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二代捉萤火虫照明读书故事写进了课本,你知道他是谁吗

“头悬梁,锥刺股”说的是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一同流传的还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这其中的“如囊萤”指的就是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用以照明夜读的故事。

官二代捉萤火虫照明读书故事写进了课本,你知道他是谁吗

“如囊萤”的典故来源于车胤写的一首诗:“宵烛出腐草,微质含晶荧。收拾练囊中,资我照遗经。熠耀既不灭,吾咿宁暂停?毕竟齐显地,声名炳丹青。”这首诗虽然流传不广,但车胤勤奋读书的故事却走进了杜甫的诗中,“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白居易也为之感动,“江郡讴谣夸杜母,洛城欢会忆车公。”李商隐更是推崇备至,“好向书生窗畔种,免教辛苦更囊萤。”后来又被宋朝的经史学者王应麟编入幼儿启蒙读本《三字经》中。

其实,车胤的《囊萤诗》并不是单纯意义上读书故事,它表达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历代的学子以“车公囊萤”为榜样,刻苦读书,功成名就。

车渚书院的诞生,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刻苦读书的车公。

车胤出生于今津市新州镇车渚村,据说有1984年挖掘的车公墓为证。但也有说他的出生地为相邻的湖北省公安县南平镇,依据是《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其实,这里的南平指的应是南平郡。众所周知,澧州建州时间是公元555年,在这之前没有澧州一说,津澧一带属于南平郡管辖,南平郡是晋武帝以南郡江南建南平郡。所以说有人就以此认为是公安的南平镇。

车胤出生官吏世家,爷爷、父亲都是地方官员,但为人正直,家贫如洗。

官二代捉萤火虫照明读书故事写进了课本,你知道他是谁吗

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勤学苦读,从荆州刺史随从起步,官至省级中书侍郎,后任朝廷侍中、长史、太常,直到当上长沙的侯爵,后因病离职。车胤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得罪了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后被逼令自杀。

车胤死后,家乡人为纪念他,在他故里建起了“车胤祠”和“萤渚读书台”,以祭祀车公并弘扬车公刻苦读书的精神。车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族里的男孩子都到车胤祠里读书识字,有专门的先生教书,由族里的公田支付教书费用。

其实像这样的私学,起源较早,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商代甲骨文里。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春秋时期的孔子私学。到了战国,“从师”之风盛极一时,于是私学更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私塾的发展。“萤渚读书台”由车氏家族的学堂,发展为招收外姓学子的读书堂。到了晚唐,战乱频繁,车氏后人受文山书院的影响,在“萤渚读书台”原址上建成萤渚书院。

官二代捉萤火虫照明读书故事写进了课本,你知道他是谁吗

多年后,萤渚书院经重新修复,挂上了“车渚书院”的匾名,以纪念车公。教学采取以自学为主,教师讲习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它的目的主要是教授学问和德性,同时也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这种书院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071年,朝廷为了利于统治,开始削弱书院和县学,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澧州便有了官方的教授一职,由他们来管理书院。

一百多年后,南宋的一些学者到各地讲学,开始大力修复书院,车渚书院也曾修复一新,成为津市一带文人学子的活动基地及讲学场所。

理宗(1224~1264)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官府又开始重视书院教育。1260年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1295年,车渚书院由官方指派的李寓教授管理。这期间,正好御史李庭咏之父居于新州车渚,借李庭咏回家省亲之际,李寓派州守杨国祯与李庭咏谋划重修车渚书院。1300年,在官方李庭咏的支持下,加上其父捐钱资助,气派雄伟的车渚书院经过一年时间的整修终于完工了。书院偏西重建车公祠,供放雕像,便于祭祀。为了铭记几位为修复书院做出贡献的圣贤,李寓专门镌刻石碑,立于车渚书院内,让他们的功德流芳百世。

明初时,车渚书院因毁于兵乱,仅存遗址。洪武年间时,宋元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社学。

官二代捉萤火虫照明读书故事写进了课本,你知道他是谁吗

1517年,时任侍御史的李如圭奔丧回家,守孝期间,看到曾经辉煌的车渚书院如今只剩下残砖片瓦,澧州寒门学子崇拜的励志偶像已慢慢被人淡忘,感到惋惜。于是让人把“车公囊萤”及车胤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兰江驿通清华驿的官道上。

几天后,御史高越(号抑斋)视察澧州,一眼就看见了这块不同寻常的车武子碑,十分惊讶,觉得名人的故土竟然没有祠堂让后人祭拜,太不像话了,考虑到“囊萤故事”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下令澧州当局尽快修复车渚书院。

半年之后,颓败荒芜了百余年的囊萤读书台上,耸立起一座新兴的车渚书院,“但见崇门揭扁,朵翰惊龙,庙貌深严,肖像俨若。缭垣墙以植松竹,砌砖石以除草莽,严关键以远秽浊。”

有史以来,这是第一座没有动用公款,也没有向民众摊捐,更没有摊派民工,而是通过父母官“捐己俸”成就的一项公益事业。曾经为建始知县的澧州人梁宝专门写了《重修车渚书院记》,还写了一则祭祀车公的碑铭:

“古道兮洋洋,奋钻研兮精详。驹过隙兮昼短,寂沉沉兮宵长。四壁立兮乏膏油,流萤来兮聚绣囊。德业进兮俊乂,推行能修兮声名扬。矩度兮重乡闾,辟召兮求贤良。捧檄喜兮动颜色,崇阶历兮登庙廊。嫉邪兮切齿,直气兮凌霜。居位宁知爵禄丰,捐生唯欲邦家昌。幼而学兮壮而行,生而顺兮死而康。增嘉山之崔嵬兮渚水明,光激后学之志节兮仰止门墙。岁时崇顺兮缛礼,仪容俨穆兮高堂。牲陈兮豕与羊,乐奏兮宫与商。涧蘋沼芷荐芬芳。苾香椒馨奠瑶觞。灵兮忻忻来故乡,些招何必溪巫阳。”

然而,车渚书院只兴旺了30年时间,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第二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为由再次禁毁书院。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掌权,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车渚书院也未免厄运。

清朝初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江南的占领和统治,十分重视对澧州的治理。在大量裁并其他官员的同时,却对澧州“州、县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员一如前代”配置,并于1650年,在当时的州治驻地“澹津”(即今津市市区一完小东侧)新建延光书院,意思是车萤之光的延续。

1711年,新州镇修葺和恢复了车渚书院。晚清时,车渚书院又与新州小彭山思王庙堂合一,供奉车胤、李元则画像,更名为彭山书堂,并镌“山思唐刺史,渚祀晋尚书”门联,以示对先贤的纪念。直到清末,彭山书堂才归并到澧阳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