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記錄世界,記錄你”這句slogan表明了快手的定位:通過內容進行社交。雖然快手的內容一直以來被大家調侃十分“接地氣”,卻透露著一種貼近生活點點滴滴的真實。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快手是什麼?

有很多認識快手的朋友,也有很多不認識快手的朋友,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快手,前身叫“GIF快手”,誕生於2011年3月的北京,最初的快手只是用來製作、分享GIF圖片的。當時是3G時代。

2012年11月,快手從工具產品轉型為短視頻社區,平臺開始用於記錄和分享用戶的生產、生活。14、15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流量成本的下降,快手在2015年開始了爆發。

以上,基本可以理解為是百度百科等地方對於快手的介紹。但,我還想從一名普通人的角度來先說一下快手。

第一次聽到「快手」,是在2015年,那會我還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春節同往常,回到老家一個小鎮子熱鬧過年。

初一的中午吃飯後,大家陷入手機無法自拔,沒有了往日一起看電視,聊八卦的歡樂,平淡如常,對這樣的場景我已經習以為然。但讓我很驚訝的是,我堂妹在玩一款app,上面都是視頻,內容是普通人在各種搞怪,隨著視頻的不停切換,大家不時會爆笑,「快手」開始第一次進入我的視野,它是一款可以觀察別人日常生活的產品,我發現歡樂不僅僅在綜藝娛樂節目,也可以在每個人的日常點滴中。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據一位註冊快手長達5年的朋友講,她下載快手是做gif圖在QQ上玩,「快手當初就是一個只能生成gif搞笑圖的app」。

快手轉短視頻這件事是她始料未及的,她當時不覺得快手能成功,那會還在流行《來自星星的你》這類長劇。

我朋友這樣的人很多,以至於快手在四五線城市大殺四方時,很多一線互聯網從業者都沒聽說過快手。

當你第一次看到快手時,會被它「接地氣」的內容和氛圍所震撼(甚至是嫌棄),我們不能說這是快手故意的,但可以肯定,這樣的內容肯定是在快手意料之中的,它從誕生起(或者說轉型短視頻後)就一直以「記錄真實生活」為目標,讓所有用戶都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這樣的產品定位和產品理念,使得平臺的內容主要是記錄日常生活和表現自我為主。

我記得去年在北京,快手在各個地方投廣告,我在租住樓宇電梯的廣告屏幕上看了無數次快手的廣告「記錄世界,記錄你」,對快手的產品態度肅然起敬。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快手,從一開始就不是互聯網人口中日常談論的產品,它在很多人看來不酷,但給了更多人價值和歸宿,快手值得尊敬。

快手讓孤獨的老人有了情感歸宿,讓農村的手藝人有了價值展現,讓小朋友找到了交流天地,讓每個人都是表演藝術家,讓更多的人在茶餘飯後,多了一個娛樂的方式和派遣無聊時光的選擇。

這個時候應該說一說快手的發展歷史。我們去網上搜一搜快手的歷史吧,快手不酷,但很偉大。快手是如何被互聯網人得知的,還得靠那篇火爆網絡的文章。

快手的定位

快手的slogan是「記錄世界,記錄你」。

記錄世界,可以簡單理解為用後置攝像頭記錄你看到的世界和發生的事情。

記錄你,可以簡單理解為用前置攝像頭記錄下你的情緒和日常。

快手的目標(或者說定位吧),可以理解為「通過內容進行社交」。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快手的產品閉環

我們說,快手是「通過內容進行社交」,我來用一個簡單的圖,來描述快手的產品閉環邏輯。

「通過內容來社交」,用戶在快手的起點是內容消費,終點(或者說產品希望所有用戶都做的一件事)是社交互動和內容發佈。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用戶進入快手後的第一件事是內容消費,即看內容。通過內容關注感興趣的人和事情。

在關注的人和事情中,建立雙向關係鏈(互關),甚至是線下好友在快手上的直接關注(類似於QQ,西北地區很多中小學生把快手當QQ和QQ空間用)。

產品的目標是「希望用戶活躍」,活躍地去創作內容,去增加關係鏈,去產生內容和建立連接。

而發內容,是產品閉環得以運轉,平臺社區得以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是手段。

這個圖的上半部分是內容,下半部分是社交。內容的類型和組織方式,決定了社交的可能和交友方式。而快手在這個環路上要做的就是「做廣內容,做深社交」。做廣內容的關鍵是「降低用戶創作門檻」(內容分發),幫助用戶找到內容(內容分發)。

