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冷靜看待公攤面積

最近的地產圈兒新聞被住建部的一條意見給霸佔了:住建部建議在以後的房產銷售中取消公攤面積,一石激起千層浪啊。

老百姓也是翹首以盼,盼望著能儘快形成文件落實下來。

但恕我直言,即使文件下來,結果也未必像大家期望的那麼美好。

請冷靜看待公攤面積

作為一個房地產圈人士,雖然混的時間不長也就二十來年,但也算是見證了中國地產從萌芽到現在的全部過程,自我覺得還是有兩三點發言權的。

先說公攤的由來,公攤面積是在2001年的時候從香港傳入內地的,其發明人是曾經的首富李嘉誠。在那個年代,每個從外面流入的政策或方式都是值得我們借鑑的-----畢竟剛從房改的襁褓中出來,我們幾乎是在完全空白的政策環境中開始房地產建設的,記得我2006年來河南,還有很多的地市沒有房管局呢。

請冷靜看待公攤面積

在那個時代進入中國的地產術語包括容積率(香港引入),沙盤(加拿大引入),日照係數(加拿大引入),風負荷(美國引入),雪負荷(加拿大引入)等等。對於指導我國的房地產發展還是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的。

現在我們回頭看公攤面積,確實也造成了很多的法律困擾。比如取暖費的收取,確實不應該按照建築面積收取,但是因為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居民每年都要多交很多用於消防站、物業用房、樓梯間、電梯間外牆等的取暖費。比如公攤係數的隱秘性----其實也不算隱秘,每個公民都可以去房管局測繪大隊查看自己小區的測繪報告----但又有幾個老百姓知道呢?至於說和開發商勾結多記面積啥的,洗洗睡吧,別把開發商當成街頭賣青菜的,為多出那點兒面積要買通多少人要擔多大風險你們知道嗎?更別說每個開發商最後頭痛的不是面積不夠,而是建築面積超過了規劃證載明面積,多出的房管局可是不給發預售證的,等於你白建設了。

請冷靜看待公攤面積

如果真的按照套內面積銷售,可預見的第一現象肯定是銷售價格的提高,不過這個並不影響,計算方式不同,總價一樣,換湯不換藥,老百姓得到的好處是取暖費會少交了。

我擔心的是:現在很多縣級市場還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比如現在依然有很多地方允許混合砂漿做外牆外保溫的,如果按照套內面積計算,垂直投影不再算銷售面積的話,那很多開發商會在這裡做成本優化的,該做保溫板的換成水泥砂漿,該五公分厚的換成2公分,這建安不就下來了嗎?再比如將承重結構優化到極致,反正也不能算面積,何不省些鋼筋和水泥呢?再比如配套的建設----據我所知很多的開發商都在規避建設配套的廁所、垃圾中轉站、幼兒園或小學了,如果公共建築面積得不到回報,開發商絕對會採取一切辦法規避的。

請冷靜看待公攤面積

不知道住建部的各位會不會考慮到這些,但願我杞人憂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