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張小龍:每天有1億人教我做產品!

微信之父”張小龍:每天有1億人教我做產品!

來源丨21財聞匯

作者丨白楊

“可能會超時”,“真的會超時”,“超時的空間會很大”。張小龍演講時不停重複,後來他的演講果然超時了。但沒有人覺得超時不好,因為他的演講“物超所值”。

1月 9日晚上7點半開始,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果真是滔滔不絕如黃河之水,一直到晚上10點15分,記者的筆記本沒電了,他還在講。

信息量太豐富了,關於微信,關於產品,關於創新,關於小程序,以及背後的理念等等,你絕對不可錯過。

在以用戶吐槽的視頻開場之後,張小龍擔任主咖的微信之夜正式登場。

“(微信)最近發佈了7.0版本,又有5億人吐槽”

以段子手著稱的張小龍開場就講起了段子:

上面的吐槽特別好,我每天都聽到這些聲音,都習慣了。在中國,每天有5億人說產品不好, 有1億人想教我怎麼做產品。我提了一個條件,如果讓我參加微信公開課,能不能把時間放到晚一點,我想有多一點的時間跟大家溝通。

以往,我每一次表達一個觀念,第二年會來解釋一下。

我本人並不擅長演講,演講是一個技術活,是一個專業的事情,我很尊重專業人士,我是很業餘的演講者。但我更希望有機會跟大家面對面交流。

今年的時間點很特別,如果是去年,大家會說七年之癢,我只能總結是怎麼癢的,而今年是八年,微信月活超過10億,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里程碑,這也是國內第一款APP能有10億數量級。

在我們自己看來,這只是哪一天達到的問題,但對一個做互聯網產品的人來說,是一個值得慶祝的事情。特別是最近發佈了7.0版本,又有5億人吐槽,1億人教我做產品,還有8億人看不到開屏詞。

“微信的啟動頁不會變,未來也不會變。”

“因你看見,所以存在”。這句話有很多理解,可以從很多維度進行理解,但我不希望做出解釋,希望讓大家有自己的理解。

微信這麼多年,啟動頁一直都是一個人站在地球前面,很多人來問我,其實最早是一個人站在月球前面,對這個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這麼多年,當你看到啟動頁面時,都會想這個人在幹什麼,然後每一年看到這個畫面,你的想法都會變。

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10億人有10億個不同理解,每個人都能找到打動自己的理解。

朋友說“微信是互聯網界的一個異類”,我看到這句話,很驚訝也很自豪,自豪是與眾不同,是優秀的代名詞;驚訝的是,微信的不同,是做產品的底線不同。因為更多的產品不把自己的產品當做產品看待,不把用戶當做用戶看待。

每天看到的微信都一樣,春節來了,很多app頁面都會換了,紅的黃的,像番茄炒蛋一樣,但微信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變過。

為什麼要這麼堅持?我發現對團隊和所有用戶來說,還是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誤解,在我看來是一些常識的東西,在很多人看來都是難以理解的。

這次(演講)準備了這麼多,是因為之前每次公開課準備得比較倉促,都是拿出一兩個點就講一下,而現在微信到了10億月活,要開啟下一個8年,所以要從微信的起源、本質,來詳細講一下微信。

什麼樣的產品是一個好的產品??以前我們說蘋果公司的產品這麼好,它從哪學的,後來發現,它是從博朗公司學來的,BRAUN博朗的首席設計師Diet Rams對硬件產品有10個設計原則,創意、有用、優美、容易使用、含蓄不張揚、誠實、經久不衰、不放過任何細節、環保不浪費、少即是多。

把這個套用到軟件產品,依然適用。現在很多APP考慮的是流量,變現,沒有去想什麼是好的產品。很多人想小程序,想的是能不能推通知,但沒有就想,小程序是不是真的是一個好產品。

微信為什麼與眾不同,並堅持一些無法理解的原則?微信不做節日運營,被認為是微信的剋制,但微信的詞典裡沒有剋制這個詞,只是在遵循好的產品的原則。不做,是因為破壞了原則,所以不做。

業界的產品經理,很多人被自己的公司誤導了,都是以流量變現為導向,所以很多人在微信會碰壁。

在PC時代,我一個人做Foxmail,也要把產品做得像微軟的一樣好,感謝微軟,教會我什麼是好的產品。在web時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都堅持做好的產品。

