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下)

三國良將系列之夏侯惇(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夏侯惇重大事件之四——治理地方,屯田表率

在興平元年(194)這一整年,夏侯惇先後經歷丟城池、被綁票、傷左眼,可謂禍不單行,實在倒黴透頂。而對他個人最嚴重的後果則是隻剩一隻眼睛,行軍打仗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意味著他基本告別前線了。

但曹操並沒有因為夏侯惇糟糕的軍事表現而有任何責罰,反而任命其為陳留太守,不久改任為濟陰太守,仍然對其非常信任。在之後與呂布的戰鬥中夏侯惇並未再上場,而是為曹操看守後方。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下)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接漢獻帝至許昌,十一月,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在朝廷中的地位陡然而生。夏侯惇也就勢被拜為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爵位。在向來唯才是舉的曹操這裡,似乎對夏侯惇總是特別關照。要知道此時曹操帳下武將很多連雜號將軍都不是,亭侯也寥寥無幾,而作為一名並無特別戰功的武將,夏侯惇已經成為鄉侯,足見他在曹操心中有著特別的地位。

既然無法再領兵上前線立戰功,夏侯惇也只能專心做好他的郡守工作。當漢獻帝被接到許昌後,曹操便逐步推廣屯田制。中原地區連年戰爭,百姓流離失所,大量田地荒蕪。為恢復經濟,充實軍糧,曹操設立典農中郎將及典農校尉,主管農業生產。

建安二年(197),當年大旱,蝗災四起。夏侯惇帶人阻斷太壽河水,毫不顧忌郡守身份親自抗沙袋,築起池塘以灌溉田地。接著夏侯惇又親自率領士兵種植水稻,在他的以身作則下不僅軍隊解決了糧食危機,當地百姓也跟著獲益良多。

在當時士人與農民是有著明顯階層區分的,何況是夏侯惇這樣太守級別的地方大員,能放下身段親自帶頭去幹挑土種田這種活,非常難得。屯田制剛剛推行時,是遇到一些阻力的,屯田需要勞動力,當時很多地方百姓或避難遠走,或死於亂軍,人力資源嚴重不足。於是曹操命令駐防各地的軍隊自行開墾種田,這就是軍屯。可很多將領、士兵積極性不高,將士們都已習慣於行軍打仗搶奪戰利品,讓他們種地覺得有些降低身份。夏侯惇的行為起到非常好的表率作用,使其他將領無話可說,於是屯田順利地得到了推行。

由於夏侯惇在治理地方上政績突出,當然主要還是曹操的信任,不久任命夏侯惇為河南尹。河南尹相當於首都市長,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安三年(198),佔據徐州的呂布進攻小沛,曹操派夏侯惇去救劉備,但被高順擊敗,劉備隻身逃出,城中家小全落入呂布手中。

之後的數年曹操忙於對付北方袁紹及其兒子,後方事務交給夏侯惇掌管。

建安七年(202),曹操北攻袁尚,荊州劉表派出劉備由新野出發偷襲曹操後方。劉備逼近許昌,夏侯惇率大將於禁、李典迎擊。劉備兵少,於是主動後撤至博望坡紮下營寨。

劉備派出部隊挑戰,夏侯惇將其擊退,劉備軍撤退時將營寨燒燬。夏侯惇據此判斷劉備已經敗逃,決定追擊。筆者在李典篇中已有詳細介紹,在此就不贅述了。總之由於夏侯惇輕敵冒進,在山間林道中被劉備伏擊,幸好被讓他留在後方的李典帶兵接應,殺退了劉備軍,這才有驚無險地回到許昌。

這就是著名的博望坡之戰,儘管情節沒有演義那麼精彩生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悲劇的夏侯惇確實又打了敗仗。

當然,這一戰規模不大,劉備兵力實在太少,夏侯惇的敗仗對大局沒什麼影響,起碼保證了許昌的安全。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下鄴城,遷夏侯惇為伏波將軍,同時仍任河南尹。曹操還授權夏侯惇可以見機行事,不必拘泥於規章制度。

建安十一年(206),幷州高幹叛亂,衛固、張晟、張琰等人紛紛響應,曹操派夏侯惇前去征討,又派張既到關中說服馬騰等諸侯跟隨鍾繇從關中進攻。結果夏侯惇大軍剛到,鍾繇率領龐德等西涼軍已大獲全勝,將衛固、張琰等叛黨斬殺。這次夏侯惇又沒能立戰功。

