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存在八十万禁军吗?为什么没能挡住金兵南下呢?

楚小神


北宋的禁军是赵老大吸取五代十国的教训而创立的,大致数量是四十万。

五代十国的战乱就是由于地方拥有强军导致的。赵老大把全国的精锐都聚集到京城,组成了禁军。所裁掉的老弱就留在地方,称作厢军,类似于民兵。所谓禁军,也就是大家头脑中认为的中央军,由朝廷直接拨款训练,有皇帝直接管辖,和御林军还不是太一样。可以说驻扎在京城开封的在编正规军,都叫做禁军。

赵老大初建立禁军时,禁军是中华大地数一数二的强军,南唐后蜀南汉北汉吴越契丹,都曾在禁军的威压下颤栗。

不幸的是,赵老大死后,赵老二连续两次和契丹作战,都被耶律修哥大败,把禁军的精锐完全丧失掉了。

再往后禁军就完全糜烂,是不是跟八旗很象。北宋唯一能战的就剩下西北的折家的西军了。

无组织无训练无血气的军队,再多,也是乌合之众,打不过契丹人,也无法对抗女真人。




军哥谈古论金


关于北宋的八十万禁军,首先肯定的说基本是符合的。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宋太宗赵炅)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宋真宗赵恒)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宋仁宗赵祯)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宋史·兵志》

至仁宗时,禁军数量已经超过问题中提到的八十万。至靖康之耻尚有三世皇帝,军队数量想必有增无减。

一般来说军队贵在精锐而非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从何而来呢?

首先,北宋的禁军并非保卫皇帝的禁卫军。

北宋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禁军是中央军队,部署上一般驻京师开封,一般驻地方,北宋前期平定天下的军队以及常年与西夏作战的西北军都属于禁军序列。属于常备正规军,某种程度而等同于今天的所有野战部队,而非内卫。因此其规模庞大是可以想象的。厢军则为宋代驻州之镇兵。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兵。主要来自招募,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统兵官与禁军同,但地位,待遇较禁军为低。

其二,首都开封的地缘格局。

历朝历代长命王朝的首都多半出自安全方面的考虑而非经济。

而开封自梁太祖朱温在汴京建都之后历时半个多世纪,战乱年代中原王朝选择咄咄逼人的攻势时,开封“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宋初的十万精锐禁军补给得益于开封发达的漕运,也是宋太祖得国之根本,然而基本完成统一之后的局面则另当别论。然而缺乏军事上的险要导致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直接导致了军队数量的攀升,然而,掘开黄河大堤就能让八十万禁军集体游泳。

当年赵光义顾忌自身在开封庞大的势力基础而提出“江山在德不在险”理论联合众大臣让宋太祖不得另寻蹊径,空留下一句“晋王所言虽善,然百年之后,民力殆矣。”的感叹,不久便死于“烛光斧影”的千古谜团之下。

其三,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方面,小规模起义不断,如同《水浒传》中描绘的世界一样,无名山头许多都有强人落草。这势必引起官家注意,多次面诏告州、县,选拔精粹男丁充人禁军。

另一方面,流民大量涌入军队。赵匡胤认为:“不收为兵,则恐为盗。”于是混饭吃的人多了起来。相对于隋唐的府兵制,宋代募兵制中军队的数量和质量需要财政的鼎力支持,上述两者的后果就是两宋“三冗”之首的“冗兵”,成为了国家的最大负担。

“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富弼《续资治通鉴长篇》

鉴于上述三方面原因,北宋禁军超越80万当无疑问,且看起来也有这个必要。

那么,为何这庞大的禁军都挡不住人口数量尚且不及八十万的北方女真民族呢?

于外部而言,百年承平的背后是此消彼长的战斗力。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宋史.檀渊之盟》檀渊之盟后辽宋和平共处,北宋用岁币买来和平的同时用贸易剥削对方,同时也利用契丹族的游牧民族性质摆平北方威胁,辽国靠岁币发工资,也借用幽云十六州实行“一国两制”玩的飞起,双方各取所需。