有一次問一個同事,PC時代,流量最大的頁面是哪個,是Google的頁面還是哪個頁面?實際上是IE瀏覽器,但微軟為什麼沒有放一個廣告?同事回答不出來了,微信的啟動頁為什麼總是一個人看著地球,而不放一個廣告呢?這是同樣的問題。大家是不是看廣告更舒服一點,每天都看到廣告,突然啟動一個產品,看不到廣告可能會不習慣。

微信8年了。有人曬朋友圈,2900零幾天,雖然比我少一點,但已經很接近了。大家想想,這麼多年,花在微信的時間有多少,和親人、朋友在一起的時間比比,如果微信是一個人,它一定是所有人最好的朋友,我們不希望每次跟最好的朋友說話,都要先撕去它臉上的廣告。

我們堅持好的產品的原則,並不代表它沒有改變。最近更新的7.0版本,很多人吐槽說不習慣,其實每一個大的改版,都會有很多人不適應,但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任何改變都有5億人站出來,所以我們不會投票。只能通過我們的判斷去修改。

我也適應了兩個月,兩個月之後發現無法適應原來的版本,所以我相信再過一段時間,大家也能夠適應。

什麼是好的產品?

我說了很多話,有人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微信體量這麼大,怎麼說都可以,但不是,我第一天就這樣認為。

“我給pony寫了一個郵件”

很多人聽過這個故事,我給pony寫了一個郵件,要開微信的項目。這個是真實的,但說我去某某寺廟是不真實的。現在回憶起來有些後怕,如果寫郵件那天,出去玩,忘了這個事情,可能就沒有微信這個產品了。也可能有另外一個團隊做了另外一個微信,但就不是現在的微信了。

我有時覺得這就是上帝安排的,有時候突然的一個靈感,很重要。但靈感也不是等來的。

web時代,我帶團隊做了一個產品,叫閱讀空間,在這個產品裡,嘗試了特別多的新的想法,最開始是做閱讀、訂閱博客看文章,後來也做了一個廣播,比微博還早。當時用戶量做的並不是很大,當kik出來的時候,覺得這代表一個機會,我剛開始用智能手機,溝通上也不怎麼用QQ,所以沒有一個特別好的工具,讓我跟別人溝通聊天。

當時想法特別簡單,做一個自己使用溝通的工具,就從QQ郵箱抽了10個人,做微信。兩個安卓開發 2個塞班開發一個後臺一個產品設計等,用兩個月的時間,做出了微信。

經常在朋友圈說,微信第10天的用戶是很厲害的,而且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微信的用戶都特別少,原因是新產品,讓別人一下子接受它,並不容易。但我們堅持了一個原則,如果一個產品沒有獲得自然增長,就不應該推廣它。

前五個月,都沒有推廣它。是想看對用戶是否有吸引力,如果對用戶沒有吸引力,推廣它也沒有意義。後來看到增長曲線是往上走,才開始推它。

在當時來說,一個很害怕的是,微信給運營商構成的壓力是有一些的,由於這個壓力,我們並不敢去獲取手機通訊錄,其實當時通過手機通訊錄獲取好友,是最好的方式,但我們不能這樣做。只能從QQ好友裡挑選,但我們不希望成為第二個QQ,所以QQ只是一個來源。

我們做了幾個正確的決定,第一是沒有批量導入好友,而是讓用戶挑選。第二是在沒有驗證一個產品的自然增長,就去推廣它。

雖然這個過程花的時間長了一點,但它後來的增長變得非常健康。

不講初心,而講“原動力”

我從來沒有講過初心這個詞,但我會用另外一個詞代替他,就是原動力。但初心太泛了,很難找到真正的初心。

原動力是更深層次的期望能夠達成的理想和目標,有時候我自己也會想,如果說微信的原動力是什麼,我會總結為兩點:

第一點是微信作為一個工具,希望成為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產品。對於工具,我有一種熱愛,熱愛到我剛畢業的時候親自寫了Foxmail的代碼,然後親自把它做成一個安裝包,這是親手做的一個工具的感覺。做一個好的工具,讓我有痴迷的感覺。