建安十一年(207),曹操遠征烏桓大勝而歸,徹底掃平北方,進行了一次集體晉升。其中夏侯惇封邑增加一千八百戶,總共達到兩千五百戶。要知道大部分將領的封邑不過幾百戶,此時原封邑三千戶的張繡已死,夏侯惇成為曹操陣營中封邑最高者。

接下來的多年中夏侯惇繼續鎮守後方,為曹操打理內政,並未參與對外作戰。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下)

夏侯惇重大事件之五——總督東南諸軍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東征孫權。時隔多年夏侯惇終於再次統兵,這次他被授命總督二十六支部隊,駐紮居巢。曹操返回鄴城後,夏侯惇成為東部戰區總司令,曹仁、張遼等大將也要聽從夏侯惇調遣。

據三國志夏侯惇傳載,曹操怕夏侯惇在前線生活不夠舒適,還送去一隊歌舞藝妓,給夏侯惇的命令中特地寫道“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魏絳是春秋時期晉國大臣,對晉國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和睦做出很大貢獻,於是晉悼公將將鄭國贈送的樂師、樂器、女樂的一半賜給魏絳,作為褒賞。曹操以此做比,意在表彰夏侯惇對震懾東吳起到很大作用。當然,究竟是張遼、樂進、曹仁還是夏侯惇,哪一個更讓東吳害怕,其實大家都明白。夏侯惇作為整個曹操集團東南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他要做的事其實並不多,甚至不必親上前線,無論是張遼還是曹仁,都完全能夠獨當一面。夏侯惇只要做好後勤保障與將領之間的協調工作就好,看得出曹操對夏侯惇確實偏愛得很明顯。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在擊敗關羽北伐後在摩陂大會諸將以慶功,徐晃、張遼等各路名將雲集。在曹操停留於此期間,又給夏侯惇以特別待遇:外出同乘一輛車,見曹操前不需通報,而且可以自由進出曹操臥室,這種待遇在曹軍找不到第二個人可比。

曹操對夏侯惇如此禮遇,夏侯惇對曹操自然非常忠誠。為將這種赤誠之心表達出來,夏侯惇做了一件事。據裴松之注引魏書記載,因為曹操已是魏王,所以麾下將領職位也是魏國序列。但夏侯惇的伏波將軍、河南尹都是漢朝官職序列,於是他上疏主動表示希望辭去漢職,改為魏官。曹操回答:“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曹操是說,“地位最高的是老師般的臣,其次是朋友般的臣,稱臣的人,都是身份高貴、品德高尚之人,做區區魏國的臣,豈不是委屈了你嗎?”也就是說,曹操雖為魏王,但也是漢臣,夏侯惇也是漢臣,表示雙方地位平等,是朋友般的關係,若成為魏官,則與曹操是臣與君的關係,曹操以此表示對夏侯惇的尊敬。但夏侯惇堅持要求得到魏官,於是曹操拜其為前將軍,駐紮在壽春,繼續掌管整個東部的軍政大權。

筆者在之前于禁篇、張遼篇、張郃篇都有提到,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名義上與東西南北四徵將軍品級沒有高低之分,在此不再贅述。當然前將軍、徵東將軍地位最高,在序列內部排第一位。劉備稱漢中王時即拜關羽為前將軍,地位之高可見一斑。在此也插一句,有意見認為五子良將為首的外姓將領未能躋身曹魏頂級核心圈也是錯誤的,恰恰相反他們全都是核心圈的成員,地位非常之高。

然而,被後世稱讚“唯才是舉”的曹操,始終將夏侯惇至於整個陣營第二號人物的位置,從未動搖。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下)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夏侯惇被拜為大將軍,也就是魏國武裝力量總司令。然而不久夏侯惇即因病去世,未能活到曹丕稱帝的那一天,如果他活得再久一點,他的地位還會進一步提升。

