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赵括一样开始没有实际经验,但韩信当大将统兵后比赵括好了很多,原因是什么?

军统60


其实,赵括没大家说的那么差,他虽然比不上多多益善的韩信,却并非真的如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只懂纸上谈兵,更不是赵军长平之战惨败的主要责任人。

赵括于韩信最大的差距,其实在运气;

事实上,长平之战胜败的关键,并非在于两军主帅军事指挥能力的高低,也非在于两军兵力之多寡,其根本是在于秦赵两国的国力差距。

长平之战,秦军投入六十万,赵军投入四十五万,这是一场赌上国运的大战役。因此,双方谁也无法有能力取得速胜。尤其是赵军主帅廉颇,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决定固守营垒,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寻找秦军弱点,再一举击败他们。这便将长平之战拖入了僵持阶段,从军事力量的直接对抗,转变为国力的消耗。

悲剧的是,廉颇这种打法,以赵国的国力根本就耗不起。秦国的综合国力实在太强大了,针对廉颇的坚守战术,秦国直接调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使秦军得以直接从水路运粮,极大的提升了前线的粮食供应效率,其运粮速度和体量,比路途更近的赵军还要快。

此外,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家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耕战结合的社会生产,使得秦国国内的粮食供应,足够支撑秦军数十万大军打消耗战。但赵国不行,这样僵持没几个月,赵国国内的粮食就已经消耗完了。

同时,长平之战又抽空了赵国大量的青壮,使得赵国后方的农业生产大受挫折,很快国内也到了无粮可食的地步了。因此,赵军如果继续坚持廉颇的战术,他们最终将会败给他们自己。而这才是赵国最终决定起用赵括的原因!

我们过去提及赵括,就总是想到纸上谈兵,事实上赵括并非真如史书上说的那么不堪。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接受良好的军事教育。因此,论军事理论素养,赵括丝毫不比韩信要差。但是,赵括的运气却比韩信差太远了。因为,他首次统兵就要面对秦国的战神白起,和他手下那六十万虎狼之师。这样的对手,是同时代的名将廉颇和乐毅都无法战胜的。

其实,赵括指挥后,从一些细节上,我们也能看到他的不简单,绝非是纸上谈兵之辈。首先,在出战之前,赵括可是详细的勘察过战场的地形条件的;其次,在指挥过程中,初出茅庐的他却能够做到下令果断,而且令出必行,这也是赵军诸将中无人可及的;此外,就是即便陷入秦军的重围,赵括还能统兵固守40多天而不乱,并且多次身先士卒带兵突围;最后,赵括虽然战败了,但却也让不可一世的秦军付出了近二十万人的损失,而自己也是力战而死的。

所以,通过这些细节,个人认为,赵括其实算是虽败犹荣的。至少对于一个初次出阵就面对身经百战的战神白起的青年将帅来说,能把战争打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与之对比,韩信就幸运得多了。被拜为汉军大将后,韩信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汉军一举击败章邯、董翳、司马欣等人,还定三秦。

但大家想过了没有,此章邯已非往日的章邯了。章邯、董翳、司马欣等人过去都是秦将,而当年项羽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只有他们三人得以苟活,秦地百姓早已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虽然被分封到三秦当王,却日夜背负秦地百姓的痛恨,不得民心,早已沦为丧家犬了。

而刘邦先入关中,本来按照“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汉王就该是关中的王。而且,刘邦进入秦地后,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妇女无所幸,府库无所取。他的行为深得民心,与之后的项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章邯等人本来就不是汉军的对手,即便指挥的人不是韩信,而是刘邦,或是樊哙等人,照样能够取胜。

在举个例子吧,就是著名的井陉之战,韩信背水一战,以3万败赵军20万。但是,这一战除了得佩服韩信出色的战术和指挥水平外,还得佩服的其实还是他的运气。因为,此战赵军的主将陈余是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根本不配做韩信的对手。而且,当时赵军的李左车其实早就看出了韩信的意图,并且提前作出了预警,如果不是陈余的迷之自信,那么韩信根本赢不了此战。

假如韩信和赵括一样,一开始就直接面对一个强大到无法战胜的对手,比如让韩信一上阵就直接对决项羽的主力楚军,那么韩信胜算又有几成呢?别忘了最后的垓下之战,韩信可是以六十万汉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才能确保战胜项羽的十万楚军啊!