微信最開始也是一個工具,工具本身就很有挑戰,也很難做。為什麼要做一個那麼好的工具,很多人不這麼想,這和用戶有關,中國有10幾億的用戶,大部分用戶已經很習慣了糟糕、被強迫的習慣,如果微信有開屏廣告,可能大家也已經適應了。

如果回到短信時代,發現短信裡面全是垃圾,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還多,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認為這是正常的,但它不是正常的。

對微信來說,要做一個好的工具,像一個老朋友一樣。

微信有一個口號,“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為什麼是一個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說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話,大家會覺得沒有什麼特別,但我們把它說成一個生活方式,大家會記住它,所以直覺告訴我,要把它定義成一個生活方式。

但在定義它的時候,它只是一個通訊工具。但如果我們只把它定義成一個溝通工具,那微信可能不會發展成為現在的樣子。

當你溝通掃一掃,搖一搖,都是一種生活方式。推出附近的人,特別忐忑不安,因為不知道這個功能放出去之後,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因為會發現旁邊的人就像站在你面前,所以對未知的恐懼。

很慶幸當初定義它是一個生活方式,現在它也真的成為了用戶的生活方式。本質上,微信還是一個工具。那怎麼解釋後面做的公眾號、小程序?這就是微信的第二個原動力。

微信的公眾平臺第二年就發佈了,做這個的時候,開始想微信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做完第一個版本一年多的時候,我們意識到會取代短信,所以也想到如何補足通知發送的空白。

短信是不可控的,但是,我很清楚,那個不會帶來有效的市場,而是會劣幣驅逐良幣,帶來混亂。如果有一個方式,可以讓你需要的信息送達給你,這個可以把用戶端和服務端連接起來,成為一個訂閱的方式。

當時還給pony發信息,說這個想法,但pony當時問垃圾信息怎麼辦,我說這樣垃圾信息天然就沒有。

如果一個平臺可以造福很多人的話,它才是有生命力的。當時在想,做公眾平臺要幫助那些人。我們目的是要幫助那些有好的服務的人,更好的觸達到它的用戶。

我舉了很多案例,公眾號出來會怎麼樣。如果一個盲人,只會按摩,他只是一個按摩師。我們通過公眾號,會讓他的顧客推薦給其他朋友,然後讓別人通過公眾號知道這個盲人有好的服務。

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這是公眾號的初衷,而且不是騷擾用戶的方式。

後面在做小程序、小遊戲,也都是這個原動力,我們要幫助真正創造價值的人,讓他們的價值能夠體現出來。

所以,我們要做最好的工具,與時俱進的工具。另外就是幫助創造者創造價值。

“很多業界現象違反常識”

很多業界的現象,讓我看不懂,違反常識。現在很多APP,變成爭奪用戶時長,因為每個用戶的時長是有限的,而互聯網的使命是幫助人們提供效率。

對一個搜索引擎來說,提供最有效的信息就是最有用的,而不是提供更多冗餘的信息,留住你。

我們不可能以增加用戶停留時長為目標,以前有個“眼球經濟”,當時有個現象,每個文章都要分很多頁,每頁都有廣告。

我們不會把用戶停留時長作為對產品的認知,這和我的理解相違背,不應該把吃喝拉撒的時間都用在互聯網上。放下手機,多和朋友見見面,現在這個理念我們一直沒有變過。

微信在想一些能力,比如要發微信,突然腦子短路,想不起是誰,但我們可以提供一個根據相關好友的方法,提醒你他是誰,對於這樣的能力,我認為是有必要的。

很多公司都做了小程序,有的代碼接口跟我們也一樣,但我們不覺得會有威脅,因為主要是看他們做小程序原動力。

如果我們自己壟斷了小程序幾個頭部的流量,可能會獲得短期獲利,但整個生態就沒了。所以即便是騰訊投資的公司,也要遵守平臺規則。

前不久,確實有國內第二大遊戲公司的負責人來找我聊,怕他們做得太好了,然後騰訊也做了,他們就被滅掉了。我說你這樣想就多餘了。

要澄清一點,對於騰訊投資的公司,大家覺得是有傾斜的,這一點是我們做得不夠好,接下來,我們會努力對所有公司都一視同仁。

“小程序會有哪幾種死法”

第一年披露小程序的時候,跟團隊討論的是,小程序會有哪幾種死法。

而關於小遊戲,現在大部分遊戲還是抄來抄去,那麼小遊戲的原動力是什麼?公司並沒有提出這個需求,微信也沒有營收壓力,那做小遊戲到底是為什麼?

