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的楚国,面对秦国,为何输的惨烈?

战国纵横家历史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此问题。


楚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的强国,进入战国之后依然不弱,楚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历史上楚国进行过改革,但是收效并不显著,但仗着是人口大国和领土大国,楚国也是个“难啃”的骨头!


楚国的彻底衰落始于楚怀王。前期楚怀王曾有过一番作为,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有所增强。但是到了后期,他开始亲近佞臣,远离贤臣(其中之一是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投江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位国王的昏聩无能),搞得国力衰退,外交上他也昏招连连——中了秦国的奸计,葬送了和齐国的联盟,打秦国又打不过。


经楚怀王这一折腾,楚国的大国地位不保,国势江河日下。


历史进入战国末期,楚国的实力虽然有较大削弱,但仍然是一个地域广阔,兵源众多的国家。

但注意,此时的秦国已经今非昔比,俨然一副“超级大国”的架势了。“大国”对战“超级大国”,谁优谁劣?


1、秦国国力、军力强大。经过数百年的积累,秦国的国力已经相当强大,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且,秦楚决战时,秦国还兼并了韩国、赵国、魏国、燕国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地区,人口和资源大大增加。

2、秦国君臣上下一心,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对手下的将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个将领的最大能力。此外,秦国兵多将广,名将辈出,军队也是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相比之下,楚国的军队战斗力就要差很多。

3、秦将王翦指挥有方,一开始王翦的战略思路就十分清晰:必须用大兵团作战,以猛虎下山之势打击敌人;分析敌人的弱点,不轻敌冒进,打消耗战,拖垮敌人再一举兼之。楚国之前战胜李信的军队,就是李信使用的军队人数少于楚军,让楚军占了人数优势和突然攻击的优势。在王翦的指挥下,楚军的优势不存在了——人数和突然袭击都不奏效,打消耗战又打不国秦国。于是楚国的失败成了必然。


不是楚国不经打,而是秦国真的太强大了!


小林品历史


楚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幅员辽阔,物产丰饶,超级多人口,带甲百万,战车无数,是名符其实的万乘之国。从春秋到战国,楚国都是无可争议的大国,最大时几乎比其它国家的总和还大,但楚国却一直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为什么?楚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楚国的改革不彻底。

相较于其它国家,楚国是一个上古遗风特别重的国家,其国内氏族力量非常强大,比其它诸侯国大得多。楚国兵力除了一部分掌控在君王手中,其他大部分都分散在氏族手上。楚王想要调动他们,就需要征求各个大氏族的意见,意见相左时往往会遭遇障碍。因此楚国虽大,却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导致行政效率很低。

正是因为看到这点,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来到楚国得到楚悼王的赏识,决意在楚国实施一场深刻的改革。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废掉世袭制度,推行封建法治,整理财政和巩固国都。这样的改革,尤其是前两项无疑是动了氏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很大反对。这样的反对在楚悼王在世时还可以克服,但不幸的是,改革刚刚取得一定成效,楚悼王就逝世了。失去最大依靠的吴起,不仅改革事业法继续,而且自己还遭遇了惨死的命运。这不仅是吴起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自此楚国失去了角逐天下的底气。

其次是楚国缺乏明君和持久的治国方略。楚国也有非常了不起的君王,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锐意进取的楚悼王。但是这样的明君比例还是太少。而且相较于秦国,楚国不仅明君少而且的没有持续的治国方略。同样是改革者遭遇横死,但秦国的国君是一代代把改革进行到底;楚国则不然,在挑战面前其君主往往选择了妥协退让,最后都变成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庸君昏君。

第三,楚国缺乏一个明确的文明中心。一国之都必然是国家文明的中心,往往是国家最繁荣富庶也是权力最集中的地方。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变换国都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楚国先后有7个都城,分别是丹阳(湖北枝江市)、郢都(湖北荆州市)、鄀都(湖北襄阳)、鄢都(湖北襄阳)、陈都(河南淮阳)、巨阳(安徽阜阳市北)、寿春(安徽寿县)。楚国人爱迁都当然不仅是因为他们喜欢搬家,也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但客观上造成了楚国没有形成一个长期连续的文明中心,这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楚国的大而不强。


周周说古今


楚国输在了昏君听信佞臣远忠臣,而且楚王好色好贪,楚国在威王时期是强盛的存在,可威王去世后楚怀王继位前期确实不错,但中后期由于郑袖的到来楚怀王渐渐的不理朝政听信小人,疏远贤臣,秦昭王诱骗他去武关会面最后被扣留在秦国客死他乡,楚顷襄王继位仍然昏庸无道,三闾大夫曾建议出兵伐秦却被当庭回拒,而秦国趁楚国内部混乱之时派白起率领秦军攻楚,水淹郾城最终郾城跟郢都全部被秦国吞并,为秦国南郡,楚国迁都于陈都,继续苟延残喘,楚国在战国后期的几位国君基本都不中用,根本复兴不了楚国的国力,到秦始皇时期楚国虽然有项燕这样的名将但秦军六十万虎狼之师由王翦率领项燕也没办法,最后战死,而楚国最终失败的原因就是听信佞臣疏远贤臣,三闾大夫屈原有句话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尽其一生忠心的楚国,在被白起率领的秦军攻破郢都后,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他无奈怀抱大石跳了汨罗江



