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科技的坚果 R1 手机再爆大面积开胶,原因是什么?

首先可以确定一点,

这个所谓的屏幕开胶,看图片是屏幕模组跟中框开胶,跟屏幕供应商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此无脑骂屏幕供应商的话,只能说明你其实并不太懂这块(逃

因为屏幕供应商出的东西是这样▼

锤子科技的坚果 R1 手机再爆大面积开胶,原因是什么?

屏幕供应商只出上图这些,多一句嘴:现在触控屏幕基本已经将触控层做到LCD panel内部了

而屏幕供应商出的屏幕模组到了组装厂(即中诺),由组装厂再加工一下,变成这样▼

锤子科技的坚果 R1 手机再爆大面积开胶,原因是什么?

灵魂画手再解释下:红框模拟代表中框,中框要跟屏幕结合起来,大体上需要上图绿色示意的胶(水)协助

所以看完以上我画的两张示意图之后,你会明白,这锅,屏幕供应商不背。

屏幕供应商不背,那谁背?

答:可能性很多,但坚果R1的屏幕(极限)设计,是一个不可被忽视的点。

怎么说?

从网络上的开胶图片看来,坚果R1的屏幕本身非常薄。

锤子科技的坚果 R1 手机再爆大面积开胶,原因是什么?

如果有心,你可以去对比一下其它手机的屏幕,坚果R1屏幕的薄,应该算是比较出挑的,而且这屏幕还大还长,好像是6.2的屏幕。

那么薄会导致什么问题?

容易变形...

再补一句:屏幕容易变形,这锅也不是屏幕供应商的。

除了屏幕「容易变形」这个点,还有什么点?

屏幕两边的边框很窄,造成两边可供粘合的面积小(美人尖那块也没好到哪去)。

以下举几个例子:

  1. 比如中诺在组装中框和屏幕模组的时候,屏幕由于设计原因大概率处于变形状态(屏幕变形最严重的地方在哪?肯定是中间),那就有应力积累,白话说就是:造成有得地方粘得牢,有的地方粘得不牢。

所以当这一圈都在受力时,当然是粘得不牢的地方先撂挑子啊...

2. 比如中诺在用胶的时候完全没有做DOE,没有找到最佳参数,完全凭经验值,或者凭厂商的建议值,甚至是中诺在产能爬升阶段连续几个班用胶参数做得有问题也有可能,这个锤子可以将出问题的那些MEID号拿回工厂查一下看有无集中性?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是爆发,肯定是没有集中性的,你可能忘记了锤子R1的销量目前来看其实并没有很多,搞不好代工厂就集中生产了一段时间,所以集中性的猜测还是有机会的。

当然看了上边两点,你可能要问这事是不是中诺背锅?

其实未必,因为这事最根本的原因我最上边已经说了:大概率是设计原因导致的,但话又说回来,做手机有时候你就是要在前沿设计和上市后爆雷之间做一个平衡...

至于很多人说的什么信赖度实验(类似DQA之类部门做的),怀疑锤子没做,这不太可能的,我以前说过,其实做手机,如今的流程跟以前MOTO/NOKIA时代没有太大差异,基本上还是算那一拨人在搞,该有的流程/验证,基本还是会有的,八九不离十,怀疑人偷懒没做,黑得有点过分了。

还有人说组装厂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也是说得太过了。

在大批量生产中,能够控制上市海量铺货后的不良,这其实是非常非常非常难的一个系统工程。

像是苹果那么高的出货量,只要一点点细节没有做好,哪怕不良率只有一点点,在市面上都是难以收拾的存在。

所以在大批量生产中,想要能够控制上市海量铺货后的不良,这其实非常考验研发团队跟工厂提前发现问题的功力。

当然如果设计本身比较超前,类似这里更薄的屏幕模组,更窄的边框等等,如果厂商的售后等等做得还算有诚意,我觉得,其实可以多给一些些宽容和时间(再逃

锤子科技的坚果 R1 手机再爆大面积开胶,原因是什么?

最后,感谢你看到这,当然以上讲的这些都是我依据公开资料做的一本道,权当一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