不过,个人还是认同韩信的综合能力是要优胜于赵括的。首先,韩信毕竟是在战争的一线接受过洗礼的,而且在拜将之前,也是在基层历练过的。因此,韩信绝对比出身名门的赵括更加灵活,更懂得用兵和练兵之道。

其次,韩信能够在没有公信力的情况下,通过治军快速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进而不断在征战中取得进步,总结经验。而赵括毕竟出身条件好,不用面临这样的困难。

所以,综合来看,韩信自然也是要比赵括优胜不少的。但倘若上天能给赵括多一些运气呢,估计赵括也能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将帅啊!


这些历史要读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么问,刘邦就是个泗水亭长,为什么做皇帝能做的这么称职呢?

萧何不过是县里的一个文书,怎么能做到大汉的宰相,谁教他做的呢?


想明白了这些,韩信和赵括都没有实际经验,但是韩信比赵括强的原因,其实很容易解释。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妖魔鬼怪,也没有什么咸蛋超人。

所谓的战争,本质上就是国家之间的械斗,无非是升级了而已;

所谓的治理国家,和治理一个公司,一个村子,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便是此理。、

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

韩信自小生活于民间,对人情冷暖,世间百态都早已烂熟于心;萧何虽然是个县里的小文书,但是到了朝廷,除了工作环境有变化,人与人的那一套,又哪里有什么大的区别?至于刘邦,对付地痞流氓的那一套,拿到朝堂上做,也一样的有效。

而赵括呢?

不过生活于温室的花朵,

虽然长的很好看,

但是,对真正的人世间,大概是一无所知。

连人心是怎么样的都不知道,谈什么打仗。

两者间的区别,太大了。


有人说,那霍去病为啥能那么牛,好像霍去病也没有经历过俗世的种种磨砺吧?

所以霍去病那么早就死了啊。

以霍去病的性格,善终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人人都觉得霍去病比卫青强,

其实,霍去病比卫青,差多了。

霍去病的幸运,在于死的早,死的是时候。

若非早死,绝无可能如卫青般善终。


人总是有一种情绪,对于高高在上的人,总觉得神秘莫测,觉得甚是高深,

所以总有一种敬畏,一种仰视。

所以有时候看看自己,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惭形秽的很。

其实有什么呢?

再漂亮的女人也拉屎,再光辉灿烂的帝王也吃喝拉撒睡,再富有的人也睡不了100平米的床。

其实大家的日子大抵差不多。

所谓的神仙般的日子,大抵不过是人们内心的妄念罢了。




有些事情,懂了就是懂了,不懂,便是不懂。

韩信懂了,刘邦懂了,萧何懂了,便是屠夫樊哙也懂了,那便是懂了。

帝王将相,封侯拜相,不过如此而已。

有些人不懂,

有些人相信读书多才能懂;有些人相信家里有矿才会懂;有些人相信家里要有人做官才会懂;有些人相信有好老师才能能懂。

好吧,如此想来,也甚好。


佛语有言,“顿悟”。

在人生的某个瞬间,“顿悟”了,一切便明了。

其实,这和读书多少,有没有矿,有没有权,有没有人,原来并无多大关系。



韩信悟了,赵括没有。所以赵括和韩信是不同的。


张子曰


那么同样对军事有极深理解的赵括为什么没有像韩信那样成就一世英名呢?

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因为赵括没有指挥打仗的经验,而韩信一路跟随项梁项羽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对指挥打仗颇有心得。

反观赵括虽然其父亲是赵国名将赵奢,但他父亲对赵括这个好苗子并不重视还认为赵括对战争太过轻视。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③,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翻译为: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由于内心对赵括不以为然,赵奢出征没有一次带着赵括,这就造成了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是对战争理解十分浅显。

如果把赵括放到我们现在来看,哪一个将军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对生死看淡不是很稀松平常之事吗?

所以这是赵括统兵不如韩信的主要原因。

其次,赵括能够领兵全是因为秦国奸细在赵国散布谣言,秦军对于赵括早有防范。而韩信则是由萧何直接举荐的,其他国家对于韩信都是不了解的。

所以韩信能够一展胸中抱负,而赵括只能饮恨长平。

你说要是赵奢能够把赵括重视起来,尽受统兵为将之道赵括会不会和韩信一样留下一世英名呢?