夏侯惇諡號為忠侯,在儒家道德觀念中最大者莫過於忠君,所謂“忠君愛國”,夏侯惇得到忠的諡號是極大的光榮。夏侯惇死後兒子夏侯充繼承了爵位,曹丕稱帝后,追思夏侯惇功績,分出夏侯惇食邑千戶,將夏侯惇七個兒子兩個孫子全部賜予關內侯爵位,曹丕還覺得不夠,又將夏侯惇弟弟夏侯廉及其子夏侯楙都封為列侯。夏侯惇整個家族在曹魏時代成為最為顯赫的家族,與曹氏一直保持了緊密友好的關係。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下)

夏侯惇重大事件之六——身世之謎

寫了這麼多,將整個夏侯惇的生平都講述完畢,但最重要的問題我還沒講:那就是夏侯惇與曹操究竟是什麼關係。有人說,這還用講麼,曹操的爺爺曹騰是太監,父親曹嵩是過繼到曹騰名下的,這個屬於歷史常識。

沒錯,這段歷史不是秘密,沒什麼疑問。關鍵在於,曹嵩是本就姓曹,還是本姓夏侯?

很多人認為夏侯惇打仗沒贏過,智謀也不顯眼,文武都很一般,還能讓曹操始終禮遇有加,委以重任的原因是他們本就是堂兄弟,曹操本姓夏侯。

筆者觀點:曹操與夏侯惇確屬親戚關係,但沒有血緣關係,或者說血緣並沒有那麼近。而曹操本姓就是曹,不是夏侯。兩人關係好比劉備與關羽,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接下來是結合史料的分析推理。

說曹操本姓夏侯的依據出自《曹滿傳》和《世說新語》“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曹滿傳》是吳國人所作,內容多為描寫曹操負面內容,類似於三國演義,你看著很容易認為歷史確有其事,卻又知道是小說,它就是一本這樣的讀物。而《世說新語》乾脆就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所以這兩本書是不能作為史料參考的,首先排除掉。

以《曹滿傳》為出發點的考證與推理全部排除,因為出發點就是八卦,往下推也只是空中樓閣,沒有地基談何高屋建瓴。

那麼我們來看嚴謹的史料如何記載。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中載“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也就是說陳壽明確表示自己未能查出曹嵩的身世,而並非有意略去。這裡大家不要過度解讀,陳壽寫三國志已是晉朝,對司馬氏應當避諱,但對曹操是沒有這種顧忌的。如果是為傳主避諱,通常做法是略去不談,而陳壽此舉就是想告訴大家他確實沒查到準確材料,這麼重要的事情他不敢妄下結論。

陳壽在三國志中還寫道“曹氏,夏侯氏,世為婚姻…”這也成為曹操並非夏侯氏後人的側面作證。漢末三國時期,倫理道德觀念早已成熟, 偶然發生近親通婚也許可能,但是請看以下曹氏夏侯氏通婚記錄。

“淵妻,太祖內妹...”夏侯淵娶了曹操妻子丁夫人的妹妹。曹操和夏侯淵成為連襟關係。

“淵長子衡,尚太祖弟海陽哀侯女,恩寵特隆...”曹操把侄女嫁給夏侯淵長子,和夏侯淵成了親家。

“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曹操把女兒嫁給夏侯惇兒子。曹操和夏侯惇成了親家。

還有,夏侯尚的妻子是曹真的妹妹,就是德陽鄉主、曹爽的姑姑,夏侯玄和曹爽是表兄弟關係,曹爽堂弟曹文叔的妻子是夏侯令女,夏侯文寧之女。

曹操與夏侯惇如果真是堂兄弟,那上面這些眼花繚亂的通婚簡直在各種亂倫。曹操再風流,再喜歡人妻,但跟亂倫是兩碼事,如此頻繁地通婚,從邏輯上說也只能是兩家世代交好,斷不可能曹操與夏侯惇是堂兄弟的關係。強調一點,不論何時,偶發的近親結婚任何時代都存在,但像上文那種,是絕對不可能的。

再者,曹家是曹參之後,夏侯家是夏侯嬰之後,都是西漢開國功臣後人,在當地都是名門望族,從漢末歷史來看兩家都是人丁興旺的大族。試問曹家那麼多宗族子弟,選過繼的孩子餘地很多,有什麼必要不從本家找,起碼保證血統是曹家的,卻非要從夏侯氏裡找,邏輯上就完全不通。