做深社交的關鍵是「找到中國人的社交關係來源」,並以此來想象場景,建立產品(矩陣),最大可能地將自己的用戶服務完善周到。

產品閉環的功能落點及分析

在大概描述完上述產品閉環後,我將快手的當前功能放入這個閉環,我們能看清楚快手的動作和步伐,同時便於我們分析快手的未來。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通過這張圖,我們可以發現。就肉眼可見的功能(算法除外),快手主要在「內容創作」、「認識人」、「建關係鏈」上著力。

  1. 內容創作:從最初的gif圖進化,現在的內容創作包括:短視頻(15s和60s)、圖文動態、說說、直播、同城內的週報信息發佈、AR眼鏡(測試),重點在於「內容創作形式的豐富」,以此來降低創作門檻,將更多的用戶轉化為創作者。
  2. 認識人:內容本身的分發、內容評論的組合方式、打開app時默認是同城頁、可能認識的人、關注人的關注動作展示、查找頁的推薦用戶、掃一掃(線下場景)。以「認識人」為目的,渠道包括內容本身的轉化、二度人脈的連接、線下朋友的關係線上化等多種方式。
  3. 建立關係鏈:社交的本質是被圈子所認同,也可以說是與圈子產生互相交流。快手的很多功能都有這個作用,所以沒有單獨列出。比如最簡單的評論、到低概率的「戳一下」,到「關注」需要申請通過,到直播等動作,都是促進互相連接的體現,很多可能本身術語其他流程的功能,稍加改造也就滿足「建立關係鏈」的需求了。

紅色部分的鏈路屬於「變現」,不重點講,一是我不懂具體的盈利模型和不明白相關的決策思考,二是變現是每一個公司都應該做的,無可厚非。

我將上面的功能點總結抽象,畫為下張圖。在抽象之後,我們就能看清快手的產品動作了。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快手在前期推廣,新增大量用戶,使得這個循環變得人多(拿河流打比方,源頭讓更多的水先進入,才能讓更遠的地方接到水)。依靠算法來內容分發,完成平臺對用戶的初步教育,內容本身就會傳遞「這裡有很多與你一樣的朋友」,用戶建立基本的社交關係鏈,開始變得活躍後,開始了積極地內容創作,從而對平臺產生反哺。

我們就會看到神奇的現象:

  1. 很多快手用戶會在自己的主頁介紹寫:感謝快手平臺 之類的話語。
  2. 快手用戶會高頻地在自己內容的評論區感謝其他用戶。
  3. 快手用戶會在發內容時at一群其他用戶(多半是自己認識的人),在中學生群體中,會at很多自己的同學。
  4. 快手的「大V」會有很多關注,但不一定點贊有多少,但抖音一般都是內容夥伴,點贊百萬,但關注寥寥無幾。
  5. 快手視頻,不一定多酷,但一定會貼字上去(比如:老鐵進來看看)
  6. 快手的頁面始終是 雙列feed,更多的是讓用戶選擇。

其中,最後一定,雙列feed(不同於抖音),就是在讓用戶發現,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而轉化為關係連接。因為快手,從根本上就不同於抖音,快手的內容是帶交友目的的,抖音的內容是單純的內容消費。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回到題,快手的所有動作都是「社交交友」為目的,當然,這裡快手定義的「社交」不是陌陌探探之類的簡單打招呼所能表述的。快手所定義的社交交友,或者快手認為的成功的社交是「好友讓用戶產生/找到價值」。

產生價值或找到價值,打比方就是我們一直能聽到的那個例子,一個單身老爺爺每天打開快手,對著幾十位粉絲,拉著自己的二胡曲子。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換個維度再講快手產品閉環

快手是內容社交,我們前面提到,我們將內容 和 社交拆開,先分析各自,再綜合看快手有哪些優勢,和可以做哪些動作。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內容

內容要做廣。現在的趨勢,是內容的創作門檻越來越低(精品內容重要,但不是在社交為目的的場景)。產品在內容上的發力點,在於以下幾點:

  1. 促進內容的創作:包括增加更多的表達方式
  2. 促進內容的消費:給用戶更喜歡的內容

內容的創作

在當前計算設備的限制下,會被侷限在圖中的幾點,從文字到視頻,才能夠理性分析到感性感受。當前產品的方向是在已有的內容形勢下,幫助用戶提高內容質量(美顏、濾鏡、掛件、卡通圖、K歌的原生等)。

但我們也看到快手在基於用戶洞察的基礎上,推出了「同鄉服務」,在招聘、買房賣房、賣車等服務方向發力。當我們知道快手的大部分用戶是在一二線城市的務工人員時,就理解為什麼會有這類功能上線(這同時也在說明快手的產品理念的慢慢轉變,後文描述)。

社交的建立

社交,或者說中國人的社交,這是我在探探時一直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中國人不同於西方人的開放,中國人交友有一種「被動」的傾向,這種被動傾向表現為:朋友往往來自於特定的渠道。