前史今说


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分人吧。有些人天生就会打仗,并不需要任何实战经验;而有些人虽然熟读兵书,但是只会纸上谈兵,完全不懂实战。

韩信就属于那类军事奇才,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嘛,而赵括是出了名的书呆子。

韩信作为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他屡立战功,俨然成了刘邦的左手右臂,为汉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得到天下后,忌惮韩信的势力,将他从韩王贬为“淮阴侯”。

而赵括初出茅庐,就成了长平之战中赵国的统帅,他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秦国来势汹汹,猛将如云,兵力还要几倍于赵国。所以,当时赵国国君最好的策略就是采用长久战,将秦国拖在长平,而不是妄想速战速决,打败秦军,更不该让赵括这个毫无战场经验的人去当统帅。

此外,赵括面对的敌人太过强大,韩信面对的敌人刚愎自用,也是韩信当大将统兵后比赵括好很多的原因。


元哥说历史


我完全同意“张子曰”的说法!——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便是此理。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韩信自小生活于民间,对人情冷暖,世间百态都早已烂熟于心;萧何虽然是个县里的小文书,但是到了朝廷,除了工作环境有变化,人与人的那一套,又哪里有什么大的区别?至于刘邦,对付地痞流氓的那一套,拿到朝堂上做,也一样的有效。”

这一段话,是我见到的分析的比较透彻的!



其实,这就是知行合一,而且是王阳明先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的知行合一!



再举一个伟人的例子!

毛主席!没有出国留学、没有上过黄埔,但却能领导着一众留学的人找到中国的出路,领导着一众黄埔师生打赢一场一场的战争!这是因为毛主席对世事人心的深刻洞悉,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的想法有着清晰透彻的了解!



知道道理,但做的时候却不中用,这就是纸上谈兵!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很少有人能够没当过几天兵却能指挥千军万马打胜仗的!所以说,没做过,光知道,但做的时候能做好,这样的境界真不得了!

我每次看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内心都会澎湃不已!而深入地读一读《毛选第一卷第一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都会被伟人的深刻见解所折服!



推荐大家再看一看这篇文章,对思考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也有启发!


凛冬之地


这个问题很好!

这个世界上会吹牛的人很多,关键是如何鉴别出真牛B的人和假牛B的人。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这辈子应该没什么机会为选拔军事主官而烦恼,但是,却很需要学会识别一个人是不是说起来那么厉害,真的可以托付重要的事情。

选拔赵括:善于谈论兵法

关于赵括,他父亲赵奢的评价已经点出了他和后来韩信的区别。

史书上说赵括,基本除了长平之战的记载外,都很少,只是说他会吹牛,谈论起兵法来连他的名将父亲都说不过他。可是,赵奢是真说不过他吗?当然不是。赵奢说:“打仗是很凶险的事情,一不留神,就会全军覆没,可是,赵括却把打仗说得很容易,将来,不用他就好,如果被他忽悠了,用他为将,那赵军的覆灭一定是因为他”

知子莫如父。

赵括只是尽自己的本分。只是,赵括的父母亲都看出儿子不可用,为何赵王还用呢?

所以,真不要再为赵括到底牛不牛逼去争论了。

我承认,赵括应该不是庸才,赵军发起进攻或许是朝堂上的决策,我也承认,他在败局中有一些闪光点,我还承认,那个时代的将领打不过白起不是什么特别丢人的事情!

但是,战争不是体育比赛!

体育比赛中,你输了比赛,表现出闪光点,未来可期!

战争,胜了就一统天下,输了就国破家亡,闪光点不闪光点没有意义!

强调赵括的闪光点,让埋骨长平的四十万赵军将士情何以堪?

战争失败了,家国就会受难。所以,失败了,找再多理由,表现再多闪光点有何意义呢?

选拔韩信:多方考察

可能收到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刘邦和萧何只是听了韩信几句话就觉得他牛逼了。

其实不然!

韩信投奔刘邦之初,确实没有受到重用,但是,在这期间,他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牛逼。

有一个成语叫推陈出新:韩信投奔刘邦后,被叫去做仓库管理。他提出了推陈出新的方法,粮仓开两个门,前门进新粮,后门出旧粮。简单的创新,就保证了仓库既通风,不容易发霉,又使得粮食的仓储时间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粮仓的运转效率。

同时,萧何也是和韩信做过多次交流。韩信对山川地势、己方特点、敌方弱点都一清二楚,这才确认是人才!

