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史之明初:画画有风险,入职须谨慎

续接上文元四家,接下来我们要讲明代史,总的来说,明代绘画按照当时的影响力,大致可以分为明初、中后期、晚期三个阶段。明初期是浙派的天下,中后期是吴门画派唱主角,晚期有个绕不开之人:董其昌。(我们大致用4~6篇文章来讲述)

上半篇:

要不要从事画画 掉脑袋的那种

元朝时文艺青年苦于蒙古人专政,不能出来做官跑去隐居山林,他们盼星星盼月亮地终于迎来了汉人的江山——明代。朱元璋起兵之初打着“反元复宋”的大旗团结了一批人,那些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的读书人本以为“天亮了”,但是小编不得不说,你们这些个读书人还是太天真了,怪不得叫书呆子呢,你们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元朝虽然歧视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堵死了他们科举考试、加官进爵的道路,但是元朝对文化思想极少过问,这批读书人尚可以选择做一名隐士,吟诗作对,直抒胸臆,自由快活。

朱元璋肯定是吸取了元朝管的太松的“教训”,加强了各方面的管制。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朱元璋规定读书人一定要为国家所用,否则就要被杀头。这无疑把“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调转180度变成了“一人少生,全村受精”,让人苦不堪言。


山水画史之明初:画画有风险,入职须谨慎


建政之初,朱元璋靠铁腕政策不仅实现了“天下英雄,尽入彀中”,顺道还收尽了当时的一流画师,这些画师悲催命运由此开始。在没有照相机以前,画像还有一个写实记录功能,朱元璋命令画家为其画像。

无奈朱元璋长得“难为死个画家”,一部分写实的画家画完后让朱觉得自己颜值太低,杀掉;听闻这部分罹难的画家事迹后,又有一部分画家把美颜功能玩的有点过头,朱的人物像看起来是整容归来的样子,一样杀。据说,最后那个既描绘了朱粗犷雄伟气质,又适度掩盖了朱满脸麻子的画家侥幸过关。

你以为这么容易就通关了?下一关等着你,否则不是地狱模式。

艺术有其独特的延续性,不会因为你朱元璋打下江山做皇帝绘画就一下子变为“朱氏style”,所以期初被招入明代宫廷的画家大都是延续元四家风格,这让从军事上灭元,自然也想从文化上改造元的朱元璋大为不满。


山水画史之明初:画画有风险,入职须谨慎


我们知道元四家都是隐士,画中透出一种冷寂清幽的消极出世气息,这与新朝建立的调子不搭。朱是穷苦人出身,一代枭雄,马上得天下,典型的富一代,让他欣赏这些绵柔的文人画确实有点牵强,大风起兮云飞扬这种的或许更适合。“老子刚刚打下江山,正值蒸蒸日上之际,你们这些画都消极避世唱反调,统统需要整改”。

宫廷画家开始有意识地远离元代风格,所以他们也得往前走一步找个范本,提倡南宋院画;毕竟元代也做过同意的事情,元代在灭南宋后,建国后赵孟頫就开始提倡文艺复古,批评南宋而号召大家学习北宋及魏晋唐。这么看,世间真无新鲜事。

朱元璋是一个什么都要管的皇帝,霸道总裁原型且猜忌心很重。朝堂之上,他借着清洗胡惟庸之际废除了存续千年的丞相制度,裁撤行中书省,独揽大权,元四家年龄最小的王蒙也因牵连胡惟庸案而性命不保。


山水画史之明初:画画有风险,入职须谨慎


宫廷之内,他对画画的人也没有丝毫收敛的意思,大批顶级画家因为不合上意,要么被处死,要么被贬黜。

  •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赵原,因“应对失旨”被杀。
  • 宫廷山水壁画大师周位因为同行进谗言,被杀。
  • 山水画家徐贲因为“犒劳军队不周”下狱死。
  • 书法家张羽被流放途中接到召回令,吓得直接投湖自尽。
  • 周著奉命天界寺影壁,以水母乘龙背,不合旨意,被杀。
  • 史谨,工绘事,贬谪云南。
  • 画工金润甫被贬云南,替武安王庙做壁画。

让你想不到的是朱元璋元宵节赏花灯都要大开杀戒。朱元璋有个马皇后,据说马皇后是典型的大脚,民间称“马大脚”。元宵节朱元璋兴冲冲出去赏花灯、猜灯谜,不料一则灯谜极大地刺激了朱元璋脆弱的神经,就是大脚皇后的缘故。


山水画史之明初:画画有风险,入职须谨慎


有一则灯谜是一幅画,画的是一个赤脚的妇人怀里抱着一个西瓜。同行的文武大臣看到后一下子呆住了,因为灯谜翻译过来是“怀(淮)西(瓜)妇人好大脚”。马皇后恰恰就是淮西人,这使得自尊心过于敏感的朱元璋即日下令屠杀这个灯谜作者一家九族三百多口人,邻里乡亲发配充军。(喜欢霸道总裁的人请三思呀)

