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照寺的故事

石厂圆照寺

贺玉明

圆照寺的故事

石厂圆照寺史称"敕赐圆照禅寺",简称"圆照寺",由于坐落于西门外,又称"石厂西庙"。为佛教建筑,占地五亩,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大明成化七年(1471)。"圆"圆光之意,指佛、菩萨头顶放射出的圆轮光明。"圆照"乃圆光普照之誉也。《宛署杂记》载:"圆照寺,在马鞍山,古刹。成化七年,太监贾祥重修,十一年敕赐今名。吏部尚书彭时记。"

圆照寺建有坐北朝南的两重大殿,前后院的两厢均建有东西配殿。寺前有山门坐北朝南,面阔5.6米,进深2.75米。歇山调大脊,筒瓦砖兽,青石拔券门,门额镌有:"敕赐圆照禅寺"六个大字。山门前还曾立有两根旗杆。

圆照寺的故事

第一重大殿为关帝殿,大殿坐北朝南,三开间,五架梁,前廊后厦规制,面阔12米,进深9.6米,柱高3.8米,廊前明柱高3.15米,柱径0.3米。殿前正中明间出五步通长的青石踏步,两侧布置青石垂带。硬山筒瓦调大脊,旋子彩画,砌上明造,中间明间四扇斜方格扇风门,两侧梢间为砖砌槛墙,各开四扇斜方格隔扇窗,殿内以一尺二寸方砖铺地。大殿正中的神台上坐着一口美髯的关公,他头戴绿巾,身穿绿袍,手扶宝剑。关平、周仓分左右立于台下。大殿的三面墙上均绘有彩画,正面墙的左边绘的是"过五关斩六将",右边绘的是"温酒斩华雄"。左侧山墙上绘的是"古城相会",右侧山墙上绘的是"三顾茅庐",可惜早年已毁。

圆照寺的故事

第二重大殿为观音殿,坐北朝南,前廊后厦规制与关帝殿相同。大殿的正中有汉白玉质须弥座,高0.95米,长3.6米,宽1.6米。圭脚呈凸台状,圆角,镌有云纹图案。下枋饰以佛珠,下枭雕刻着覆莲花瓣儿。束腰上雕的是狮子图案,正面的两角各雕有一棵角柱。其角柱是由三个鼓形矮柱叠加而成,之间饰以佛珠。束腰的正中是一尊坐姿的雄狮,两爪力撑于覆莲之上。狮头向前伸探,双目圆睁,火焰似的披毛随风潇洒。体态雄健,气势威猛豪放,犹有破壁而出之势。两侧各有一尊卧狮,头朝角柱,回首凝望。上枭雕有仰莲,上枋精镌S状卷草纹图案,其花叶儿线条流畅,造型丰满,其细微之处更是玲珑典雅。

汉白玉质须弥座之上的莲花宝座上,是一尊端坐着的观世音菩萨塑像,高1.38米,泥质漆金,身披红袍。善财童子和小龙女,分左右侍奉于观世音菩萨两侧。

圆照寺背依官山,面临南河。山门前的南河北堰便是通往潭、戒两大千年古刹的庞潭古道。这里的民风淳厚、街市繁荣,更吸引了诸多的文人骚客。大明万历年间,宛平知县李阴曾途经于此,触景而发赋诗"圆照寺啜chuò茗"五绝和"山行望戒坛有作"七绝各一首。

大明成化七年(1471)重修至今的五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圆照寺历经了多次的重修与修葺。有文字记载的有《重修关帝庙》碑记载的:大明嘉靖十一年(1532),与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对关帝殿的维修。以及《重修观音殿》碑所载,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对观音殿的修葺。但历史上对圆照寺关帝殿、观音殿的维修一定不仅这些。

圆照寺原有两重大殿,可惜关帝殿早年已毁。今仅存的观音殿距今最近的一次维修,也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勒的《重修观音殿碑》记录了那次大规模的修葺。据碑文记载:住持僧"本龄能致身苦行,发猛勇心当先,起建观音殿三楹……。

相传,住持僧本龄是一位虔心、坚忍的和尚。为了重修观音殿,发愿苦行募化修庙之资。自光绪癸巳岁(1893)始,至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1899),致身苦行,历时六载。本龄和尚用铁丝穿过自己的锁甲骨,拴着铁链,拉着一个大石锁,坚忍疼痛,每天沿街募化。日复一日,历尽艰辛痛苦,整整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募足修庙的布施,重修了观音殿。

重修后的观音殿采用官式做法(民间称"大式")。四角布置角柱石(埋头)高850毫米,宽575毫米,厚260毫米。前立面设有陡板石,与角柱石平齐。下置土衬石外廓宽850毫米,上盖阶条石厚195毫米,宽660毫米。墀头角柱石厚160毫米,宽525毫米,高940毫米。金边石、腰线石均厚125毫米。挑檐石厚160毫米,宽525毫米,长1880毫米。柱顶石方575毫米,凸台直径450毫米。廊前的台阶底下埋有砚窝石,置有五阶通长的青石踏步,踏跺石厚160毫米,宽380毫米。两侧青石垂带宽520毫米,厚160毫米。左右垂带下各砌有呈三角状象眼石一具。工程中所用石件几乎涵盖了建筑类石作的全部品种,全部石料亦为本山所产。