有人以裴松之注引《魏書》曰:“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這句作為懷疑的論點。裴松之還引用東晉史學家孫盛的評語“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說曹丕以祭奠同姓之禮祭夏侯惇,是行為不當,有人認為意指曹丕就是夏侯氏後人。儘管孫盛以“良史”著稱於世,但他是史學家而不是聖人。這句話只是孫盛發表的評語,是一種意見,本身不構成史料,古人提供的史料與對事情的評論要區別對待,不能因為是古人說的話就直接援引。

曹丕是什麼人,大文人。這位大文人什麼氣質?浪漫主義。曹丕生平就不拘禮法:友人葬禮上學驢叫,以七步詩威逼曹植,以陵墓中的壁畫諷刺于禁,這個人比他父親曹操更加思維發散,敢於突破禮教束縛。夏侯惇數十年來一直被曹操視為最親密的戰友,累世通婚的家族紐帶,對曹氏忠誠的典範。關係之鐵筆者已用幾千字去描述,他對曹魏的意義之重大無人可比。曹操在世時就對夏侯惇不論實際功勞一再恩寵,他死後曹丕超規格祭奠絕不是什麼大驚小怪之事。古人不是機器人,漢末魏晉時期的人思想觀念也很開放,絕非只知因循守舊之人。

至於為何陳壽將夏侯氏與曹氏將領共八人合傳,筆者意見是,鑑於曹操起兵之前與夏侯惇就關係極好,曹氏與夏侯氏的“累世通婚”應當早已有之。兩人雖不是堂兄弟,但確屬親戚關係。而後人稱八虎騎的八人中,五位曹氏將領與曹操關係最近者曹仁也不過是堂兄弟,其他人只是同族,並非曹操直系兄弟或後代。曹丕稱帝后他們不算王公一族,僅是宗親將領,論親戚關係三位夏侯氏將領與他們其實也差不多,所以將曹氏與夏侯氏共八位大將合列一傳是考慮到他們之間的特殊關係,是很合理的。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下)

夏侯惇其人,身為將領一生未建大功,反倒屢戰屢敗還能不斷加官進爵,始終得到曹操的信任。從他的身上我們能看到曹操人格的立體,複雜。曹操被稱為世之奸雄,但對待夏侯惇卻從未展現奸的一面,永遠報以信任與鼓勵,永遠對夏侯惇要比其他所有將領更尊重,給他更高的地位。

曹操這樣做,一方面是兩家的特殊關係,亂世中人才固然重要,但身邊絕對忠心可靠的手下也絕不能少。劉備顛沛流離大半生,就是由於關羽張飛不離不棄,才使得劉備始終維持住他的核心團隊。曹操也一樣,儘管起點比劉備高,但也經歷過初期創業之艱難。手下文臣武將雲集,但亂世中忠誠是最難得的。

夏侯惇起兵時即跟隨曹操,創業初期的艱難他都一同經歷過,尤其經歷兗州陳宮、張邈叛變後,曹操能信任的人不多了,也變得小心謹慎,夏侯惇是極少數獲得曹操信任的人。所以只要夏侯惇犯的錯不太嚴重,打的敗仗不影響全局,曹操始終選擇由他鎮守後方。夏侯惇能力不足,曹操就幫他立威,避免夏侯惇打硬仗,挑穩妥的戰鬥交給他立戰功,通過給他高規格的禮遇來明確夏侯惇高於其他人的地位,使其他文臣武將都明白,曹操不在時,夏侯惇就全權代理後方。由於曹操手下人才眾多,夏侯惇只要確保這些人才做好本職工作即可,而這個角色不需要多大才能,忠誠更加重要。

夏侯惇人品也確實讓人肅然起敬,他自知才能不足,就儘量以其他方面彌補。做太守時親自帶領手下種田,在軍營中不忘抽出時間學習,對士人非常謙恭。因為他做官不擺架子,所以獲得了大家好評與尊敬。勤能補拙,這就是夏侯惇聰明之處。夏侯惇還非常節儉,家中有多餘的財產就分發施捨出去,也不治其他產業,除了做官的俸祿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這種行為與崇尚節儉的曹操非常契合,這也是夏侯惇能受到曹操特別重用的原因之一。

總之,歷史上的夏侯惇並非猛將,他的形象與《三國演義》有很大出入,但夏侯惇是曹操時期實際的二號人物。作為曹操最為信任的人,為曹操從起家到建立魏國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他的忠侯諡號,是對夏侯惇一生貢獻的最好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