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神奇育儿法

上篇文章中,我们走近大师德雷克斯,学习了三大育儿原则。

今天我们来聊阿德勒与德雷克斯的“目的揭示法”与育儿中的神奇实用句式。

先来看神奇句式:

1. 将“必须”和“得”从词表里清除,尽可能少说“不行”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用一整个章节讲述了向内的非暴力沟通。

在我们的文化里,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们都精通两个词——“必须”和“得”

我必须,我得……光是这两句话,让多少人陷入了痛苦自责的泥沼。

《非暴力沟通》的译者阮胤华老师坦言,《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令他受益最大的内容就是解开了心灵了枷锁,明白不需要再用“必须”和“得”来不断苛责自己。

为了我们挚爱的宝贝更自信,更快乐,更成功。

请和我一起,将“必须”和“得”从育儿词表里清除,转用“你可以”来代替。

你必须得早睡早起! 你必须写作业! 你得认真,努力!你得好好学!你必须学习时间管理,你必须成绩优秀! 你得好好学习,你必须听话,必须做个好孩子!

光是写下这些话语,我的心就已沉重不已。

糟的是,现实中,我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在要求着孩子。

你可以在8点50-9点间上床睡觉,具体时间你来定。

你可以一到家就写作业,也可以先休息10分钟再写作业,你来定。

你可以学习时间管理,成为一个时间小达人。也可以继续你原来的方法,如果你需要帮忙,随时来找妈妈。

用“你可以”来代替,是不是大不一样?

再来说说如何尽可能少说“不行”。

孩子:妈妈,我想看电视。

妈妈:不行!先吃饭!

孩子:我就要现在看电视!

换种方法:

孩子:妈妈,我想看电视。

妈妈:你想现在就看电视啊,可是饭要凉了怎么办呢?你觉得怎么办比较好?

孩子:那我先吃饭再看吧。

先从言语上接纳孩子的愿望,再提出当前的难题,不明确拒绝,邀请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干货: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神奇育儿法

2. 始终跟孩子说句话: 只要你坚持尝试,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蒙台梭利博士曾形容大人为孩子眼中的“绿巨人”。

绿巨人高大、行动迅速、几乎无所不能,无时不刻不在强调孩子的弱小,挫伤孩子的信心。

想一想,有多少次,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感?

多少次,我们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认为是理所理当,连鼓励、夸奖的话都懒得说?

多少次,我们发现孩子有不对的地方时,忙不迭地批评指责?

建议用“启发式提问”,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总结。

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做避免重写作业呢?——启发式提问

仔细看范例,慢点写,认真,仔细点,别老是这么马虎!----贴标签,满是不信任的告知,提醒,孩子能听进去才怪……

除了启发式提问,始终跟孩子说句话: 只要你坚持尝试,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这是一个魔法句式,无比神奇。

3. 始终强调孩子的点滴进步

积极思维,赞赏,表扬,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高奖赏。

爱孩子,欣赏孩子,请表达出来。

记得始终强调并认可孩子的点滴进步,意义重大。

以上就是德雷克斯的三大神奇句式,是不是很简单:)

干货: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神奇育儿法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让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名声大噪的“目的揭示法”。

了解我们的孩子,不只需要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与孩子的感受。

我们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原因。

这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自己理解孩子,智慧育儿。

尼尔森博士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城市里有个纵火犯四处放火,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灭火,而不去抓纵火犯,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

育儿中也是同理,如果我们只是一次次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忽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不良行为无法彻底解决。

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采取特定的行动和行事方式。

如果追问孩子:“你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明知故犯!”孩子多半会无言以对,或回答“我不知道”。

孩子跟随内心的声音行事,由潜意识和下意识推动着自己的行动。

与孩子相处,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经验,并且解读他们的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简单说来,就是用“儿童心理学”为基础,更好地解读孩子的心理和错误目的。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与孩子展开讨论的时机和场合。

二是与孩子交谈应情绪平和并基于事实。

导致孩子形成当前想法的理由可能有一千个,但是他们的行为目的可能只有一个。

认识到孩子的错误目的则意味着理解孩子,能够从根源解决问题。

孩子的四种错误目的为:寻求关注、寻求报复、权力之争(成为老大big boss)和自暴自弃。

具体可以参看正面管教的错误目的表。

使用目的揭示法之前,我们需要理解错误目的表,然后用提问的方式问孩子。

“你那么做是因为你觉得…………是吗?”

有没有可能…………? 用此类提问的方式,猜测孩子的不良行为之后,他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些针对孩子真实意图的解读,如果正确的话,会立刻引起孩子非常明确且典型的反应,这种反应包括淘气的微笑以及眼神里闪烁的特殊光芒。

即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一旦理解了自己的意图,就会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

来看目的揭示法的两个实例。

1)五岁的男孩总是威胁要打和咬其他孩子。

目的揭示法:“是不是你妈妈对你这些威胁感到心烦,你想让她对你特别操心 ,和你谈论这件事,告诉你不应该这么做?” 孩子面露笑容,对此感到得意。

此时,妈妈只需不为孩子的行为所动,确保他不会伤害到别人即可。

2)九岁男孩总是把头发垂下来遮住眼

目的:想让母亲不停提醒他把头发拢到后面去。

目的揭示后,孩子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再获得母亲的关注,痛快去理了发。

每个与孩子相处的人都应该学会目的揭示法,心理学可以成为我们育儿上极有帮助的工具。

记得保持平和、友好、选择亲密的时刻,尝试解读、揭示孩子的行为目的。

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更加从容智慧地育儿。

三大神奇句式,儿童心理学目的揭示法,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