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搶灘”養老產業

觀察

本報記者 張煒

近年來,隨著日益加劇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醫療體制改革深化推進,“掘金”養老產業的上市公司增多。

從企業類型來看,房地產、軟件信息、醫藥、金融保險類上市公司較多涉足養老產業。養老地產包括醫院、護理、康復、保健、康樂、餐飲等場所,參與最為積極的是大型房地產企業以及資金充沛的大型保險企業。由此,房地產企業成為A股公司中涉足養老產業佔比最大的群體。例如,鳳凰股份在做好現有房地產開發的同時,實施戰略轉型,以養老地產為發展方向。該公司將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機構養老為支撐,以社區服務為依託,以智能化信息手段為輔助,功能完善、服務優良的養生養老服務體系。

地產企業加快轉型發展,涉足養老產業的內涵得到提升。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曾在2017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萬科做的是“養老服務”,而不是地產,用地產的方式做養老服務是錯上加錯。“現在老百姓需要的是養老服務,而不是養老地產,換個方式賣房子,這是不合適的。”據悉,萬科通過與外部資源合作,進軍醫養結合的養老新領域,以差異化定位提升其附加值。

註冊資本金3億元的上海申養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由上海地產集團、上海萬科、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發起成立,專注於養老運營服務行業。申養投資著力打造居(長者公寓)、護(照護機構)、醫(康復護理院)、社(社區為老服務中心)等養老運營服務業務。其中,智匯坊系列為社區嵌入式小型養老機構,一般擁有10至50張床位,為社區長者提供長期照料、日託、助餐、健康管理、文化娛樂等多種養老服務。

醫藥醫療類上市公司佈局大健康產業鏈,涉足養老產業具有一定優勢。一個典型例子是宜華健康。2018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擁有已開業和在建的養老社區15個,擁有中高端養老公寓超過3000套。宜華健康預計,2018年盈利增長20.46%至40.54%。據稱,2018年養老業務板塊實現扭虧為盈,為宜華健康業績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智慧養老成為養老產業的新熱點,吸引了不少軟件信息企業“搶灘”。例如,易華錄以老人為中心、以智慧養老為抓手,建設協同式服務、整體化服務、閉環式服務、按需服務和實時感知的線上線下平臺,推廣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對接機構養老。該公司的目標是,“十三五”期間,力爭打造中國健康養老領先品牌,細分行業(養老服務)排名前三,線上線下服務老年人超5000萬,完成中國領先的養老大數據平臺佈局,運營管理機構數超200個,完成全國重點地區網絡佈局。

養老產業發展潛力大,需求缺口大,又得益於政策支持,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但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來看,養老產業尚未成為利潤滾滾的“搖錢樹”。有上市公司年報談及養老地產時表示,“雖然有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但面臨資金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商業模式不成熟、缺乏新領域經驗等經營風險。”不少公司未具體披露涉足養老產業的盈虧情況,有的還處於減虧狀態。例如,橡膠和塑料製品業的某中小板公司,推進養老健康產業佈局,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年報顯示,該公司下屬提供養老服務的註冊資本8000萬元的子公司,2018年虧損60多萬元。

養老產業具有投資大、週期長、利潤薄的特點。曾有數據顯示,全國養老機構50%持平,30%虧損,20%略有盈利。如何破解盈利性難題,是上市公司“搶灘”養老產業有待跨過的坎。某房地產上市公司老總就曾坦言,“養老業務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模式,或許摸索清楚以後才可以有突破性的業務”。市場人士認為,投資養老產業並非單靠資本建起氣派的硬件設施,需要在醫療服務、精神關懷等軟實力上提升。養老機構還需要在產品和服務上進行創新,才能使業務有更大作為。上市公司“搶灘”養老產業不能趕時髦,應該從長計議,探索出市場與企業雙贏的業務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