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过年的味道已经慢慢消失吗?

随着经济时代发展,城市化推进,传统的习俗愈来愈少,年味儿也慢慢地变淡,你会感觉同样是过年,现在和小时候的距离还是蛮大的,农村里在日常生活中讲究诸多,尤其在过年的时候有着许多规矩习俗。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一些东西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了。

你知道哪些过年的味道已经慢慢消失吗?

一、写春联

过年了,火红的春联贴在门上、树上、水井上、粮食囤上、车子上,整个村子的年味儿顿时就燃烧起来了。小时候,村里会写春联的不多,准确的说写得好的不多,每到临近春节,左邻右舍都端着墨水,拿着红纸就到那些有名气有文化的人家里面上门求字了,一般会准备些谢礼,也不是多金贵的东西,有的给一两个鸡蛋,有的一小把糖果,有的几个果子就够了,略关系好些的,空着手上门也无所谓,多是乡里人,写字的也从不会拒绝。

看看现在吧,农村人谁还请人写字儿呀,到集上买一套现成的,虽说是机器印刷的,便宜,贴出来还不是一样吗!

可是,能一样吗??年味不一样了。

二、拜年

农村很多地方还是保留着传统习俗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拜年。大年初一,可不能睡懒觉,须得早早地起床,一般四五点钟就起床了,有的地方是吃馒头,有的地方是吃饺子,有的地方是吃汤圆,求得都是一股子干劲,和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之类的。然后穿上新衣新鞋,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都是一身新衣裳,小辈们面上带上笑容,去给父母长辈拜年。之后,再去给左邻右舍的长辈拜年。去邻居家拜年,特别是家中有遗像的,那是要真跪下磕头的,健在的人,也就是说些祝福的话,互致问候而已。有的地方还会祭祖,只是较少罢了。这种可以热闹整个早晨的场景是越来越少见了,就是有,也只是一些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还坚守着过往的礼节。

你知道哪些过年的味道已经慢慢消失吗?

年轻人是不买账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过年方式,三十晚上不是打了一宿的牌,就是看了大半宿的电视,一觉睡到大天光,又找人聚会打牌娱乐去了。

三、走亲戚

走亲戚是过完年必不可少的程序,而且规矩可不少,我们这儿是初二去舅家拜年;初三去岳父家;初四、初五去姑妈或姨妈家;初六去一些远亲家,各处乡村各出俗,有的地方又和我们这儿不一样,顺序也不相同,总之,照着规矩就是了,亲戚多的,可以走上十天。现在是大不同了,农村人饭桌上的鸡鱼肉蛋丰富起来了,人们反而不想吃了,都开始吃素、吃新鲜。入籍可是真方便了,开着车,不到初四,亲戚就走完了,一天能够走上好几家。有时候一天能走好几家,东西一扔就走了,饭也不吃,这个春节,也算是草草的过完了。

你知道哪些过年的味道已经慢慢消失吗?

四、拾炮

初一的早上,第一声鞭炮响起,小镇上凡听得见响声范围内的男孩子们差不多都在第一时间集合了。而最开心的莫过于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子。大人们手提着鞭炮,红色的纸屑将门前铺就一片吉祥。一些纸屑在冒着烟,鞭炮还在闪着光,炸着响。只待放鞭炮落地,孩子们就一哄而上,脚步快的,将还在炸响的鞭炮踩在脚上,并用力地辗压着,想把燃着的炮捻弄灭,但这往往不奏效。鞭炮会在脚上顽强地爆炸。等没有爆炸声后,一群孩子们就抢着拾那地上的残炮。有捻的无捻的都要。这边拾完了,那边又响起来,呼啦啦一阵脚步声,我们又奔那户人家而去。

拾炮是件很激情的事。是听到鞭炮响就忍不住往外跑的事情。否则,怎么会有“慌哩跟拾炮的一样”的俚语呢。

欢迎您在下方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如果您喜欢本文章,不妨订阅一下,将有更多精彩文章与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