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范仲淹少年时读书留下的遗迹,如今却是古城最美的景点

范仲淹一生勤读不辍,尤其是动荡不安的少年时代,每迁一地,都留下了勤奋读书的遗迹,澧州的洗墨池便是他少年刻苦读书的见证。

范仲淹两岁时父亡,后来母亲改嫁,继父名叫朱文翰,任平江府推官,后任职安乡,于是一家迁往澧州。继父为官清廉,家庭贫寒。范仲淹曾就读于安乡太平兴国观,寒暑不倦。渐长后又到澧州学庙读书,经常在洗墨池畔的大树下挥毫练字。清朝翰林张明先诗言:“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少年范仲淹的苦读故事跃然纸上。

这里有范仲淹少年时读书留下的遗迹,如今却是古城最美的景点

继父在澧州任期满后,范仲淹随之回到继父的故乡,读书于长白山醴泉寺,每天的饮食仅仅一碗稀粥,他分成四份,早晚各一半,再佐以盐拌韭菜末,“划粥断齑”成了他在贫寒中励志苦读的深刻写照。

为了更好地读书,后来他到南京应天书院求学,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日夜与诗书相伴,孜孜求学,五年未解衣就枕。有一次,宋真宗视察南京,百姓为了一睹圣容,齐聚街头等候。应天书院师生也倾巢而出,只有范仲淹岿然不动,安心读书。有人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风采,范仲淹说,将来晋见也不晚,何必急求这一时。其远大抱负可见一斑。

青少年的人生经历,让范仲淹“或当良相,或当良医”的抱负越来越坚定,最终27岁时考中进士,走上官路,开始了他赤心报国的仕宦生涯,实践了他的政治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仕官生涯,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职泰州时,由于海边护堤年久失修,每当台风来临,海潮泛滥,农田受灾,民居受损,百姓苦不堪言。他心急如焚,不断上书建议修复海堤,最终得到朝廷的支持,专项拨款修缮。经过官民三年的奋战,一条150里的沿海大堤终于完工,泰州一带从此水旱无忧,当地百姓深深感念范仲淹的功绩,将堤坝取名“范公堤”。

这里有范仲淹少年时读书留下的遗迹,如今却是古城最美的景点

范仲淹的施政抱负,除了为民务实的一面,还有忧国忧民的报国情怀。当他看到宋王朝安享太平下的体制弊端,他以一个政治家的睿智目光不断向朝廷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等改革主张。这些建议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以致危言多犯,屡言屡贬。连推荐他的晏殊也担心连累到自己,把范仲淹叫去严加责备。但范仲淹依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心忧天下的他敢说敢为,坚持不懈。

虽然三度贬职,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没变,为民务实的精神没变。他的先忧后乐与忠君、爱国、惜民的思想,代表了封建社会士大夫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受到当朝士大夫和后来知识界的追捧。同时,范仲淹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普天之下百姓的利益,他是百姓脑海中的清官形象,从而受到民间的爱戴。范仲淹之所以光照千秋,其实正是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所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

范仲淹在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方面也有杰出贡献,他为官一任,兴学一地,施教一方。

1015年,范仲淹在安徽广德任司理参军时,就在广德军建立州学,带动了安徽办学的风潮。

1034年,范仲淹担任苏州知府时,也十分注重发展教育。他向皇帝上奏请求办郡学,批准之后立即选址,准备修建。正巧这时,风水先生指着他家买的一块还没动工的宅基地说:“这块地龙头在南,龙尾在北,是个风水宝地。在这里修建宅院,必定子孙兴旺,官运亨通,仕途畅达。”范仲淹听后沉默片刻,然后拍板道:“既然这是一块风水宝地,那么就在这里修建苏州府学。天下有志之士在此受教育,富贵将不可估量。”学府建成后,范仲淹聘请名师担任教授。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有方。学生勤学苦读,学风浓郁。因而苏州郡学成为当时各地郡学的榜样。

这里有范仲淹少年时读书留下的遗迹,如今却是古城最美的景点

1036年,范仲淹被贬饶州。他感叹风景秀丽的饶州,却没有让人崇尚的书香气息。上任伊始,立即实施建院办学的计划。他充满信心地说:“建学于此,二十年当出状元”。

1038年,范仲淹因遭贬黜来到绍兴,担任越州知府。范仲淹看到一些穷苦清贫子弟,有天赋却不能够读书成材。于是,他在州府所在地卧龙山创办稽山书院,学生的学费,聘请名师学者的费用,都是从他自己每月的俸禄里面拿出来的。

1044年,范仲淹被保守派排挤,遭贬谪出任邠州知州。他在当地修建了140间之多的书院,可惜没等新学落成,又改到邓州任知州去了。初到知州,他为当地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当发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时,规划创办了花洲书院,并亲自到书院讲学。1046年的9月15这天,范仲淹在花洲书院挥笔写下《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一生,勤于教育,广兴办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开创了北宋以来重教兴学的风尚,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也为后人所推崇,在他的影响下,成就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思想,这也便是我们今天倡导的教育使命和价值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