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易中天形容成“小白鼠”的严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寻根拜祖


明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严嵩,是人尽皆知的大奸臣,这是当时老百姓和后人对他的评价。说起严嵩的好与坏,还真得一分为二,严嵩为官的前期是个好评如潮的人,年轻时的严嵩相貌可比潘安,身材修长眉清目秀,一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不但形象完美而且才华出众,他酷爱读书,二十多岁进翰林院为官,当官三年后竟然辞官回家继续读书,因为他觉得自己读的书不够,所以要继续读书,这一读就是十年,在很多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严嵩做到了,十年后继续在朝廷为官。



嘉靖时期严嵩作为大学士入内阁当上首辅已经六十多岁了,在别人看来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却势头正旺,直到八十多岁死去,由于严嵩出道很早而且为官较好,在官场和民间都积攒了很高的人气,嘉靖皇帝非常的倚重信任他,他也善于揣摩嘉靖帝的心意。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一心迷恋道术,严嵩成为嘉靖帝命令的执行者,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明智的还是荒唐的,唯皇帝命令是从。原本严嵩对嘉靖皇帝的一些荒唐决定还提过反对意见,不过在嘉靖皇帝的打压之下,严嵩也变得逆来顺受,可以说,嘉靖皇帝是严嵩为官产生变化的直接推手,不论品格,皇帝需要这样的人,事实上,嘉靖帝对严家的所作所为早已是心知肚明严嵩论为奸臣,很多事情还要归罪于他的儿子严世蕃,由于严嵩当内阁首辅时已年老,很多国事都由儿子帮着处理,严嵩管内儿子管外,严家包揽了国家内外的权利,严世蕃几十年不断地受贿捞钱,按职务的高低任命官员明码标价,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对儿子搜刮民财,招权纳贿赂的行为,严嵩并没有加以制止,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有的时候还纵容包庇,助纣为虐,在严嵩任首辅的二十年时间里,严家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富可敌国,等到严嵩死后,严世蕃抄家被杀。严世蕃和严嵩不一样,此人身材很矮而且体型肥胖,完全没有父亲严嵩高大俊美之气,但此人很聪明,精通国策法典,他见不到嘉靖帝,能通过皇帝的字体揣摩到嘉靖帝的心思,父亲位高权重,自己则通天达海,严嵩即使自己不参与以权谋私之事,但是儿子犯下的罪行,自己也脱不了干系,就像汉武帝后期的辅政大臣霍光,管不好自己的家庭,也为后人所诟病,儿子犯事,父亲要承担责任
历史是后人书写的,严嵩沦为大明奸臣,恶名远扬,既有各种各样的书面记载,也有老百姓的口耳相传,还有文艺戏曲等形式渲染,如此种种,严嵩其恶名已深入人心,成为受抨击批判的对象,不知道有没有“小白鼠”的说法,不过可以看出,严嵩的个人形象,过错的大小,存在一定的争议空间,值得去讨论


问心有过


要论中国历史上的大奸臣,我估计严嵩一定名列前茅。舞台上的大白脸,早已经深入人心,清人修订的《明史》也将严嵩列入奸佞传。本文无意为严嵩翻案,但仔细了解一下严嵩的人生,在分析一下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免感慨:这家伙真苦逼啊!

一、巨奸养成记

要说严嵩此人可谓才高八斗,写得一手好字,吟得一口妙诗,做得一纸美文。严嵩的字好到什么程度,满清顺天府乡试大殿匾额上的“至公堂”三个字就是严嵩写的。据说乾隆皇帝看着很不爽,如此严肃的场所弄个大奸贼的书法挂着,实在不体面。乾隆就让人重写,自己也撸袖子泼墨,结果众人的作品拿来一对比,还是算了吧,揉吧揉吧全扔垃圾堆里了。

严嵩留下来的诗有1300多首,各种文稿、文章200多万字。嘉靖皇帝离不开严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严嵩的青词写得好,是大明有名的“青词宰相”。嘉靖帝隔三差五就要与上天沟通,没有拿得出手的青词,怎么能显示出虔诚呢,严嵩就是他“通神”的梯子。

严嵩的官途开局并不顺,他25岁科举中二甲第二名,被选为庶吉士,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就得了一场大病,被迫回乡养病。这一休息就是十年,十年后他再次进入翰林院任职。此后他榜上了政坛大佬,他的老乡夏言,在夏言的关照下,熬到52岁终于混上了部级待遇。

62岁那年,严嵩迎来人生高潮,他入阁了。入阁后的严嵩,蓦然发现,曾经的老上级夏言成了仕途中一道障碍。于是,他又花了六年的时间,拼命打击夏言等,终于在68岁那一年成为大明帝国的首辅大人。

严嵩入阁二十三年,领班内阁十七年,这期间,夏言、邱鸾、沈鍊、杨继盛等一干重臣,纷纷倒在严嵩的枪口下。严嵩用他们的血打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严党集团”。

这个集团分工明确,严嵩负责小心伺候好嘉靖皇帝,排除异己,提拔亲信。严世蕃扮演严嵩的参谋兼代言人,具体指挥党羽们的行动。鄢懋卿、罗龙文、赵文华等核心骨干各霸一方,成为“严党集团”的“利益收割机”。

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巨奸养成了!