在启用韩信前,萧何做过长期观察

一个能够做项羽的执戟郎(相当于警卫员干部),居然不和一个无赖大家,从人家胯下穿过。这是何等的胸怀?

一个行伍之人,能马上把粮仓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是何等的智慧?

不只是听他说什么,细细观察他的作为,金子,即使被埋没着,也能发出微弱的光芒。

这个是我的意见。韩信和赵括,和我们没有关系。

我祝福朋友:选对对自己最重要的事业伙伴、人生伙伴!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很明显赵括背了锅 韩信打战前完全是纸上谈兵吧!只是兵书懂的多,而赵括除了兵法比他父亲还好 平时也有跟父亲出征 虽然不是主帅也算个谋士 算是历练过的,只是长平之战第一次当主帅!重点是他不知道对方主帅什么时候变成白起了,他如果知道是白起 以他对白起的用兵了解 以及能力!是不可能追击中计的!赵括是明牌 白起这边 钻石一下换成了王者, 重点是自己还不知道!赵王再昏庸也不至于把这样的大任交给一个只是纸上谈兵的人吧!生不逢时而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个人有信用在国难当头请战的 没点逼数 信心 敢打吗 压力就得多大?唯一的变数就是不知道是白起 如果知道 这一战也得输 但绝对不会全军覆没!韩信如果第一战 遇到的就是项羽 估计也得凉!韩信跟项羽一直都避其锋芒 不敢直接交战 双倍兵力都不敢打项羽 唯一就是垓下之战 那是十倍于项羽的兵力 合围才赢!不然如果让韩信项羽打一个长平之战 试试!韩信代表秦国 项羽代表赵国!项羽能赢!


周安然zl


说到赵括,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纸上谈兵。我个人觉得,关于赵括的个人描写最精彩的莫过于《东周列国志》里面的片段。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回去看看。

关于赵括和韩信这两个人,他们身上有太多的不同点了。我就找几点我能想得到的跟大家分享分享。

第一;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实没有什么真实的可比性,所谓的可比性不过是我们虚构出来的可比性罢了。比如我说,关羽战秦琼,谁会赢?诚然,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乱世,都是诸侯割据,但是又有所不同。战国的诸侯国,有着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立国根基,而楚汉争霸时期的诸侯国,不过是项羽分封的名义上的诸侯王罢了,没有基础可言。

这时候我们通常会通过他们的对手来做分析,然后用来做对比,殊不知他们各自的对手也是出于不同的时代的。

我们也不妨用他们各自的对手来做分析。(尽量简单带过)

赵括的对手——白起。白起是一个可以让六国闻风丧胆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从未尝败绩,死于他所指挥战役的六国将士数以百万计,故此白起也被世人称为人屠,其中他和赵括交手的长平之战就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重要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的结果大家都清楚,就是赵括战死赵国全军覆灭,白起坑杀赵军40万。对于历史给白起的评价,多大都倾向于白起残忍好杀,这大概与史记了记载的白起临死前所说的话有关。其实我个人认为,白起对历史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不是白起消灭了六国的有生力量,可能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并不能走得那么顺利。

韩信的对手——项羽。项羽,一个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消灭了秦帝国最后战力的人。破釜沉舟,表现出了项羽的勇气,在各路起义军都拿章邯没办法的时候,项羽亲率8万士兵与秦军进行了一场没有退路的战争,而且赢了,推翻了不了一世的大秦帝国。对于项羽,你是否第一时间想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呢?项羽是个天生的将才,倘若认真专研兵法,说不定还真能搞出个楚帝国来,只可惜到最后还是身死,最多也不过搞得个天下第一勇士来。

第二,两人的出身。

赵括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赵国著名的将领马服君赵奢。赵奢评论这个儿子的说,赵括聪明绝顶,论起排兵布阵来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但是正是因为这样赵括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殊不知行军打仗兵凶战危,很多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他自己每次接到任务马上回到军营和将士商量对策再三恐防有差池,样样事情都是如履薄冰,而赵括每次辩论完却是洋洋自喜,完全不知道将士出征分分钟将有可能有去无回,如果让赵括当大将,丧师辱国是必然的事。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其实这里应该要讨论的是,为什么赵括每次做辩论都会赢呢?当然,我们不排除赵括真的很有天赋,但是大家可曾想过与赵括辩论的人的身份?想想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吾与城北徐公殊美!赵括的厉害,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人让出来的,因为他父亲是马服君赵奢。

