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談古論金之前發佈的《表海大國,悉封齊王:韓信語「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真相考》

中,我們曾經提到:

齊孝王(劉將閭)曾經在堅守城池的過程中為了敷衍叛亂方面與他們也也有過共謀,此時因為懼怕,就飲毒藥自殺了。漢景帝聽聞其死訊之後,認為齊國只是由於受到逼迫威脅才與叛亂集團有共謀,並不能歸罪於齊國,於是立孝王的太子劉壽為齊王,這就是齊懿王,劉肥家族在齊國的統治得到了延續。

漢景帝本身正是西漢進一步走向秦政的關鍵人物,從他其實是以「清君側」為標榜的吳楚七國之亂針對的對象看,他當然不可能是一個對諸侯國仁慈寬厚的人。

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漢景帝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

然而,即使漢景帝意識到吳楚七國之亂是原先楚地的各路諸侯(吳王和楚王)以及齊地的各路諸侯(相對比較堅決的膠西王劉雄渠、膠東王劉昂、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和狐疑觀望、首鼠兩端的齊孝王劉將閭)對他力推大一統政策的反動和反對,他還是必須尊重和服從漢朝既有的秩序安排,換言之,即使漢景帝對齊孝王劉將閭及其後繼者的忠誠度充滿懷疑,但他還是不敢也沒有能力破壞從他的祖父漢高祖時代就開始的政治原則,不得不以寬恕和不計前嫌的姿態以孝王堅守有功為理由,立孝王的太子劉壽為齊王。

劉壽在位二十二年,於公元前132年去世,諡號懿,是為齊懿王,其子劉次昌嗣位,這位新齊王,遇到了雄才大略或者換種說法在秦政道路上走得更遠的漢武帝劉徹。

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漢武帝劉徹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

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漢武帝時期疆域和周邊國際形勢

劉次昌,也就是後來的齊厲王生年不詳,可是當時肯定年齡不大,他所統治的齊國雖然不能和曾祖父齊悼惠王劉肥的齊國相提並論,但是相比從原先齊國分出來濟北、濟南、城陽、膠東、膠西、淄川等諸侯國,地盤還是要大很多,實力也更強。

後來漢武帝在自己的寵妃王夫人去世前,答應封她的兒子劉閎(?—前110,漢武帝的次子)為齊王時這麼說:

關東之國無大於齊者。齊東負海而城郭大,古時獨臨菑中十萬戶,天下膏腴地莫盛於齊者矣。(關東的諸侯國,沒有比齊國更大的。齊國東邊靠海,而且城郭大,古時只臨菑城就有十萬戶,天下肥沃富庶的土地沒有超過齊國的了。)

也就是說,齊國在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卓越優點,漢武帝心裡門清。

劉次昌年少無知,齊國的權力掌握在母親紀太后手中,從某種意義上,劉次昌當齊王,恰如《笑傲江湖》中武功低微的林震南擁有辟邪劍譜無異於三歲小孩拿著黃金走在鬧市裡,大家都羨慕嫉妒,都想據為己有,但這麼多年始終沒人動手,為什麼?除了需要有餘滄海式的足夠的貪婪和囂張之外,還需要有一個餘人彥(餘滄海的兒子,他被林平之殺死成為餘滄海挑了福威鏢局的藉口)

齊國事件的餘人彥恰巧是一個齊國國都土生土長的齊國人主父偃。

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史記》是記載這一歷史時間段史事最權威的史書

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漢書》的重要性不遑多讓

主父偃的事蹟大家比較熟悉,在這裡不再贅述,只說說他和齊國的交集。

他和齊國的交集首先是他本身就是齊國人。在齊國時,主父偃最早學的是所謂長短縱橫之術,後來才緊跟時代脈搏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但是不知道是情商低還是倒黴催的,他在老家齊國受到儒生的鄙視排擠,於是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元光元年(前134),抵達長安的主父偃因為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一年之中升遷四次。

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名義上是推恩施德,實際上是剖分諸侯國削弱其實力。

之後,主父偃一則是為了實踐自己向漢武帝建言獻策的「大一統」政治理念,二來出於試圖嫁女給劉次昌為妃嬪不成反而受到紀太后羞辱試圖瘋狂報復,他就向漢武帝舉報劉次昌與胞姐亂倫,正中下懷的漢武帝馬上任命主父偃為齊國國相,前往臨淄查證審問其事。

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舉報人前來查案,擺明了就是要弄死齊王

少年齊王劉次昌看到舉報者前來查案,自知無法倖免,遂飲鴆自殺,劉次昌無後,「國除,地入於漢為郡縣」。漢武帝把劉次昌的諡號定為厲,言下之意就是你雖然自絕於朝廷,也還是有罪之人。

漢景帝第七子、漢武帝的皇兄趙敬肅王劉彭祖不免兔死狐悲,遂彈劾主父偃,丞相公孫弘又進言為齊厲王身死國除不平,漢武帝就又族滅了主父偃——主父偃倒是實現了他所謂「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人生理想。

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對漢武帝來說,主父偃是最廉價的籌碼和代價

從常理來說,既然主父偃有罪,齊厲王劉次昌就該昭雪,就算兩人在不同的方面都有問題和罪過,齊國應該按照興滅繼絶的原則復國,但是已經將事情推進到這一步的漢武帝,怎麼可能再將富饒強大的齊地交到別人手中。

《史記·三王世家》中附載的漢宣帝時經學家褚少孫議論齊懷王劉閎受封等問題的內容如是說:

齊地多變詐,不習於禮義,故戒之曰「恭朕之詔,唯命不可為常。人之好德,能明顯光。不圖於義,使君子怠慢。悉若心,信執其中,天祿長終。有過不善,乃兇於而國,而害於若身」。齊王之國,左右維持以禮義,不幸中年早夭。然全身無過,如其策意。(齊地的人多變奸詐,不通禮義,所以天子告誡齊王說:“敬受朕的詔令,要想到天命是固定不變的。人能愛好善德,才能昭顯光明。若不圖道義,則使輔臣懈怠。竭盡你的心力,真心實意地執持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祿。

如有邪曲不善,就會傷害你的國家,傷害你自身。”齊王到了封國,左右大臣能以禮義維繫護持,不幸齊王中年夭折。然而他一生無過失,遵照了給他的策文之意。)

「齊地多變詐,不習於禮義」的這個說法,和當年韓信所說的「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其實是完全一個意思,從前203到前117年,80多年過去了,齊國其實還是那個齊國。

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漢武帝滅衛滿,必須以將齊地完全郡縣化從而可以徹底動員為前提

地入於漢為郡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和齊國的徹底覆滅

漢武帝把半島也郡縣化了

齊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其實從齊厲王劉次昌自殺國除的時候就徹底覆滅了,齊懷王劉閎的哪那個為時8年的齊國只是另外一種郡縣化,在政治層面基本上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構成齊國和齊國文化的菁英群體,還需要漢武帝以自己的死亡造成的結果進行致命一擊。

這確實可以算是後話,這次我們真的以後,很以後再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