在中國,朋友的來源渠道基本就是:同一愛好、同城附近、同學、同鄉、同行、同事、同親(親戚)、同城(附近)等。

分析快手,通過內容來建立社交(靠內容跨過社交的第一個門檻:認可對方)能完成「同一愛好」、「同鄉」、「同行」、「同城」等的認識,而同學、同事、同親則屬於關係的遷移。

前一種屬於「關係的潛在挖掘」,後一種屬於「關係的線上連接」

挖掘 和 連接,是先後順序的關係。反應在「拉新-留存」這個邏輯鏈條上,就是「被朋友邀請而加入快手 – 被快手內容吸引 – 與自己的朋友建立連接」。

基於社交的建立渠道,就有很大產品動作可做。當前快手主要在「興趣」、「同城」、「同鄉幫助」以及「同學」關係上著力,未來在「同行」、「同鄉」上還可以有更多的打法,基於快手未來新的產品理念(我猜的理念)、

快手的未來產品(矩陣)

還得先說快手的定位,定位反應了產品的取捨和價值觀,以及最終追求。當前快手的定位是「記錄生活」,具體的表現不多說。快手的未來定位我認為是「幫助生活」,幫助用戶找到生活,更好地生活。

快手,通過內容,完成了記錄世界,讓大部分用戶在日常閒餘找到了歡樂,但不能只有歡樂,需要責任,快手自己看到了真實的世界,快手讓更多人看到了真實的世界,看到了沒有水喝的貧困山村、看到了翻山越嶺的上學腳步、看到了吃玻璃的人、看到了貧瘠的土地。快手要完成「幫助他們」的任務,始終關心用戶,幫助用戶,這是每個產品都需要和希望做的事情。

快手的未來是幫助用戶更好地生活。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快手在當前的內容 和 社交的基礎上,完成「幫助生活」的目標,在物質上幫助用戶更好地生,在精神上幫助用戶更好的活。

大膽分析,快手的未來會在以下著力:

首先,分析四五線城市和農村用戶,基本的收入來源基本分為三種:靠才藝、靠手藝(技能)、靠資源轉差價;精神層面靠兩種:組織活動 和 個人娛樂。

基於物質層面:快手可能推出更多的針對才藝、手藝、資源方面的內容,以及相應的算法流量分發的傾斜。在精神層面,幫助用戶找到和聚集屬於自己的組織群體(才藝活動等娛樂、批發水果等資源等)。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基於同行和同鄉的具有鄉村特殊的「快手課堂」、基於組織人的「群聊」,還有快手針對中小學生的「快手電丸」等產品初級形態。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快手的終極目標,是幫助用戶更好地生活,包括「生」和「活」。

下面是我找到的一些新聞,快手值得每一個用戶尊敬。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同時,快手在髮簪未來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本身的產品問題:

  1. 內容創作成本高:當前內容手段,擴展了內容的創作形式,但成本沒有降低,同時內容維度單一。
  2. 認識的人不穩固:一對一的好友連接,效率低,且關係容易流失。
  3. 關係鏈的認知成本增高:關係鏈多是1v1,不穩固,快手通過讓一個人的關係網絡變得複雜,而讓其留下。

1. 內容創作成本高。

內容創作形式多樣,但本質上還是門檻極高。

這裡的門檻不單是來自於內容本身,更是來自於用戶的認知。

自己見到了好的內容,消費的同時也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夠(如同一個天才小學生,第一天學數學,看到的習題和那日都是大學,那他對自己的數學天賦和能力會產生嚴重懷疑),而 如何有效地平衡用戶的自我能力認知 和 用戶對好內容的追求,是需要產品經理琢磨和嘗試的方向。

2. 認識的人不穩固。

通過內容來認識人,自己的所有好友彼此之間是不認識的,這個形態是「中心節點」,中心節點網絡的不穩固性是計算機專業學生在大一就被反覆強調的。

群聊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式,但是群聊天生是「熟人場景」的產物,不適合這種陌生關係,故「圈子」是一個不錯方向,參考明星的飯圈。(當然,具體玩法不是那樣,先不說了)

3. 關係鏈的認知成本日益增高。

為了解決第2個問題,平臺會有很多功能,來讓用戶去關注好友,增加網絡連接,但一個人的認知是有限的,過多的好友連接,反而是負擔。

這裡的負擔是「我已經很久沒有和那個朋友互動了」,而如何激活好友關係,也是一個大的產品方向。當前包括「關注」頁會提示內容的發佈時間(如:1小時前),因為越近的內容越有社交價值。

說了很多,還沒完。

快手:從來不酷,但令人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