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歐福克(VolkerOlles)


2019年2月23日,星期六,蒲江,陰,微雨。這座千年古縣的閒適與安靜,註定會被一個德國人的到來,掀起一圈圈淺淺的漣漪。

這個德國人是歐福克(VolkerOlles),一個蒲江人既陌生卻又熟悉的名字。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一百年前,蒲江由於一對德國夫婦的到來,引起不小的轟動。蒲江,因為他們的前來,這片恬靜而充滿詩意的田園山水,開始被納入西方世界的視野。那是1912年秋的一天,德國的外交官馬克思·弗瑞茲·魏司(MaxFriedrich(Fritz)Weiss)與妻子海德維希·馮格麗特·魏司-索倫伯格(Hedwig Margarete Weiss-Sonnenburg)從成都到蒲江遊歷,於蒲江河畔拍攝有《蒲江邊渡船》《蒲江上運載木炭的竹筏》照片。

如果,一百年前魏司夫婦在蒲江一日之遊為探險之旅的話。那麼,一百年後歐福克在蒲江一日之遊則為文化之旅。

歐福克(VolkerOlles),德國波恩人。1991年,就讀於波恩大學的歐福克來到中國,次年以交換生的身份到川大進行為期兩年留學。1995年,代表波恩大學參加北京舉行的’95國際大專辯論會。1998年,取得波恩大學漢學系碩士學位,是年進入到川大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從事道教研究。2000年返國,至20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學漢學系擔任講師並取得博士學位。2006年至2008年,於柏林洪堡大學展開獨立科研項目。2009年至2013年,在萊比錫大學東亞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年至2014年供職於柏林洪堡大學歷史系。2017年,被川大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專職特聘為副研究員。

因為喜歡,所以有緣。

歐博士熱愛中國文化,主要從事中國道教與槐軒學說的研究。於是,他與中國,與四川,與蒲江,自然結下一份揮之不去的因緣。

1999年3月5日、6日,生性好動的歐福克隻身一人從成都坐大巴到蒲江,考察太清觀道教文化與飛仙閣摩崖造像。在蒲江,他去文管所拜訪專家,去春江巷吃滷肉、豆花飯,到太清觀三清殿留宿,到飛仙閣觀看石刻題記。

或許,二十年後的歐福克沒有想到的是,他會以川大副研究員身份被邀請到蒲江作一堂文化學術講座。更讓他想不到的是,二十年過去他在蒲江短短的逗留,卻給蒲江人留下深刻印象。蒲江縣文管所的龍騰老師、夏暉所長,向他敬禮帶路遊歷飛仙閣的小學生彭敬,幫他添過飯的那個蒲江人,給他掌燈抄碑的居士婆婆,陪他在山頂過夜的道人,仍然還沒有忘記他這個“洋學生”。當年,他在蒲江的往事,還讓許多蒲江人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只是差不多忘記他的外國名字。

2月23日上午,歐福克博士以“重訪主簿山治——天師道二十四治的草根考察”為題的講座如期在蒲江舉行。縣政協、縣委宣傳部、縣文體旅局、縣電視臺、縣書畫協會、縣作家協會、魏了翁研究會、縣鶴山街道各社區的文化愛好者和部分慕名而來的人士,紛紛匯聚到蒲江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學術報告廳,濟濟一堂聆聽這場特別的講座。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重訪主簿山治——天師道二十四治的草根考察”講座

(攝影陳龍)


歐福克博士說,關於太清觀的研究,他已經有三篇文章公開發表。其中,他研究《長秋山建修凌虛閣碑序》的文章,譯成德、英、法三國文字在國際學術界發表。

歐福克的研究是全面而深入的。

他在講座中運用大量典籍,一個外國人能如此熟練地利用中國圖書文獻,著實讓人驚訝、佩服,沒有相當功底的中國學者也做不到他的那種程度。為了讓人知道太清觀在道家體系中的地位,他引用《籙次第法信儀·天師治儀·上》《無上秘要·卷二十三·正一炁治品》《三洞珠囊·卷七·二十四治品》《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靈化二十四》《雲笈七籤·卷二十八·二十四治》《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七》等道家典要的記載。為了讓聽眾清楚太清觀的歷史方位,他運用宋代《太平廣記·卷六十四·女仙九》、明正德《四川通志·卷二十二·蒲江縣·山川》、清光緒《蒲江縣誌》和民國“蒲江縣坤輿圖”及民國《眉山縣誌》等地方誌中的記載。為了讓人瞭解太清觀仙家的故事,他給大家介紹主簿王興與白玉蟾,楊正見與茯苓、仙女井的傳說故事。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歐福克講座中的《蒲江縣地輿圖》


