建基因组序列草图,为全球木薯育种从表型选择走向基因组选择奠定基础;建立了甘蔗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获得300多个抗旱/病/虫和调节糖分积累的甘蔗株系;培育的甘蔗健康种苗可提高产量20%以上、提高蔗糖分0.5%-1%,节约用种量60%;建立了香蕉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完成了BB型香蕉的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初步揭示了香蕉重要性状关联的基因变异、关键途径、转录调控网络;系统调查和整理了黎药资源,完成了《黎族药志》的编写,对沉香、见血封喉、海南血竭、海南黄花梨等35种特色黎药的活性天然产物进行了研究,研发沉香系列护肤品、益智酒、高良姜茶、海蜜胶囊等48种黎(南)药系列功能性新产品;首次揭示了蛋白翻译后修饰在乙烯促进天然橡胶合成过程中的新调控机制,对如何提高巴西橡胶树胶乳产量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首次构建了木薯块根膨大过程中参与碳代谢和淀粉积累途径的蛋白调控模式图,为培育高淀粉木薯品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四、科研平台

生物所现拥有省部级等各类科研平台12个,其中包括部级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级研究中心3个和所企合作研究中心1个,分别是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海口)、海南省热带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沉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热带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海南省黎药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热带药用植物研究与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口市热带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

五、国际合作

建所以来,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阿根廷、巴西、法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古巴、哥伦比亚、泰国、韩国、牙买加和日本等国近50个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开展了科技合作;主持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项目经费3000余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与巴西国家农业科学院、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和夏威夷热带农业中心等国际科研组织机构建立了稳定的项目合作关系,引进了一批国际先进技术以及木薯、番木瓜、剑麻、沉香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建立了热带药用植物研究与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向第三世界国家如泰国、老挝、印度和越南等国家进行技术输出和技术培训,收到广泛欢迎。积极选派研究人员出国学习、参加会议、科学访问及进行专家服务,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先后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20次,国际培训班4次;接待来访外宾500余人次,派出专家2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考察。

六、条件建设

生物所科研实验楼总建筑面积12500 m2,有仪器设备3427台,价值约9153万元。公共实验平台占地2000平方米,拥有生物质谱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500Hz核磁共振波谱仪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共计50余台(套),设有天然产物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基因测序、微生物发酵、生物信息学、显微观测等六个技术平台。文昌试验基地面积536亩,新建了田间实验室、隔离温室、大棚、防虫网室等农业设施,完善了田间道路系统、高低压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微生物发酵中试平台、健康水产养殖平台和畜禽健康饲料研发平台。作物培养精细化控制平台总面积710m2,包括人工气候室5间、模式植物培养室3间、作物培养室6间、低温培养室1间、自控玻璃温室8间,为开展热带作物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精细培养条件。

七、成果转化

围绕热区“三农”生产与发展的需求,深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更加有效地服务热区“三农”。利用技术优势加强与海南、广西等示范基地的联合建设,推广甘蔗脱毒种苗及配套技术,不断提升甘蔗科技服务能力,技术评估入股广西康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沉香整树结香技术推广,在海南、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地区等沉香种植区;优化水产养殖技术,加快海洋生物技术的研发,利用热带海洋生物资源,深入研发海洋生物新产品;加强文昌基地建设微生物发酵和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转化平台、开发微生物添加剂系列产品、健康饲料、天然产物系列产品、沉香结香剂等科技新产品;利用生物所仪器设备、平台、生物技术等优势为科研及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特色热带作物种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