集体化以后,圆照寺便成了生产队的牲口场,西侧是一排牲口棚,东侧是大牛圈,前院、原先关公殿的旧址改成了羊圈,山门的门洞就成了羊倌的休息室。三间北大殿(即观音殿),西梢间住饲养员,明间及东梢间堆放草料(铡好的干草等)。前廊下摆放鞍子、笼驮、套索等畜牧用具。丧葬杠具等也都存放于此。1966年的文革初期,推倒了大殿前的石碑。大殿里神台上端坐的观世音菩萨及他的两位侍者:善财童子与小龙女,也一同被请出了他们居住了千百年的佛家殿堂。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机械耕作、运输逐渐取代了牲畜拉车、耕作的原始操作模式。牲畜的饲养便也就失去了意义,骡、马、牛、驴等牲畜也随之陆续被淘汰。从此圆照寺的饲养场便也闲置了。80年代,这里又批建了民房。拆掉了牲口棚、牛圈、羊舍,推倒了山门,只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观音殿,被隐在了深深的小巷之中。

进入21世纪以后,自1899年大修、又历经了100多年自然气候侵袭的观音殿早已是伤痕累累、摇摇欲坠,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矗立在风雨之中。2010年秋,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对坐落于石厂村的圆照寺观音殿进行了现场勘察,并根据其破损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修缮方案。

圆照寺的故事

2011年7月下旬,开始了对圆照寺仅存观音殿的修葺。工程由门头沟区文物管理部门主持,北京房地集团承建。修缮工程包括对残损木结构件的更新或局部更换,挑顶工程的全部工作内容,门窗的制作与安装及地面恢复、油漆彩绘等。于本年11月下旬完工,历时约四个月。重修以后的圆照寺观音殿焕然一新,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所不同的是,历史上观音殿的门是斜方格扇风门,窗是斜方格隔扇窗,而修复后的门窗则做成了正方形的窗格儿。

圆照寺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自大明成化七年(1471)圆照寺重建至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观音殿重修的近430年间,曾先后建有碑石八通,其中包括明碑六通、清碑两通。但实际上,圆照寺历史上的碑石要比这多得多。在做生产队的饲养场时,庙里庙外横倒竖卧的碑石随处可见:北大殿前立着两通,廊下东山墙下摆有一通,大牛圈西墙下卧石两通,寺前还有两通……,足有十通以上。但自从经历了"文革"之后,所有碑石便俱已荡漾无存了。其中有的被砸碎,有的被深埋,还有的被当成了墙基的砌体……。

2002年,村民姚和利施建挖槽,出土了文革时期被深埋的《敕赐圆照寺开山碑》。先被暂存在村委会前,以后又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多次搬移。2008年3月,在筹备再立的搬运中被折断。8月重做碑趺,并穿钢筋复合了折断的碑身,立在村委会前。2013年3月4日,其龟趺石亦在圆照寺院内出土(头部缺残),现存于石头园内。

《敕赐圆照寺开山碑》建于大明成化十一年(1471),乃当年北大殿前立着的两通碑石之中的一通。2013年3月平整圆照寺旧址场地,曾经试图寻找当年大殿前竖立的另一通碑石,还调用了挖掘机漫地统统地深翻了一遍,只寻得了一尊被砸掉了脑袋的龟趺,那通碑石始终也没有找到。有人说,那通石碑连同龟趺一齐,在当年就被红卫兵用大锤砸得粉碎,扔到了河沟里。

圆照寺的故事

2013年3月7日,《修关帝庙碑》于三教庵附近的北胡同口出土。碑身为青石质、有残,宽805毫米,厚165毫米,残高2050毫米。碑首宽850毫米,高810毫米,厚200毫米。首阳为二龙戏珠,首阴为云纹图案。额廓宽280毫米,高380毫米。碑额篆书采用双线勾勒,阴额:万古流芳,阳额为六字,字迹模糊无辩。碑文为阴刻,曾被人刻意研磨,只左侧"关帝庙一所此……"及右侧"大清乾隆□拾叁年岁在戊子……"等几子隐约可辨。

圆照寺的故事

据考,乾隆元年岁在丙辰(1736),乾隆九年岁在甲子(1744),乾隆二十一年岁在丙子(1756),乾隆三十三年则岁在戊子(1768)。由此可以断言,这石残碑年号中辨不清的"□"是个"叁"字无疑。又据《京西碑石记事》320页载:"关帝庙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石厂村"等字样。可以断定,这石出土的残碑就是《京西碑石记事》中记载的那通石厂"关帝庙碑"。

2013年3月15日,于圆照寺旧址,魏宝元院宅前墙下又出土了《圆照寺观音殿碑》。碑身青石质,通髙1750毫米,宽650毫米,厚140毫米。碑首方形圆角,高580毫米,宽660毫米,厚160毫米。首阳为二龙戏珠,首阴为云纹图案,碑额"万古流芳",首题:重修圆照寺观音殿记。

《圆照寺观音殿碑》建于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原竖于圆照寺观音殿前廊东山墙下,文革时期失落。碑中详细记载着十几位助缘善士的名讳及重修圆照寺观音殿之始末。主持僧本龄能劳以艰难坎坷、勇于致身苦行及坚韧不拔的恒念精神,至今在民间仍被传为一段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