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辛酸淚,神仙也有草根族……

凡夫俗子如我者,大抵羨慕神仙能長生不老、騰雲駕霧、遨遊天地,何等逍遙自在。

  可惜,並不是所有的神仙都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書中那些高據云天的大仙大佛們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也不像道家典籍中那些隱居山林的方外散仙們談經論道、煉丹修身。

  有一大批長期生活在凡塵的基層神仙,民俗和方誌是他們活躍的舞臺,管理雞零狗碎的凡人生活是他們的職責。王母的蟠桃宴多半與他們無緣,神仙圖鑑名錄排行榜也不會名列前茅,可謂是不折不扣的草根神仙。

  雖然掌管法力和管轄範圍有限,他們卻和日常生活最貼近、最密切——家居旅行、吃穿用度、婚慶嫁娶,所以讓我們暫時忘記高高在上、沒空聽你祈禱的高級神仙,一頭扎進民間傳說,參觀一下草根神仙的草根故事吧。

蠶神

代言神:西陵氏縲祖、蠶女馬頭娘

神職:絲織機造穿衣裳

  一般說來,中國的蠶神有官方和民間兩種版本。官方的祀典尊黃帝之妻西陵氏(即嫘祖)為蠶神。《史記》中曾提到嫘祖發明養蠶,“嫘祖始蠶”。《隋書•禮儀志》中記載,北周時尊嫘祖為“先蠶”。《通鑑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則稱:“伏羲化蠶,西陵氏之女嫘祖帝為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故《淮南蠶經》雲‘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此’”。這種說法在宋元以後達到全盛。由於嫘祖教民養蠶繅絲,為民造福,後人都尊奉她為“蠶神嫘祖娘娘”。

一把辛酸淚,神仙也有草根族……

蠶神嫘祖

  民間祀奉的蠶神,則是由蠶馬神話演化而來的蠶女馬頭娘,又稱“馬鳴王菩薩”、“蠶花娘娘”等。其遠源是《山海經•海外北經》中的“歐絲”女子:“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這是蠶神的雛型,一開始就是女兒身,不過此時尚未與馬相聯。

  到了《荀子•賦篇》,其第四篇《賦蠶》則有云:“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說的是蠶身柔婉如女子而頭似馬。而《周禮註疏》的第三十卷《夏官•馬質》,鄭玄引《蠶書》曰:“蠶為龍精,月直大火,則浴其種,是蠶與馬同氣。”後人據此把蠶與馬相結合,造出馬首人身的蠶馬神。

蠶馬神的傳說在《太古蠶馬記》、《搜神記》、《蜀圖經》、《神女記》、《太平廣記》等書中都所記載,細節方面雖有所不同,內容卻大抵一致。

  據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所述:帝嚳高辛氏時,蜀中某女之父遠征,女兒因為思念父親,就對家中一匹白色牡馬兒戲言:如果你能把父親帶回來,我就嫁給你哦!白馬聞言仰天長嘯,掙脫韁繩疾弛而去。幾天後,白馬果然載著其父返回家中。從此白馬受到一家人厚待。

一把辛酸淚,神仙也有草根族……

可是,白馬自此整日不思飲食,卻每每看到女兒走近馬廄,就嘶鳴不止,興奮異常。女兒見狀只好將之前的戲言告訴父親。其父心中為女著急,取箭將馬射殺,並把馬皮剝下晾在院子裡。

  某日,女兒與鄰居在院子裡玩耍,女兒踢著白馬皮嘆道:你是牲畜,卻想娶人當老婆。現在落到這種地步,這又何苦?這時馬皮突然飛起將姑娘捲走,不知去向……數日後,家人在一棵樹上找到了姑娘,但見那馬皮還緊緊包裹著她,頭卻已經變成馬頭的模樣,正伏在樹枝上扯吐蠶絲。父母聞訊後十分傷心。鄉親們從此便將此蟲叫作蠶(纏),此樹叫作桑(喪)。

  某日,父母忽見蠶女身旁有侍衛數十人,乘流雲駕駿馬天而降,對父母說:“天帝因為孝能致身,心不忘義,封我為女仙,位在九宮仙嬪之列,在天界過得很自在,請二老不用思念女兒。”言畢又乘雲而去。