嘉靖四十四年,85岁高龄的严嵩被革职罢官,并遣回老家,严世蕃被处以斩刑,家产被抄没。此后,人们经常看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常年卷缩在荒郊野外的坟堆里,以捡拾贡品为生,两年后他老死墓舍。

二、三分代受过

人们不禁感慨,这么大岁数不知进退,早一点抽身,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说得轻巧,严嵩如果在世一定不同意:我要是早退,恐怕连贡品都没命捡!

看看严嵩的“奸名”,得来还真不易,其中三分靠打拼,三分代受过,还有四分不能说。

自己的三分属于自作孽,血淋淋的事实放在那里,赖都赖不掉。代受过的三分只能怪他那独眼龙的儿子,和一帮“假儿子们”。严嵩捧着十万个小心伺候来之不易的成果,严世蕃不这么想,他猖狂到什么程度,连裕王的竹杠都敢敲,不给孝敬,就扣你岁赐,连扣三年!害得裕王不得不乖乖奉上纹银一千五百两。严世蕃很得意地说:“天子的儿子都得给我送银子,你们谁还敢不送?”

严世蕃曾经毫不掩饰地对外宣称:俺们家的银子比国库多多了!有一次,严世蕃准备把一批银子埋入地窖,埋之前特地请严嵩来欣赏一下他的成果。老严嵩一看,数量之巨令他目瞪口呆!

严世蕃贪,鄢懋卿之流也不是开银行的,羊毛出在百姓身上,那就抓紧薅吧。这家伙口才没严世蕃好,人家不夸富,而是炫富。厕所用彩锦装饰,溺器用纯银的,跟老婆上街坐的五彩舆用十二女子来抬,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

大家对此习以为常,严阁老的门生嘛!得!账都算到老严嵩头上了。他还有个干儿子赵文华,这家伙竟然冒用严嵩的名号骗皇帝。他给嘉靖皇帝献了一坛酒,说这叫百花仙酒,喝了延年益寿,您看看俺干爹为啥八十多了还那么硬朗,就是喝这酒喝的......把嘉靖帝骗得热血沸腾,连忙询问严嵩,严嵩被吓得七魂丢了六魂。

三、通仙的引子,搂钱的耙子

这都不算啥,明眼人还能看到严嵩是代子孙受过,还有一个让严嵩吃了亏,永远没法说,也不敢说的人——嘉靖皇帝。严嵩就是他顶雷的缸!严嵩能在内阁二十多年屹立不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媚上功力”,让嘉靖皇帝离不开他,当然,代皇帝受过也是必须的基本科目。

严嵩对于嘉靖的作用,除了上文所说的,他是嘉靖通神的梯子,顶过的大缸外,他还是嘉靖求仙的引子,搂钱的耙子和制衡的砝码。

嘉靖帝崇尚道教,一心求仙,身边正好有严嵩这么个忠心耿耿的半仙,估计嘉靖恨不能把严嵩的寿数抢过来。于是严嵩很不幸成了他求仙问道的药引子,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他就是实验仙药的小白鼠。道士们练好了仙丹,他不敢贸然食用,就让严嵩替他试验药效。可怜老严嵩常常吃得疼痛难忍,口吐鲜血,还得乖乖地给嘉靖写“实验报告”。

这哪是奸臣,分明是大大的忠臣!这就是有部分学者要为严嵩翻案的理由之一。古人的“忠”就是忠于皇帝,不是人民。

嘉靖皇帝还有一大爱好:藏私房钱。史学家说,嘉靖几乎自己兼任了户部尚书,大明朝的财政收支全在他的算盘中。对财务盯得这么紧的皇帝,历史上还真少有,不是大明找不出合格的户部尚书,实在是嘉靖的小金库设得太大,怎么也填不满。

除了修建宫苑、炼丹求仙需要大把的银子外,嘉靖皇帝就像穷怕了的守财奴,需要盯着內帑里金灿灿、银亮亮的黄白货才能踏实。嘉靖的內帑有多少钱?一直到大明王朝被灭亡都没花完!

內帑的钱不能从国库里抢,只能委屈严嵩想办法从民间搜刮,严嵩之与嘉靖,像极了乾隆之与和珅。

“严党集团”之所以这么嚣张,就是头顶着嘉靖皇帝的不能宣示的圣旨在办事,他们根本不怕传到皇帝耳朵里!嘉靖皇帝极其聪明,他也知道搜刮的钱财恐怕,能到自己兜里的有半数就阿弥陀佛了。不过没关系,嘉靖有的是办法把剩余的拿回来。

你看嘉靖有多损,钱你替我搂着,雷你替我顶着,香饵你守着,将来一道圣旨全部给我搬回皇宫。

四、制衡的砝码

这层窗户纸所有大臣都看得很清楚,但不能说破,还得按照嘉靖的意图,在天平的两端小心翼翼地搏杀,严嵩就是这个天平中得心应手的砝码。

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为何一直能把朝政牢牢控制手上,把朝臣们玩得死去活来?平衡术!嘉靖总能把大臣们置于天平的两端,他上下其手,今天增左边,明天增右边,摇晃不止的天平,把大臣们搞得七晕八素,他稳坐钓鱼台。

我们看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清流派义愤填膺恨不能撕碎严嵩,掌握着满手的证据,徐玠就是不出手,为何?徐玠早就看透了嘉靖的平衡术,需要谁倒下谁起来,靠的不是实打实的证据,而是政治平衡的需要!皇帝需要平衡的时候,你再多证据也扳不倒严嵩,皇帝想要打破平衡时,根本不需要任何证据!