然而东北女真的崛起很快打破了这一平衡,虽然军队不多,但对于辽国骑兵部队的摧枯拉朽证明了其“过万不可敌”的恐怖战斗力,宋军尚且不如辽军,其溃败亦在情理之中。

于战力而言,军队的腐败已然病入膏肓。

除开前文提到的流民,将犯人发配充军也是当时的惯例,这样一来军队变得鱼龙混杂,有志的热血青年入伍后反觉地位低下,而更多的人则把参军当混饭机会。

数十年教习不精,士气不振。拣兵则点数而已,宣借则重迭妄滥。逃亡已久,而衣粮自如;疲癃无堪,而虚名具数。--南宋陈傅良《历代兵制.宋》

臣近过陕西,体问得诸州军禁旅虽多,训练盖寡。其间至有匠氏、乐工、组绣、书画、机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帅并以次官员占留手下,或五七百人,或千余人,并不预逐日教阅之数,上下顾避,递相因循。万一缓急寇警,用之御捍,何异驱市人而战!”--北宋赵抃

宋朝军队的情况如今看来属于典型的管理不到位,兵员质量低,而且训练质量不高不说,甚至军官奴役士兵不务正业,中饱私囊。纵然有庞大的军队和充足的武器装备也于事无补。

于社会而言,军人的地位过于低下。

“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陆游《避暑漫抄》

鉴于残唐五代藩镇割据的恐惧,两宋优待士大夫而鄙视行伍,唯一的战神狄青则被言官们中伤到仁宗皇帝都不得不出面保护。低调如卫青,夹着尾巴数十年,最后依然难逃调离京师而被活活吓死在秦州的命运。

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宋朝还发明了“黥面”方法,即在士兵脸上刺字,这使当兵的人普遍感觉没有社会地位,被人瞧不起,严重影响了士兵的情绪。

如此,他们何来保家卫国的热情呢?

于军制而言,指挥难度大和将兵协调能力不足。

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宋史.石守信传》杯酒释兵权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朱弁《曲淆旧闻》

两宋的“兵将分离”制度隔离了指挥权和人事权,同时收回了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三衙将领用资历浅,易驾驭的人担任,并且经常调动。

虽然降低了武将叛乱的危害,却导致了“将不知兵”的局面,很难打造李云龙独立一团那样的队伍。

于国策而言,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先天不足。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唯奸邪无状,若为内环,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续资治通鉴长篇》

在赵宋官家看来,大臣篡权和农民起义对于政权的威胁远比外敌入侵严重得多,故将重兵屯于内地,边境则采取守势,直至西夏战事开启方有所改观。与辽国点燃战火之后,西北精锐准备开拔往北方,而方腊起义打乱了北宋的军事部署,着急用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泼天功劳来封王的童贯不得已带着精锐部队先去南方,导致错失了巩固边防的良机丧失,同时西北军的来回折腾也降低了其作战能力。

于庙堂而言,决策的混乱导致幽云十六州得而复失。皇帝念念不忘收回故土是个好事,但这个靠的是硬实力而非投机取巧。燕云纳入辽国已有两百年时间,民众和军队对于辽国的认可度远高于宋金,选择连辽抗金后再图谋收复故土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远高过背信弃义地在盟友背后捅一刀。

当下次再犯错误借道给蒙古覆灭金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南宋灭亡倒计时的开始,宋官家就从来是个睁眼瞎。

然而即使天时地利都具备了,疲惫的宋军在保家卫国的辽军面前依然是不值一提,北京城下头破血流的宋军不得已求助于金国,后者顺利拿下城池并在劫掠一空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归还”了北宋。

然满朝文武满足于收复故土的虚荣,却忽略了便于民心的收纳和边防的巩固,加之对于辽国降将郭药师的挤兑导致其叛宋降金,直接导致了边防重地的再次沦丧。

于地缘而言,开封是个死局。

西安、咸阳有“关中四塞”,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黾,倍河,向伊、雒”,北京则“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居庸锁钥于北”。

开封啥都没有,只有无限的财富和裸奔的城墙。--笔者换句话说,从山海关或雁门关到开封沿路都是开阔平原,金国骑兵一脚油门就到了开封城下,而两条腿的宋军不具备对应的机动和应变能力。

将国之首都暴露在敌军锋镝之下,导致国家的地缘战略空间几乎被彻底压缩,各路援军几乎都来不及做出反应。上述所有因素的综合结局就是“靖康之耻”了,古典中国曾经登峰造极的文化和财富自此毁了一半(另一半亡于崖山),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疼彻心扉的一页。