我在內部曾做過一個分享,小遊戲是關於創意的平臺,我們理解的小遊戲,和外界對小遊戲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外界理解,是把市面上的遊戲套用小程序的殼,就成為小遊戲了,但這並不是小遊戲。

所謂創意的平臺,小遊戲是一個載體,它能承載各式各樣的創意。所以我跟團隊強調一點,後面不希望看到的是收入又上漲了多少,而是希望看到,我們的遊戲有多少是有創意的,特別希望能看到,一些遊戲是沒有做過遊戲的人做的。

關於公眾號,張小龍提出了一個問題:現場有多少從事和公眾號相關的工作?現場唰唰唰舉起一大批手。

張小龍調侃道:公眾號本來不是為你們準備的,但自媒體確實是應用最好的領域。

之前,公眾號閱讀,有70%-80%來自朋友圈的轉發,這符合二八定律,相當於20%的人挑選文章,80%的人看別人的分享。

後來公眾號進行了很多改版,但從數據來看,改版沒有影響太多數據,沒有變好也沒有變壞。我們改版的目的是讓用戶閱讀的效率更高,但本質的問題不是看到文章的效率,而是內容的吸引力。

好的內容才是根本。從平臺角度來說,應該鼓勵更多的好的創作者來創造內容。

對於內容的展示,去年的時候,我們有個公眾號的APP,大家可能寄予很大希望,但它只是一個幫助公眾號的發佈工具而已。對優質內容來說,平臺可以做的事情其實特別多,當時我們想要發佈一個APP,是希望讓大家可以更方便的寫文章,但最後沒有實現我們的想法。

首次談論社交的理解

社交的起源是什麼?人習慣挑選一些誇張的東西來吸引關注,就像現在的朋友圈,人們會挑一些最好看的照片發出去,我在知乎提過一個問題,但我知道沒有標準答案。我問的是:溝通的本質是什麼?溝通就是給自己強加一個人設,然後推給別人。比如發的朋友圈,每個背後其實都代表著你希望讓別人認識的你。

朋友圈也帶來一些副作用,比如你發一個旅遊的照片,發了好幾次,別人會認為你一年到頭都在旅遊,發加班的照片,會覺得一直在加班。所以,人設推廣,雖然有作用,但有時會過頭。

所以,我們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狀態,不好的狀態都沒有表現出來。但我們沒有一個工具,記錄真實的狀態。

我們做了一個時刻視頻,後來很多人把它叫做“即刻視頻”,就改成“視頻動態”。微信團隊起名字,都是通俗易懂的,比如掃一掃、看一看,但這個視頻的名字,費了很多勁,因為它很難描述。

朋友圈發佈六七年,這些年它有個數據一直在增長,就是每天進去的人數,現在每天有7.5億人會進去。

一個人可能一天都沒有出門,但這已經不妨礙他進行社交,即便他不發朋友圈,也會看朋友圈。朋友圈承載了中國人線上的社交,可以說是最高效的社交工具,所以才每天有這麼多人進去。

朋友圈開創了一個新的社交場所,可以把它比喻成一個廣場,你每天會從一個廣場走過。朋友圈現在一直都是可見共同好友的評論,這個提供的是一個比單聊更有高效的溝通體驗。每天半小時,就完成了當天的社交。

但朋友圈也有問題,就是它是一個廣場,你在裡面說的一句話,點的一個贊,廣場裡的所有人都能看到,這會帶來很大的壓力。我最初每天會發十幾個照片,現在幾個月才發一條朋友圈。

很多人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他會覺得壓力小了一點,但可能很多朋友跟他反目了。為什麼要設置三天可見功能,因為“設置”裡的開關,用的人一般很少,但“三天可見”是微信裡用的最多的開關,有1一人設置了。

這說明它存在巨大的需求,對產品來說,它也是合理的。如果我們重新來做一遍朋友圈,我們會避免很多失誤,如果再做,我會這樣做,有朋友圈,也有私密相冊,我發的朋友圈,都保存到私密相冊,朋友圈和相冊是兩個獨立的東西,只不過當初把相冊和朋友圈做成了一個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