我们后人常诟病清初的文字狱,其实真正的文字狱是从明代开始的,清朝只是一个小学生罢了。在这种环境下,大家都以上为好,不断揣测上峰的意图,由于朱元璋喜欢南宋宫廷绘画,全社会开启掀起了“学习南宋绘画好榜样”的艺术运动。

学习南宋绘画就要征召画师,南宋的都城是杭州,那里遗留了全国最善于画南宋宫廷风的画师,虽然经过元代短暂的破坏与压制,但是依然有大批传承人,所以明初的宫廷画家大都来自于浙江杭州周边。对后世影响力最大的一位杭州画师名字叫戴进,也是今天即将出场的主角。

下半篇:

浮生芳华半世梦 老牛扬鞭自奋蹄

戴进出身绘画世家,父亲也是一位功夫了得的画师,但是年轻的戴进却选择做一名金银工匠,他打造的金银器精致细腻,远近闻名,戴进很自恋地沉湎在这种大批人追着他做金银器的崇拜中。

直到有一日,戴进途径一个锻造铺子,看到一个匠人融化掉的工艺品都是戴进打造的,这让他感觉非常失落。就在他失落之际,一个好友告诉他,金银首饰是妇女孩童的玩物不足道,如果你想留名青史,必须从事读书人重视的丹青之事,就这样戴进开始了绘画之路。

永乐年间,戴进的父亲因为画技高超被招入京做宫廷画师,戴进有机会跟随父亲一同赴京,那一年戴进只不过是一个不足二十岁的毛头小伙。深宫之中一呆就是20年,戴进画技也是突飞猛进,虽然他赢得朝臣的赞誉,但是却因一件小事断送了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大好前程。

山水画史之明初:画画有风险,入职须谨慎

明 戴进 《关山行旅图》 立轴绢本 61.8×29.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日在仁智殿,戴进满心欢喜地呈送自己的作品《秋江独钓图》供圣上预览,画的是一位身着红色的人在临江钓鱼。由于红色是难以处理的颜色,一旦拿捏不好就会让画面产生俗气,戴进吸收前人精髓,自认为能够很好地驾驭红色,想在皇帝面前炫技。可是他不了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就在此时,同为宫廷画家的谢环添了一句嘴“画面很好,但是很鄙俗”。明宣宗追问其故,谢环解释“红衣乃我朝官员的钦定官服,让一个官员有闲情逸致去垂钓,岂不有伤体统?”明宣宗听完后点了点头,并回绝了继续看戴进其他作品的请求。

有时候大人物的一句话往往会改变小人物的一生。戴进被迫离开了宫廷但是未离开京城,从前被群臣追捧的他因为一句话如今到了无人敢用的地步,年近40岁的戴进感到了人情冷暖。自此戴进的在京的日子越发的困窘,以至于他不得不向其他画家讨米充饥。他本以为或许能够迎来什么转机,但是这样窘迫的日子硬是持续了10年。

山水画史之明初:画画有风险,入职须谨慎

明 戴进 《春游晚归》 绢本 167.9×83.1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戴进回首自己当年随父入京受聘宫廷画师是何等的少年意气,在京师酒馆寥寥几笔人物速写就赢得满堂彩,与当朝公卿同桌对饮、推杯换盏后奋笔疾书,这种美好的场景是梦又不是梦,始终纠缠着戴进,此时的戴进已经是两鬓斑白、头发稀疏的小老头,他最终放下了这份浮华的期许,准备回到杭州老家。

走投无路回到杭州对戴进个人或许是一个悲哀,但对中国绘画却是一桩幸事,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作品大都是戴进离开深宫回到杭州所画。如果中年因宫廷绘画的要求限制其个性化的艺术表达,那么在人生最后的25年里,戴进把自己胸中的这股愤气毫无保留地倾注到山水之上、笔墨之间。

山水画史之明初:画画有风险,入职须谨慎

明 戴进 《风雨归舟图》 绢本浅设色 143×81.8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段时间是戴进的艺术硕果期,流传后世的《雪溪行旅图》、《携琴访友图》、《雪山高士图》、《大禹治水图》、《雪景山水图》都是晚年巅峰期所作。戴进本是杭州人外加久居“好南宋风”的明皇宫内,他的作品带有不少南宋院画的风格,但是不仅局限于南宋院画,戴进融合百家之长,为“浙派”开创者。

浙派植根于南宋院体画,在戴进吸取前人百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明代初期江浙一带颇受追捧,成为吴门画派兴起之前的显学。戴进本人晚年在杭州开班办学,广收门徒,名声益增,其影响力是当之无愧的明初画坛第一人。


山水画史之明初:画画有风险,入职须谨慎

明 戴进 《春山积翠图》水墨141cm×53.4cm 上海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