对此,徐玠心知肚明,严嵩更是透亮,俩人都是狐狸精投胎,太极拳高手,只有他俩配得上坐镇天平的两端!

嘉靖还有一个阴险的手段:为了平衡朝局,他硬生生把严嵩推到裕王的对立面。谁都知道,裕王就是不二的储君人选,严嵩也不傻,为什么偏偏跟裕王过不去?不是他想这么做,而是他读懂了嘉靖的心思,他必须做制衡裕王的砝码!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严嵩早就成了嘉靖计划中的弃子,他的悲剧早就注定:背着“奸臣”之名行忠君之事!估计嘉靖见到严嵩就心下大喜:这家伙正是我需要的一块上好材料啊!

怪谁呢?要怪只能怪没遇上好皇帝,要怪只能怪自己贪图权贵,断了做人的脊梁!落得个千载骂名,自找的!


寻根拜祖


说的是严嵩替嘉靖皇帝尝春药,烧得流了两碗血那个事,严嵩就是个冤大头。

长的像奸臣

现在说起严嵩,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大奸臣。其实严嵩青年时期还是个十佳青年。

严嵩自小就被称为神童,面壁十年,诗书满腹。19岁中了举人,26岁中了进士,27岁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少年得志,前程似锦。当时,宦官刘瑾专权,严嵩不想投靠阉党,退隐八年。从这点看,严嵩年轻时代做人是很有原则的。

但严嵩长得不怎么样,又高又瘦,眉目疏疏,关键是声音又细又尖,很符合大家心目中官宦奸臣形象,但他不是宦官。

皇帝难伺候无奈变谄臣

后来严嵩思想转变,主要是被不靠谱的嘉靖皇帝折腾的。嘉靖是历史上最难侍候的皇帝,他生性多疑,喜欢猜忌,做事专横,待人冷漠,无论皇后、后妃,身边的宫女,还是臣僚,说翻脸就翻脸,动不动就杀人。结果惹起公愤,宫中一群宫女差点勒死他,这就是著名的“宫婢之变”。

大臣们个个都要揣摩皇上的心思,迎合他的想法。

《明史纪事本末·严嵩用事》记载:“况嵩又真能事帝者;帝以刚,嵩以柔;帝以骄,嵩以谨;帝以英察,嵩以朴诚;帝以独断,嵩以孤立……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

也就是说严嵩心理学学的好,深受嘉靖喜爱。

做皇帝喜欢的事

皇帝喜欢什么,严嵩从哪方面下功夫。皇帝喜欢青词,就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这种文章是骈俪体文,不但要求字句对仗华丽,而且要引经据典,表达皇帝对神灵的敬畏和诚心。严嵩天资不差,于是专攻青词写作,超越众人,

“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

嘉靖皇帝喜欢吃丹药,认为可以强身壮,金枪不倒,长生不老。可这些丹药安全不安全呢,这需要有人当实验品,尝丹药这是一般人真做不来,不知道炼丹士们在药里加了贵玩艺。

严嵩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主动替皇上试丹。工作相当认真,还写了试验报告:“臣昨岁八月服丹只五十粒,乃至遍身燥痒异常,不可以忍……痛下瘀血二碗,其热始解……”好家伙,这药劲也太大了,吃后浑身发热,还欹痒,竟然拉下两碗血,这哪是长生不老药,这就是春药啊。当时严嵩已经八十岁了,这把用老骨头为皇帝试药,也算得上忠心耿耿啊!

最后死得冤

严嵩老了,老婆的亲戚想当官,儿子不争气,整了不少事,嘉靖皇帝不满意了,决定收拾他,可还真没什么硬点的罪名,后来给他儿子安了个“通倭”的卖国罪。他儿子严世蕃的长的脖子短,身体胖,还是个独眼龙,连日本话都不会说,咋通日本人啊,糊里糊涂被灭了。

嘉靖四十五年,严嵩在孤独和贫病交加,艰难地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掷笔而死。

严嵩,为了让皇帝开心,留下一世骂名,最后死得比窦娥还冤,值得吗!


聋王侃史


严嵩文学造诣深厚,溜须拍马那是因为皇帝需要。嘉靖的烂摊子都是严嵩在背锅。所以古代清官贪官都是皇帝制造出来的。正如嘉靖自己所言黄河之水浊长江之水清都一样灌溉良田。是帝王权谋之所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