  後世人們為感激小姑娘為人們帶來了絲綢錦衣,把她尊為蠶神,無論是在蜀中還是在江浙一帶,解放前都可見到塑有馬頭娘塑像的蠶神廟:一個騎在白馬身上的美麗的小姑娘。

  古代官方舉辦的蠶神祭祀活動並不多,在民間卻十分豐富,特別在江南一代形式繁多。蠶花娘娘祭祀定於農曆十二月十二日舉行,據說這天是蠶花娘孃的生日。祭祀要用紙紮成一馬,上騎蠶花娘娘。還用紅青白三色米粉團做成馬頭娘的樣子,並做桑葉、絲束形狀來進行祭拜。

  除夕或是正月十五日晚還有燒田蠶活動,也叫照田蠶。據《西吳里語》記載說:“各鄉村人晚間以竹葉雜草木束一火炬若庭燎然,舉火然之,金鼓流星火爆,侑以讚詞,名曰燒田蠶。謂宜耕種育蠶二事。”其實就是養蠶戶們燃篝火、祈求豐年的活動。

灶神

代言神:先炊、炎帝、黎(或作蘇吉利)、張立德、宋無忌以及紅殼小蟑螂

神職:柴米油鹽醬醋茶,督察善惡兼八卦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灶淨菩薩等,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只。據記載,早在先秦時期,祭灶習俗已經流行,主要是為了感謝和頌揚灶神的功德。《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關於灶神的登神之路,官方和民間都有諸多版本。先秦兩漢時的古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灶神是廚房烹調女神——先炊,其形象為一老婦人,蓋因早在遠古時期,氏族居處之“灶”的使用與管理是有經驗、有能力、有威信的婦女。《史記•封禪書》就有"先炊之屬"的說法,而《禮記•禮器》曰:"燔柴於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後世稱此老婦人為“種火老母”,又稱“灶君奶奶”,負責管理天下灶神。

  另一種則認為火神死後轉職為灶神。西漢時,《淮南子•汜論》雲:"炎帝於火,而死為灶。"後人高誘註解道:"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託祀於灶神。"這是說炎帝死後化為灶神。到了東漢時,許慎的《五經異義》則稱:"顓頊氏有子曰黎(又稱蘇吉利),為祝融火正也,祀以為灶神。"

一把辛酸淚,神仙也有草根族……

民間還有“灶公灶母”的說法。據說,古時有名叫張立德的後生,娶妻郭丁香,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後來張生又娶了一個年輕美貌的媳婦李海棠。此人為人奸詐,過門不久就逼著張生把郭丁香休了。從此肥吃海喝,不到兩年就把萬貫家產賣個精光。海棠見勢不妙,立馬拔腳改嫁。倒黴的張生只好沿街乞討。

  某年臘月廿三,張生行乞到一家門前餓得昏迷,這家的丫環把他扶進廚房,給他吃了一頓飽飯。過了一會兒,丫環告訴他:“夫人來了!”張生從窗口往外一看,這位夫人正是兩年前被他休了的郭丁香。他十分羞愧,無臉見人,只好鑽進灶堂裡躲了起來,最後被人從灶堂里拉出來時,已經燒成了一個炭人。善良的郭丁香看到此情景痛不欲生,不久就離開人世。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後,念及張立德知錯認錯,就封他為灶爺,封郭丁香為灶母。

  此外,據後世學者研究,還有“灶神是火精宋無忌變的”;“灶神是人間一好吃的貪官變的”;“灶神是窮蟬變的”等諸多說法。最後一種說法中的窮蟬就是爐灶上常見的紅殼小蟑螂。當代學者袁珂認為,窮蟬又名窮系,而系、髻(蛣)、吉、忌的聲音相近,所以後世傳說的灶神,無論名叫"禪"的,名叫"單"的,名叫"宋無忌"的,名叫"蘇吉利"的,都是顓頊的兒子"窮蟬"演變而來……

門神

代言神: 神荼鬱壘、鍾馗、秦叔寶、胡敬德(或作尉遲敬德)

神職:鎮宅驅邪,閒鬼莫入。

民間的門神信仰由來已久。“門神”二字最初見於《禮記•喪服大記》鄭玄注:“君釋菜,禮門神也。從秦代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不過,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加之地域遼闊,因此門神的具體崇拜對象常常因時因地而不同。概括說來,按年代劃分大概有下述三種:

1. 最早的門神是神荼鬱壘

  首見於王充《論衡·訂鬼》所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類似的說法在漢代諸書中屢屢可見,如緯書《河圖括地象》、應劭的《風俗通義》、蔡邕的《獨斷》等。可見以神荼、鬱壘為門神是漢代開始流行的風俗。直到近代北京的門神畫上,仍印有“神荼”、“鬱壘”字樣。

2. 唐代時出現了鍾馗作為門神以驅鬼魅

  明朝陳耀文《天中記》曾引《唐逸史》講述了這個故事。話說唐明皇有次身體不適,晝寢時夢到一衣衫破爛的小鬼,穿著一條犢鼻褲,腰帶上掛著一隻鞋,光著一隻腳丫搖著扇子一顛一跛走上殿來。唐明皇定睛一看,此鬼竟然還偷了他的玉笛楊貴妃的香囊。唐明皇非常生氣,正欲怒叱它一頓。不料小鬼奏曰:‘臣乃虛耗也。虛者,望空虛中盜人物如戲,耗即耗人家喜事成憂。唐明皇聞言大怒,正要呼喊侍衛趕鬼,突見一隻大鬼,帶破帽,穿藍袍,系角帶,踩朝靴大步入殿,一把捉住小鬼把它劈成幾塊吃掉。繼而奏雲:'臣終南山進士鍾馗也。因武德中,應舉不捷,羞歸故里,觸殿階而死,是時奉旨賜綠袍以葬之。感恩發誓,與我王除天下虛耗妖孽之事。'唐明皇醒來後,不適之感頓消,於是封鍾馗為門神。

3.元明後門神開始由人來選派,並每年一換

  元明以後,門神開始由人來選派,並每年一換。最初選出的是唐代開國元勳秦叔寶,胡敬德(或作尉遲敬德)兩位將軍。

  《西遊記》說,丞相魏徵斬了涇河老龍王之後,老龍王的鬼魂自覺委屈,便每夜進入內宮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無奈宮門外有秦叔寶,胡敬德二將把守,老龍王冤魂自不敢從雙鐧雙鞭下走過,便轉至皇宮的後宰門,砸磚碎瓦。由於秦叔寶和胡敬德已在前門,故丞相魏徵只好親自持誅龍寶劍夜守後宰門,時間一長,老龍王的冤魂漸漸地衰落下去,魏徵手中那把誅龍寶劍便不再呈高揚之狀而垂立一側了。

  《三教搜神大全》也說,自從有了這倆門神後,太宗非常高興,誇獎道:“二人守夜無眠。”太宗還讓畫工畫兩將軍戎裝圖,手執玉斧,腰帶鞭練弓箭,懸於宮殿之左右門,屏退邪崇。自此後世沿襲,永為門神。

一把辛酸淚,神仙也有草根族……

 清代滿族人進入中原,不廢漢族新年風俗習慣,除夕依例貼門神、灶君、鍾馗等等。由於戲曲、彈詞和通俗小說盛行,門神中還出現了不少歷史小說中的人物,燃燈道人、趙公明、孫臏、龐涓,趙匡胤、楊兗,岳飛等紛紛被選為門神。

  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解放區和大後方還曾繪刻八路軍和抗日戰士作為“抗戰門神”。至此,門神圖已失去了自古以來門神為”五祀“之一的意義,轉向具有裝飾性和喜慶吉祥作用的形式發展了。

廁神

代言神:紫姑

神職:管五穀輪迴之所,兼占卜算命之事

  典籍中的廁神,最早有後帝、依倚、郭登等說法,在六朝之前,廁神的稱謂還沒有統一說法。直到南北朝時,劉敬叔所著的《異苑》才第一次提到紫姑是民間傳說中的司廁之神,書中雲:

  紫姑原本是人家小妾,為大老婆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自此民間祭祀紫姑時,多以女子扮成紫姑,在正月十五的夜間在廁所或豬欄等候。(紫姑是人家妾,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於廁間或豬欄邊迎之) 。

  之後,《齊諧記》、《荊楚歲時記》、《玉燭寶典》等都有關於紫姑的記述,還引錄《洞覽》《雜五行書》等所記早期廁神后帝,似乎將紫姑與最初的廁神后帝合二為一。

  《荊楚歲時記》僅僅是推測,雲:“將后帝之靈,憑紫姑而言乎?”隋時《玉燭寶典》則更進一步,雲:“將后帝之靈,憑紫姑見女言也。”可見從南朝初至隋代,在迎紫姑習俗的傳播過程中,已漸將紫姑與廁神后帝合二而一,紫姑也就正式榮登廁神一職。