千古嬴政71


首先,秦国和楚国相比,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实力变化,我们要分期来看。

其次,秦楚相比,楚国立国早早于秦国(想多了解楚国历史的朋友可以看下《楚国八百年》),在建国时间和国土面积上远超秦国。

再次,秦楚实力对比,最核心的原因在国力,在历代国君的努力和秦楚的民族性格。秦国自立国开始,虽然也经历过乱世和国君昏聩的时期,但自商鞅变法开始秦国一直走在了向上的道路上。相比,楚国自楚文王,楚武王,楚庄王时期国力达到强盛,但之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弱。秦人地处西方,周边有西戎和义渠等少数民族,使得秦人尚武,尤其是商鞅变法之后奖励军功的政策。楚人地处荆湘之地,性格更加偏于温柔和浪漫。

最后,个人认为秦楚实力对比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此强彼弱,最终的成败取决于民族性格,地域,国君能力和改革的力度,及坚持的时间长短。

以上皆属个人观点,望交流指正。


孤陋寡闻的郑先生


有一个不是很恰当的对比,地大物博的楚国和军事战力强悍的秦国犹如现代的地大物博的俄罗斯与目前还是世界老大的美国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人会不认同这个对比。

秦国,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的国家

秦国虽不是战国最先进行变法的诸侯,但是是变法进行最彻底的国家。变法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生产力的大跳跃,大发展,是能够代表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军事上军功制度,使秦军蜕变成了虎狼之师,与六国的战争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取。

或许,那时正好就是秦国这个国家的国家上升期,东方六国无论是怎么合纵,也阻挡不了秦国的兼并。

楚国,更像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虽说楚国地大物博,俨然是战国的庞然大物。但是研究楚国的国家统治构建,构建是非常的繁杂的。国内有大大小小的百越、山越部族,本身有很大的自治权利,像军队,税收,俨然是国中之国。除此之外,世族们豢养府兵,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彼此倾轧,楚王的命令一度不出郢都。如此这般,又如何合力抵抗虎狼一般的秦国。


历史国仕汇


楚国幅员辽阔,带甲百万,当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超级大国。春秋时,楚国灭掉许多效果,曾经问鼎中原,引起北方诸侯的忌惮。在历史上,楚国的明君很少,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有所作为。这个超级大国,在公元前506年被吴国居然攻入郢都,楚平王被伍子胥掘墓鞭尸,可见楚国当时政治黑暗,得不到百姓拥护。如果没有申包胥到秦国请救兵,楚国早就不存在了。战国时,各国都实行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起到了富国强兵。名将吴起来到楚国变法,结果触动了贵族利益被杀,楚国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机会。战国后期,楚怀王信任奸佞,疏远贤臣,被张仪所惑,丧师失地,秦国一再获胜,屈原绝望自杀。楚怀王客死他乡,被天下笑,原因是不纳良言,不重用贤臣。原本齐国和楚国是唯一抗衡秦国的国家,楚齐联盟,秦国不敢出兵,楚王自己出现了致命的外交策略,没有看透秦国的狼子野心,断绝齐国的联盟,自绝后路。楚国在外交政策的出尔反尔,惹怒了韩赵魏齐的国家,越来越孤立,国家内部政治黑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面对极其强势的秦国,自然是被打得满地找牙。


笑傲股林123


楚的失败有太多原因了。人才方面楚国沿袭的是贵族世袭制。哪怕是有人才到了楚国比如吴起也就死于非命了。而秦一直都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广范去招揽人才。百里奚,商鞅后来的李斯吕不韦甚至包括开渠的郑伯等等。自己的人才一个人伍子胥那样恨楚王入骨一个是白起从一届布衣到战国军神。而且楚在经济上也毫无建树。当时南方的土地开垦要远难于北方。因为以草原为主的北方只要一把火就可以烧出良田而南方的丛林你烧了树根还在要一点点挖出来平整。这也是隋唐以前北方经济更发达的原因。也包括后来的吴越。楚地虽大却一直要等到汉以后才有能力开发。而秦商鞅以后有了河西之地,又建立了郑伯渠把四川变成天府。政策的连贯性也不如秦。秦虽杀了商鞅但是沿用了商鞅变法。但是楚国却在几次崛起后马上就消沉了。至于后面被骗被坑被屠被灭国种种都是以上原因累计造成的大爆发。作为南方人我只能说楚人沐猴而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