我是专注于别具一格的文史的凉州七里,也可能是全头条当下粉丝最少的黄V,请多多交流,不吝赐教,评论区已经不远了。总之烦请点个赞先,要不再帮我加一个关注吧,反正都已经看到这里来了。


凉州七里


因为金和蒙古不同与历史上匈奴和突厥不同。匈奴与突厥武器非常落后,匈奴与突厥只能算一个部落联盟。十分松散内部矛盾很大,集中不起力量。在加上经济落后,一场天灾,就能够照成很大的伤亡,汉唐凭借庞大规模还能打赢。到了金与蒙古之时,游牧部落经济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天灾不能照成很大伤亡。与之相对的政治体制也从部落联盟变成奴隶制民族。 力量比原来的匈奴突厥强大的多,在加上宋朝没有大规模骑兵部队,打不过是不奇怪。事实上在火器没出现之前,世界上没有国家打的过。汉唐碰上金与蒙古也打不赢。


清风随我在


从《水浒》中看。王进是八十万禁教头被害解职,后收了史进为徒,为报一時的耻辱。

接着林冲任八十万禁军教头,被害发配沦州,奸贼还不放过追杀,火燒草料场后逼上梁山。

这样看确有八十万禁军,可是王进,林冲,论武功都是人中之龙(北宋時期有一武术大师周桐,王进是周桐的师弟,林冲是周桐的开门徒弟,周桐徒弟很多,除林冲外,罗俊义,史文恭,武松,还有关门徒弟岳飞,这些人的武功都很了得)

那么有八十万禁军,为什么京都还会失陷呢?主都原因,好的武功教师都被陷害,后来的教头都是大行货,久而久之,八十万禁被三奸搞成污合之众,一点战斗力都设有,好好一支保国安邦的八十万军隊被毁。金兵直入,还有能力抵抗吗?


老龚166916589


北宋京都汴梁驻扎的禁军号称有八十万之众,可能有虚张声势的成分 ,但我认为首都有个几十万人的守卫应该是少不了的。北宋首都汴梁奠基开封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决策失误。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 ,地处中原腹地,四周皆是平原,无关隘险峻可守,一旦边防被突破,敌军便可长驱直入,直接威胁京城。除外敌的威胁,每到黄河汛期,汴京也饱受洪涝灾害之苦(抗洪抢险,防涝防灾,也得花不少钱)。综上说述 ,为了拱卫汴京安全,北宋皇帝不得不在开封四周设置了大量的军队,数量有多少至今很难说清,个人认为禁军人数应不在少数。由于首都驻军众多,这就消耗了北宋朝廷不少的国库开支和大量人力资源,有很大一部分的国家财富要花费在保持军队庞大数量与维持众多官僚的粮饷支应上(北宋官员普遍的工资都很高,待遇很好)。数量众多的禁军大多都出身官僚集团家庭,从小养尊处优惯了 ,未经历过刀光血影的征战,演习不过是练练花架子,上阵就一败涂地,没什么战斗力。就质量而言,远远不及卫戍边疆的边军边将。时间一长,京城禁军不但造成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给北宋政府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加之,吃了败仗之后 ,还要承担给辽国、西夏、金国的岁币岁贡,这就整个北宋朝廷带来了可怕的财政灾难。没钱怎么办?那只有从百姓身上抽取更繁重的赋税,这就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北宋虽然政治清明,文化灿烂,贸易繁荣(市泊司就是一个挺能赚钱的机构),但是要应付国家太多款项的支出,也是入不敷出,力不从心。造就了兵多将广,没有战斗力;钱多人傻,能赚不够花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导致北宋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cxynlc


宋朝的禁军没那么多。禁军是用来保护皇帝的,不是用来保护国家的,所以当不住金军。


一蓑烟雨任平生134


禁军不可能那么多,养不活动的

至于为啥挡不住金军南下。。。。。。首先是承平日久,兵将都没什么经验;其次是领导人太烂,宋徽宗是千古少有的奇葩,虽然艺术造诣很高,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从海上之盟到北宋灭亡,他可以说是作死了一路


依与梦


北宋禁军最多时不过42万左右,所谓80万不过是对外号称而已。另,禁军人数多意味着其他军队的人数和战力被削弱,这也是宋军对外作战少有大胜的原因之一~


qx006


兵不精将不猛,君不明臣不贤!


舜日堯天


武将都赶回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