一把辛酸淚,神仙也有草根族……

大約到了唐代,又出現了有關紫姑身世的描述。《茶香室續鈔》中的《東坡集》講述了紫姑與蘇東坡之問答:

  “妾身本是壽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卿。父親是平民百姓,他曾告訴妾身:你生時就帶有異相,有朝一日,必定會貴為非常人。於是他送妾身去修學。不出一個月,就博通九經。父親死後,我母親將妾身嫁與一優伶,不出十日,即洞曉五音。後來刺史誣執相公,把他關入大牢,還強娶妾身為侍妾。不到一年,夫人妒恨,於是令左右擒住妾身,投於廁中。幸好恰逢天符使者經過,見此事,奏之天帝,於是天帝令妾身司人間之廁。”

  舊時民間對紫姑神的信仰很普遍,許多地方都有“迎紫姑”的活動。不過迎請的方式各不相同。《稽神錄》雲:“正月望夜,江左風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著為嘴,使畫粉盤以卜。”《遊宦紀聞》雲:“請紫姑,以著插筲箕,布灰桌上畫之。”

  迎請的地點各地也不盡一致,大都在廁間,故皆以“廁”命名。但也有地方是在灰倉或門角邊迎請。從各地的活動看,此時紫姑的職責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廁,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與人一起遊樂了。

媒神

代言神:冰人、月老

神職: 說媒

  舊式婚禮中,媒人常被稱為“伐柯人”。蓋因《詩經》中詠歎: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

  怎樣才能砍下大的樹枝?不用斧頭砍不斷它;怎樣才能取到妻子?沒有媒人成不了婚。說媒則是“執柯”,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這是媒人的最早稱呼。

  晉朝時出現了“冰人”的說法。據《晉書》記載,孝廉令狐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壓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有人解釋這個夢說:“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這象徵著你在調和陰陽,調和陰陽就是做媒介,你將會給別人做媒。但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熱情把冰融化了,男女雙方才能成婚。”

  到唐朝時,李復言《續幽怪錄》中提到月老的故事,詳情見前幾篇推送。

  “”千里姻緣一線牽。“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後人曾嘆道:“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婚姻簿,童顏鶴髮,奔馳開非煙非霧中。”

  拴紅線後來成為一種婚禮儀式, 唐代就有記載。到了宋代逐漸演化為 “牽紅巾”,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嫁娶》中有詳細記載。到了清代,又變成在婚禮中扯起紅帛或紅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這種拴紅線、牽紅巾或紅布的風俗,至今在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還能見到。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九歌・雲中君》

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禮魂》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在古時,人們認為床神是住宅神中的重要神靈之一。祭祀床神的風俗,自宋朝已開始流行。宋人楊循吉《除夜雜詠》詩云: “買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

  床公床婆到底何許人也?一說是周文王夫婦。周文王活了97歲,生有99個兒子,後於燕山收養了雷震子,湊成百子之數。由於周文王人活百歲,生有百子,是“多子多福”的楷模,於是被尊為床神。

一把辛酸淚,神仙也有草根族……

此外亦有認為床神是龍母,在海島地區流行的《洞房經》中就把龍母作為漁家子女的大媒人,併為新人置龍床,贈鳳被。

  俗傳床神有男女之分,稱之床公、床婆(前者又稱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後者又稱九天衛房聖母天君)。床婆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這叫男茶女酒。祭床神時,置茶酒糕果於寢室,祈“終歲安寢”。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地區在除夕接灶神後,接著祭床神;有的地區在上元日後一日,即農曆正月十六祭床神。

  舊時有些地區還有“安床”習俗,即在婚禮舉行的前幾天在洞房內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按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來確定,忌與桌、櫃、櫥相對。安床要選擇吉日良辰進行。安床後,當晚要拜床母。

  在明、清時就有拜床母的習俗,清代《醒世姻緣傳》中就有這方面的描寫。婚禮禮拜床神,是希望新婚夫妻如膠似漆,生活幸福美滿。

辛苦修行千百年,一遭成仙管萬年。辛苦修行成功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仙界謀求到一個基層的職位,想要晉升需要通過漫長的評估和等待,似乎也是人間小公務員的寫照。不過,這樣真的好嗎?

好了,歡迎評論留言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