歐福克是個腳踏實地的學者。

1999年起,歐福克逐步開展對道教“二十四治”田野調查與歷史及現狀對比分析。於是,他與蒲江“二十四治”之一長秋山“主簿山治”開始結下“道緣”。蒲江縣文管所編印《長秋山太清觀志》記載:“1999年3月5日,德國留學生歐福克考察太清觀。”該年3月12日《蒲江報》以《德國留學生考察太清觀》為題報道:“3月5日,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碩士歐福克(留學於四川大學)專程到蒲江,考察二十四治之一的主簿山治。”由此,歐福克留存大量太清觀在20世紀90年代珍貴圖文資料。2018年,為了做好關於太清觀的學術講座,他再次獨自登上太清觀開展他自己所謂的“草根考察”。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二十年前歐福克繪製的太清觀造像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楊正見成仙故事石刻、老君造像、靈官堂造像、仙女井

(1999年歐福克拍攝)

歐福克是道家弟子,他對太清觀的研究,有一個外國學者獨特的慧根與視野。

他認為,主簿山治在當時並不是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相反以長秋山為中心,是一個集宗教、行政管理為一體的人口集中區域,反映一種草根文化。他指出,今天太清觀的還遠遠沒有古代的知名度高。他根據自己對“二十四治”中十三個治區的調查,認為有兩個治區已完全沒有了宗教活動,六個治區還存有道觀,三個治區已成為佛教寺廟,還有兩個治區則佛道並存,而主簿山治是唯一一個三教並存的治區。他說,對於一個治區而言,一般都有一座山作為其重要的宗教活動中心,而神靈往往賦予山以地位,主簿山的神靈主要是王興、楊正見。而中國道家神仙人物,往往與天上星宿對應,與民眾生活與信仰關係密切。楊正見受朝拜,這源於傳說中她因神牛而發現水源,造福了一方百姓,現還存有一尊臥牛石。太清觀是當時主簿山治的活動中心,廟觀有一特別之處在於,廟觀會點兩個天燈,觀前天燈主蒲江縣,觀內天燈主眉山縣,這體現了主簿山在宗教地理上的特殊意義。通過主簿山治所供奉的道教、佛教、儒家造像,可以看出其三教共存的特點。他認為靈官堂造像,是宋代道家造像。群賢殿供奉著魏了翁及其家族成員,這體現了當地文人在主簿山治的影響力,而魏了翁無疑代表著儒家一派。凌虛閣,是清代在山上讀書的那些儒生修建的,太清觀為提供他們讀書書房,壁上還保存有書生們的詩作,他們與道家人士和睦相處。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蒲江各界人士參加講座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熱情的蒲江“歐粉”

他將主簿山治稱為“草根考察”,是因為主簿山治無論是歷史神靈,抑或是民間自發支持修建或重建寺廟,其均與地方社群有著緊密聯繫。從這個特點來看,主簿山治相當的“接地氣”,它是草根宗教地理的代表。他希望,太清觀文物保護與宗教信仰活動結合一起發展,主簿山治的草根文化繼續傳承發展。

講座結束之際,歐福克還就“道家與茶文化”“臨邛道士鴻都客”“道教與天人合一”“魏了翁與太清觀”“儒家與道家”等問題,與蒲江朋友們進行生動有趣的對答交流。他的第三次到蒲江,關注度瞬間爆棚,熱情的蒲江聽眾成為“歐粉”,紛紛找他簽字、留影。

陪同歐福克來蒲江開展講座與考察的嘉賓,還有成都槐軒讀書會主持人謝添先生和堂主清禾女士。他們就打造魏了翁鶴山書院與蒲硯非遺文化提出具有創意的建議。

該日下午,歐福克一行在蒲江各界人士的陪同下,再次登上巍巍長秋山,重遊故地。在靈官堂,他與北京大學蒲江考察團國際友人邂逅相逢;在太上老君像前,他拈香而拜了還心願;在山坳裡,他找到與自己擦肩而過的魏了翁洗墨池。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中德意英西五國人士太清觀靈官堂會談


一百餘年過去,千年古縣之蒲江與古老中國一道逐步走向世界,一個開放而國際範的蒲江日益展現在人們面前。儘管,歐福克博士不是來到蒲江的第一個德國人,但他絕對是從“草根”的視野俯瞰蒲江傳統文化的第一個德國人。這樣的視野,更加令人感到親切、人文、有趣,人類文明需要這樣的交融、共享、並存。2019年春暖花開之際,太清觀被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道家與槐軒劉學研究學者歐福克、謝添、清禾來到蒲江開展文化之旅,或許是冥冥之中的一種緣分吧。


一個德國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二十年前歐福克拍攝的長秋山田家小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