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上市公司理財“購買力”減弱:參與公司數及認購總額同比“雙降”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理财“购买力”减弱:参与公司数及认购总额同比“双降”

■本報記者 呂 東

今年以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持續走低,銀行發行理財產品類型也正在淨值型產品過渡,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熱情似乎也在消退。

2019年以來, 共有260餘家上市公司合計購買了1684.58億元(含已到期的滾動型理財)銀行理財產品,而去年同期則有逾30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2314款銀行理財產品,累計認購金額達1711.69億元。

理財公告跌至千份以下

產品購買力度下滑

近年來,利用閒置資金購買銀行發行的各類理財產品已成為各家上市公司一個重要的投資渠道,上市公司不但將獲得穩定的投資回報,並且可能提升公司整體業績水平,甚至這部分投資收益已成為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或扭虧手段。

隨著去年下半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相繼落地,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在類型、兌付以及認購規模上均發生了明顯變化。而《證券日報》記者發現, 進入2019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熱情也較去年同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以來的近兩個月時間內,A股上市公司所發佈的涉及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已降至千份以下,僅為946份,比2018年同期的1238條公告有明顯下滑,減幅逾兩成。

雖然上市公司進行委託理財時選擇的產品不一,但與券商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相比,銀行理財類產品是上市公司的首選。與此同時,上市公司在認購銀行理財產品時,無論從參與的公司數量、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數量以及認購金額等多項指標均較去年同期出現萎縮。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的前兩個月, 共有260餘家上市公司購買了2410款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達1684.58億元(含已到期的滾動型理財),而2018年同期則有逾30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2314款銀行理財產品,累計認購金額達1711.69億元。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熱度正呈現出降溫的態勢 。

閒置募集資金

過渡期內仍可買“保本”

《證券日報》注意到,今年以來,上市公司用來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絕大多數仍為自有資金和閒置資金,而由於資管新規過渡期的存在,上市公司閒置募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暫時尚未有“斷炊”之憂。

今年前兩個月,上市公司認購的銀行理財產品仍以保本型為主。根據已披露的數據統計,上市公司共認購1200餘款保本固定收益型和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而非保本型產品僅為419家,兩者數量相差懸殊。

而在期限選擇上,仍舊是流動性為王。1個月至3個月期限的產品數量多,而半年期以上的產品則數量較少。

從地域分類上看,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最為積極。其中,華東地區的上市公司今年以來認購理財產品數量高達1570款,遠遠領先於華北、東北、華南以及西部等地區。

眾所周知,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一直是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的重要類型,且最受上市公司青睞。而隨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出臺,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向淨值型產品轉型成為大勢所趨。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暫時閒置的募集資金可進行現金管理,但投資的產品必須符合“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的條件,這也使得未來上市公司利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或被新規拒之門外。但資管新規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過渡期至2020年底,因此,目前上市公司仍可以閒置募集資金認購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