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条龙脉,每条龙脉上都有汇聚着帝王之都,千古名城

《地理大成·山法全书》云:“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简单地来说,龙脉就是指起伏的山脉,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是龙的毛发。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作神灵,一直为世人所崇拜,并在古人心里被升华为了一种精神的化身。龙脉就源自于这种被神话了的动物。龙一直是古代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之象征,为了巩固、延续和传承其皇权和基业,在皇帝居住之地,即皇都的选址上,必须遵循一定的风水理论,如此方能让江山社稷传至千秋万代。从这个观点出发,龙脉就成为了选择定都之地的重要标准。

古人认为,山是人生息之本,所以古人建城必靠山,建阴宅必选山,死后魂归与山,这种思想是和先民们靠山繁衍生息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应该如何寻找龙脉呢?古人认为,在定龙脉的法则中,寻找山脉最重要的是望势,所谓望势即要求龙脉来脉悠远,认脉归宗,生气连贯,气势磅礴,这是定龙脉的根本。龙脉源头越远,则越有气势。又因山即是气,那么山大,则气大。照此推论,天下龙脉发源于昆仑山才是最有气势的龙脉。

依照这种理论,历代帝王都认为,皇都须选在背后有高大雄峰可作为屏障的地方,这样才会使得江山社稷拥有坚固而万世不拔之基,说白了,就是皇城必须建造在龙脉之上。古人一致认为,昆仑山乃“万山之祖,龙脉之源”,龙脉从昆仑山发源,然后延伸至各地。具体来说,经过历史的积累和古人的总结,这些龙脉可划分为三条龙脉,即北龙、中龙和南龙。

第一条龙脉,北龙。沿黄河经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直达朝鲜的白头山。在这条龙脉上,有北京这座城市。北京的定都史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的燕国,此后金、元、明、清皆在此定都。天寿山可视为北京城的龙脉主山。

第二条龙脉,中龙。主要途经黄河与长江两大河流之间,包括四川、陕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最后抵达渤海。在这条龙脉上,西安、洛阳乃王气聚集之地,特别是洛阳,九朝古都,无数达官贵人,都把自己的陵寝选在洛阳的北邙山上,因而中国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直到今天,洛阳城里有时候动土施工时,时不时还能挖出古墓。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就出自洛阳,只不过当初是盗墓贼的盗墓工具,而今天多为考古工作者所用。

第三条龙脉,南龙。沿长江经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入海而止。南龙上的主要名都为南京、台北。南京不用多说,六朝古都,声名远扬。按照风水学“山乃龙之势,水乃龙之血”的说法,山水怀抱之地,必然是龙脉所在。南京有紫金山聚集王气,又有玄武湖承载龙血,自古就是定都的最佳地之一。南龙上除了南京,台北至今没有回归祖国。

按照风水学的理论,台北若归,则三条龙脉齐聚,必是中华复兴崛起之时。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