韩信的出身其实是众说纷纭,比较多人认同的是他乃是韩国没落贵族之后。我们从史书上得知,韩信少年时期贫困潦倒,曾于河边求食于洗衣的大妈,也曾在闹市受胯下之辱,也曾寄食与某老翁家中。

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出身,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性格。赵括锋芒毕露,目空一切,韩信隐忍刚毅果断。

第三,性格的不同形成的对战争指挥的不同。

锋芒毕露的赵括,注定了他不能坚守廉颇定下的坚壁清野用时间拖垮敌人的战略部署,目空一切则使得他自己坚信自己有办法能击溃秦军的自信。然而秦军的战斗力和白起的指挥能力都是赵括从未接触过的,很快赵军就因为赵括过分自信的瞎指挥而陷入了困局,最后全军覆没。

韩信的隐忍,让所有人都猜不透他的想法,暗度陈仓一举还定三秦;刘邦被困荥阳,韩信自量不是项羽对手,为了整个战局他决定被掠赵齐而不是拼死解荥阳之围,要知道刘邦是他的主,主就在荥阳;当后来项羽提出了要平分天下的时候,韩信敏锐的察觉到了楚军已疲于战争,他果断的联合各个诸侯围攻项羽,一举消灭楚军平定天下。


证券先生


两点声明,一韩信没有一开始就带兵,二赵括并不差。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记载张敞给汉宣帝上了一封奏章,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萧相国荐淮阴累岁乃得通”。

累岁是至少一年,刘邦在汉元年八月还定三秦,到二年八月提拔韩信为左丞相,派他率兵攻打魏国,“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这才是韩信首次带兵记录,时间刚好是一年。

与一般人印象中中什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典杰作不同,史记中并没有记录,这后人附会到韩信身上的,韩信很有可能根本没有拜为大将军,汉初根本没有大将军,倒是有一个太尉,名字也叫韩信,他是韩王室的人,历史为了区别称之为“韩王信”。

韩信拜将很有可能是司马迁把韩王信的事迹移花接木到淮阴侯韩信身上的。

撇开他有没有拜将不谈,史记中韩信首功确实是“击魏”,也就是说韩信很可能在之前被作为参谋或下级军官运用。

————————

所以说韩信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提拔上来的,虽然速度依然比普通人快——1年时间。

二、

赵括的对手是白起。赵括确实输了,没得洗白,但换别人就不输吗?输给第一名就说明是垃圾废物吗?显然不合理。

长平之战的局限性。此战阻击战,秦赵两国已经相持了3年,双方都难以为继,特别是赵国,长平的地形不适合赵国擅长的骑兵运动,可以说战场主动太小了。

赵括不失将军的勇武。战争指挥艺术这么深奥的东西我是不懂的,起码赵括是死在冲锋路上,并没有像某些外行人一样手足无措。

————————

我不是替赵括洗白,有些人把赵括捧得很高,非此即彼,这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

我认为赵括至少是个及格的将军,但仅仅是及格是不够的,对面是顶级的白起。


az2777


韩信与赵括是有区别的,韩信是经历过战争的。韩信投奔刘邦之前,一直在项羽身边工作,项羽灭秦的重大战役,他都参加了,并提出了不少建议,只是未受重视。比如,韩信参加了巨鹿之战,后来韩信在讨伐赵国的井径之战,就灵活地运用了破釜沉舟的战斗经验,在河边扎营,背水一战,士气大振,彻底打败了强大的赵国。

正是韩信长期在项羽身边工作,对项羽更加了解,对项羽和各路诸侯的特长和弱点都非常了解,韩信对付他们,才那么的从容和淡定,游刃有余。韩信为什么投靠刘邦,不去投靠魏王豹、赵王歇、齐王田荣呢?也就是说,韩信是做过调查研究的,是做足功课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与其说是萧何爱才,不不如韩信作秀。以韩信的本领,萧何追得上吗?

刘邦出身草根,身经百战,是见过大世面的,起用韩信,是经过考察和深思熟虑的。韩信是干过管理粮草仓库的。在这期间,他干过两件事:仓库管理制度改革和战时粮草调运方式方法。确实显示韩信非凡的才干,然后再看了韩信的上书,才破格提拔,筑台拜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