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国财...这些年我们见过的伪央企!

对于“伪央企”或者是“山寨央企”之类的事件我们之前已经报道过很多次了,相关阅读链接:

《 》《 》


然而,即使在大家高度警惕的情况下,这些伪央企们还是能够悄无声息的渗入,而且很多企业差点就上了伪央企的当。

事件经过

融钰集团与中核国财签订合作协议

2018年7月12日,融钰集团公告称,为推动在电气设备领域及产业链延伸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公司与中核国财投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核国财将向公司增资入股,成为公司战略投资者。入股后,其所占公司股比不高于5%。


中铁国建/中城投/中建环球/中核国财...这些年我们见过的伪央企!



此外,双方拟在三年内共同打造总规模50亿元至100亿元的基金投资平台,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度合作,围绕电气设备、工程建设等双方产业链相关优质项目进行投资,打造央民创新合作平台。战略协议内容还包括,融钰集团拟向中核国财或其关联公司增资入股,相互利用对方的资质与资源,重点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项目等。

那么看到这表述,一般的投资者肯定认为中核国财是有央企背景。因为说到带“中核”字眼的央企,自然就会让人联想到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核集团),那这两家是否有关联呢?

融钰集团的尴尬回应

当然了,不光我们对这个问题持怀疑态度,深交所比我们更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于是2018年7月13日,深交所就中核国财的“身份”提出问询,而融钰集团作出了一个尴尬的回复,答案就是:公司目前无法确认中核国财产权及控制关系,因此无法确认其是否与央企存在关联关系

中铁国建/中城投/中建环球/中核国财...这些年我们见过的伪央企!


而此前据融钰集团董秘办人员表示:“根据合作方中核国财发来的公司章程,中核国财是深圳中核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而深圳中核集团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核集团)的子公司,中核国财是央企背景。”但到深圳中核法务部核实,得到的回答却是:深圳中核集团不存在“中核国财”这样一家公司

中核国财的真面目


也就是说中核国财并非国资背景,那它究竟是”何方神圣“?


中铁国建/中城投/中建环球/中核国财...这些年我们见过的伪央企!



从股权穿透关系图来看,中核国财在内地的运作平台叫“中核国财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显示,中核国财在2018年7月成为中核建工的法人股东。


中铁国建/中城投/中建环球/中核国财...这些年我们见过的伪央企!


中铁国建/中城投/中建环球/中核国财...这些年我们见过的伪央企!


通过信息一层层的查验,发现中核建工前身为“中机国信(北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17年更名为“中核国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股东变更为“

国财国投股权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国财投资股东之一为“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而这家“华宇公司”,就是2018年年初才被中核集团发声明指责其盗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字号


中铁国建/中城投/中建环球/中核国财...这些年我们见过的伪央企!


通过这前后联系起来,中核国财很可能是华宇注册在香港的又一个“中核”字头的“马甲”公司,等风头过了,又出来忽悠人了呢?

融钰集团与中核国财终止合作

2018年8月5日晚,被质疑与“山寨央企”合作的融钰集团发公告称,鉴于现因中核国财是否为央企身份的认定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且经多方核实其身份非为国资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核国财相关负责人确认的信息不一致,其违反了商业合作之诚信原则。因此决定终止与中核国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并终止与中核国财合作


中铁国建/中城投/中建环球/中核国财...这些年我们见过的伪央企!


为什么伪央企们能大行其道?

除了我们文前报道过的中城建、中城投、中铁国建(传说中的中铁33局)、中建环球...等伪央企之外,还有很多比如中广核、中国铁物、中交鹭建、中科系、中建系、中城系...等等都被碰过瓷。

中铁国建/中城投/中建环球/中核国财...这些年我们见过的伪央企!


比如前段时间,“中科系”麻烦连连,融资项目是违约不断。最后发现中科建发最终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黄金海岸培训中心,这虽然是一家成立于1995年的老牌国企,但实际从事的行业为服务业,经营范围为“住宿、中餐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已经完全跟高大上的“中科院”没有实质关系。再查看其控股的子公司,倒是五花八门,除了中科建发的母公司中科行发外,还分有房地产公司、贸易公司、加油站、招待所、电梯维修,甚至还有农场,这就是典型的“XX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想起了我们之前报道过的中城建呢?差不多的套路,换汤不换药。那么大家也许就纳闷了,为什么那么多伪央企企业喜欢搭便车傍“中字头”、傍“名牌”、傍“国资背景”,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下。

一、央企在我国具有天然的魅力

中央企业通常指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企业。由于央企规模大、实力强、层次高、资本雄厚,长期以来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正因为这些光环,央企一直被社会各方面所关注,尤其是大家对央企产生的信任在目前来说余威犹在。那么早在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国务院国资委所管理的央企数量达196家之多,经过重组,截至目前央企数量仅96家

而由于大部分央企是中字头企业,所以一般人只要提到中字头就会误认为央企。殊不知,中字头企业并不一定是央企,一字之差差之万里。然而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一些国企、民企喜欢冠以中字头,甚至个别企业在经营违法、违规,自称央企或者是具有央企血统,导致大家难以分辨。

二、央企子公司太多

身为央企自带光环,导致很多人愿意往其身上去贴。

那么伪央企现象盛行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央企所辖子公司数量太庞大,导致很多局内人都不能够一眼就识别真假,更何况那些局外人呢

比如2015年,某央企领导做报告时就曾说:该央企一共有700多个子公司,其中有200多个是为了投标注册的“空壳”。这还只是其中一家央企的情况,再加上另外95家央企以及各部委关联的企事业单位,下面有多少打着幌子的空壳企业呢,可见数量之庞大。

当然了,对于这个现象,国资委也并非视而不见。早在2016年年初时,央企就正式开始处理僵尸企业,而国资委给出的时间表是“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主体任务,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三、工程、金融领域是伪央企们蛰伏的常地

工程领域本来就是建筑央企数量最多的领域,伪央企们可以做的文章比较多,外加工程与权利的交叉点较多,成为了其天然的屏障以及滋生的土壤。

金融领域是因为相关信托资管产品发行的需要,“央企”总是一个绕不开的噱头,而国企背景带来的背书效应,是很多企业愿意傍品牌的原因。

那么如何识别伪央企呢?首先,要注意牢记一点“那就是中字头企业不一定是央企”;其次看一下国资委公布的名单,最后再查一下股权结构就可得知。


是否所有伪央企都不能投资呢?

话说回来, “中字头”伪央企项目是不是就完全不能投资呢?也不是的,因为如果遇到现金流向好、业务运行健康的融资项目,其实也还是有投资价值。我想强调的是,在如今打破刚兑的新常态下,只有去除种种噱头、光环(例如盲目迷信央企、国企、政府兜底、银行托管)以及各种马甲,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底层资产,才能切实保障投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