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不要让我的小孩表演了,你家孩子也没什么了不起!

我的女儿小早刚满一周岁了,今年是第一次带她回家过年。第一次坐大灰机,第一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唯一熟悉的人就是我和她爸,在家里原本最不受待见的爸爸在老家找到了存在感。

原本以为,到了老家,有了姥姥姥爷的照看,我会轻松许多。但是,情况却是我更累了,在新环境里,小早越发地依赖我,时常要求抱抱,这几天哭的次数可能比她这一年哭的次数还多,要知道,她可是原本除了生病不舒服,从来不哭闹的。

过年回家,不要让我的小孩表演了,你家孩子也没什么了不起!

回来这五天里,我能明显感觉到小早的焦虑,她总是很警惕地盯着周围的环境和人,所幸的是我从家里带来了她平时最喜欢看的书和玩具,除了妈妈的拥抱,她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物件里获得一些安全感。

不过让我头疼的不是小早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感,而是过于紧密的社区关系所带来的压力。和北京不一样,老家里的邻里、亲戚关系更加密切,孩子们都是在一个很熟悉、比较开放的社区环境里长大的,一群相熟的孩子在一起玩儿,自然就少不了比较了。

老家邻居家有个十个多月的小宝宝,经常被她的奶奶带到我们家门口玩儿,小宝宝的奶奶不停地让他做各种动作,比如挥挥手、欢迎欢迎、恭喜发财、鼓掌,这个小宝宝也特别乖地听从指令做了出来。

相比较,我家小早就显得胆小许多,因为对新环境和人的不适应,她一直非常警惕地盯着他们,我试图让她给小弟弟打招呼,但是她依旧两眼紧盯着他们,一动也不动。我能感觉到她的害怕。我想抱着小早离开他们,可是那位小宝宝的奶奶还是很热情地,一直抱着他的孙子拥上来,然后不停地向大家展示他孙子的各种技能,这个小宝宝每次一按照她的指令完成了某样动作,她就会非常得意地哈哈大笑。

这个时候,我就能感觉到小早姥姥有点尴尬的情绪了,她也准备开始让早儿比划姿势了。我心想,这又不是打擂台,于是匆忙抱着她离开现场。

小时候被贴上“标签”的你们,还好吗?

前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带着宝宝在门口做运动,那个宝宝的奶奶又来了,这次她让自己家的大孙子下地走路,扶着他摇摇晃晃地走着,还不停地让她的大孙子听他指令比划各种动作。这就又尴尬了,我家小早儿不仅因为怕生,不会在外人面前听指令做任何动作(哪怕这些动作她早都会了),而且比人家大两个月,还不太会走路,一直被抱在怀里。

小早的爸爸回到家里,跟我说:“咱比别人白长两个月了。” 我当然知道他在开玩笑了,我们并不会因为小早没有在外人面前展示出各种技能而感到焦虑,但是我突然觉得有些可怕:孩子才刚满一岁,就要拿来各种做比较了,就开始要炫技了。

过年回家,不要让我的小孩表演了,你家孩子也没什么了不起!

以前,我很羡慕小城市里的熟人社交圈,因为孩子们可以散养在各个人家里,他们会自然地获得同伴交往的经验,但是经过这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这种熟人社交给大人、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总是会在一群孩子中,通过一些很碎片的画面来对某一个孩子轻易地贴上标签,而这种标签在口耳相传中无形也影响了这个孩子和他的父母。

我就记得小时候自己在外人面前不爱说话,特别是周围有一些特别外向开朗的邻居做比较,所以大人们总是会给我贴上“内向”的标签,在他们眼里,“内向”好像就是一个负面的形容词,他们越这样说,我自然是更不想跟他们说话了。尤其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们总是“强迫”我,让我在酒席上不停地说敬酒话,让我特别的局促不安。这种情绪记忆其实一直影响着现在的我,后来学了心理学之后,我才知道这就是每个人的天生“气质”各不相同嘛,有什么好拿来比较的?

我的同学小D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性格特别好,在同学中特别受欢迎。但是,不幸的是,他有一个学霸邻居H和一个爱比较的妈妈。妈妈总是说他,朋友这么多有什么用,将来考不上好大学。交朋友也要交像H一样的朋友啊,让他多帮你学习进步一下。后来小D也的确和H玩在了一起,但是越发地自卑、不爱说话,朋友也越来越少了,再后天他的成绩并没有上去,反而滑落到了班级的下游……最后H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他上了一个专科学校。

现在,我们没有了联系,但是我希望他身上那些性格的闪光点能够在成年后,逐渐被自己找回来。

虽然在北京,这种来自熟人社交的压力被相比封闭的空间削弱了一些,但还是存在,而且随着孩子长大,压力越来越大。毕竟孩子大了,他们自身就有很多社会交往的需求。

比较大的不同在于这种压力更多地转移到了微信群里。

虽然在北京,大家的地理位置远了,但是我们却时常能隔着屏幕嗅到各自的骄傲和焦虑。当了妈之后,我加了很多群,什么母婴代购群、育儿交流群、xx妈妈的玩具铺、美妈训练营等等。现在我都不怎么看这些群了,因为越看越焦虑!

过年回家,不要让我的小孩表演了,你家孩子也没什么了不起!

你会发现群里总是有各种非常紧张的爸爸妈妈。之前,我加了一个清华毕业生的育儿交流群,看到有个妈妈竟然因为宝宝发烧,把他这两天的发烧温度(大概间隔两三个小时)用EXCEL表格画了出来,简直让我叹为观止。

我闺蜜的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她跟我说现在都不敢看孩子的班级微信群了,越看越焦虑,群里全都是关于给孩子补习、上哪个学前班的消息。家长们凑一起,就总是聊谁家孩子都会背多少古诗了,口算能算到多少了,英语说的有多流利了,最近给孩子报了哪个兴趣班如何好……

我觉得,如果有一天,家长微信群里的聊天内容都变成“我这周看了哪些书?”“我最近给自己报了个班”“我最近带孩子去xxx森林安营扎寨了”“我开始重新和孩子一起学英语了”……我们孩子的成长环境就能好许多。

BBC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拍了56年。1964年,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选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7岁)进行维持56年的跟踪拍摄。导演在拍摄最初的目的是想突出“阶层高低决定成功”的想法,但是拍着拍着他跑题了。

他发现:许多成功人士都会感觉自己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这并不代表别人追求的道路就是错误的。

过年回家,不要让我的小孩表演了,你家孩子也没什么了不起!

那些被主流思想认为没有事业心、没有跨越自己阶层的“失败者”,他们也从家庭或者其他领域获得了爱和动力,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已然乐观且满足,并认为之后的生活还有无限可能。

写到这里,我好像也有点“跑题”了。举BBC的例子是想说,

成功和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孩子的成长也是。

这个春节,我唯有做的就是让自己淡定,不强迫孩子在不熟悉的生人面前秀各种技能,保护她的安全感,然后不断地跟各位邻居和亲戚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好比较的!而且,孩子的能力强弱、会与不会,自己知道就好,何必一定要变成面子工程,强迫作秀给别人看呢?

最后,祝各位新年快乐,新的一年,充实、丰富自己更重要。

“兔小悦亲子学院”主创来自清华爸爸、北师妈妈,分享关于育儿与自我成长的独到见解,日后会推出系列亲子游戏视频。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