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冷鏈物流回顧與2019展望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物流”從概念正式傳入,到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走過了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四十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收入日益增加,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從吃飽逐漸到吃好,消費的升級也推動了我國冷鏈物流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

今年也是北京奧運十週年,2008年可以說是我國冷鏈產業步入發展快軌的元年,一批批冷鏈物流企業自此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壯大。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政府對冷鏈物流業高度重視,相繼出臺多項產業政策並配套財政資金予以扶持。我國冷鏈物流水平相應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十年應該講是我國冷鏈產業從小到大的十年。

從無到有,由小及大,4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全民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我國冷鏈產業的發展在2018年呈現出許多積極的變化

2018中國冷鏈物流回顧與2019展望


一、冷鏈物流基本面持續向好。據中物聯冷鏈委預測,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將達到1.8億噸,比上年增長3300萬噸,同比增長22.1%。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到3035億元,比上年增長485億元,同比增幅19%。冷鏈基礎設施設備水平進一步提升,2018年全國冷庫總量將達到5238萬噸(摺合1.3億立方米),新增庫容488萬噸,同比增長10.3%。從冷庫新增的區域來看,武漢、杭州、福州、濟南、重慶、大連等城市增幅明顯,反映出二三線城市消費的快速崛起。截止2018年三季度,全國冷藏車保有量為16.42萬輛,新增冷藏車2.4萬輛,同比增長33%,增幅顯著。此外不完全統計,2018年國內新開通鐵路冷鏈線路近20條,鐵路冷鏈運量超過160萬噸,極大豐富了運輸手段,降低了冷鏈成本。

二、多領域政策涉及冷鏈凸顯產業價值。商務部、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等8部門出臺《關於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和《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等多個政策文件中提及冷鏈,“冷鏈物流”滲透到越來越多領域的政策規劃裡面,這表明冷鏈物流作為保障食品和民生安全的重要手段,已深度融入各產業鏈的核心環節當中,整個冷鏈產業的價值和地位愈發凸顯。

三、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更加完善。2018年中物聯冷鏈委新申報《食品冷鏈物流溫度控制要求》等兩項國家標準,開展《生鮮宅配作業規範》《冷庫能效設施評估指標》等四項標準制訂,此外還參與了《冷鏈貨物空陸聯運通用要求》等多項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由中物聯冷鏈委作為第一起草單位的《食品冷鏈衛生規範》國家強制性標準,2018年已完成實地調研工作,同時組織多次研討會,對標準內容進行反覆修改,即將進入徵求意見階段。以上這些標準的出臺實施,將會助力我國冷鏈物流標準化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四、冷鏈物流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企業之間整合、併購、重組等事件相比以往要更多、動作也更大,無論是中外運冷鏈和招商美冷之間的內部整合,還是萬緯物流併購太古冷藏,亦或是順豐和夏暉之間的強強聯合,總之我們看到,是市場這隻無形之手,促使企業之間有了改變的內生動力,冷鏈物流市場集中度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回顧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冷鏈物流發展歷程,同樣是在經過無數次整合之後形成現在的穩定格局,我們今天的變化與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

五、出現全國性服務能力的冷鏈企業。隨著生鮮電商、新零售、新餐飲等業態的湧現,全國性連鎖超市、便利店的擴大,客戶對冷鏈物流企業的輻射半徑、物流時效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的需求催生出像榮慶物流、順豐冷運、京東物流、蘇寧物流、安鮮達物流等一批具備全國性服務能力的冷鏈物流企業,通過佈局全國性冷庫節點,拓展中小城市運輸網絡,延伸最後一公里配送能力,統一全鏈條服務標準等,贏得客戶的信任和青睞。

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面臨下行壓力,中美貿易戰對食品進出口業務帶來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冷鏈物流市場仍舊保持快速增長,取得諸多積極變化,著實令人欣慰。同時我們也要正視我國冷鏈產業面臨的新問題

一、冷鏈物流營商環境有待優化。眾多冷鏈倉儲企業反映,土地資源空間不足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困難,同時由於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及附加稅繳納額度太高,且抵扣項較少,導致企業承受較大的稅務負擔。此外,冷鏈企業在業務模式創新中遇到融資難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二、部分地區冷鏈基礎設施結構失衡。一方面,部分農產品產地仍舊存在冷鏈最初一公里配套設施不足,產地預冷設施和冷庫偏少、標準偏差的問題。另一方面,局部省市又存在冷庫盲目過量建設,功能定位落後於市場需求,導致冷庫市場供大於求或者供需無法匹配的現象,截止10月底全國共有超過200萬噸冷庫面臨招租問題。

三、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據中物聯冷鏈委調研統計,當前冷鏈物流行業的平均淨利潤率僅在3%-4%左右,且仍在不斷壓縮。一部分冷鏈物流企業賠本賺吆喝,也有的企業不惜主動放棄既有業務斷臂求生。在各項成本逐年上升的客觀因素下,如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是所有從業者要思考的問題。

四、誠信缺失、監管缺位問題突出。冷鏈行業的高速發展,不能掩蓋由於誠信缺失和監管缺位造成的違約成本低的事實,這會造成冷鏈行業價格戰、單方毀約、應收賬款高企、企業監管成本高、企業融資難等一系列問題。當前國家發改委主導、中物聯冷鏈委深度參與的冷鏈行業失信治理工作已全面啟動,冷鏈物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迫在眉睫,行業既要有白名單,也要有黑名單。

五、冷鏈物流人才短缺嚴重。首先冷鏈行業缺乏制定戰略和運營管理方面的人才,中物聯冷鏈委《2018冷鏈行業人力資源報告》中顯示,當前行業既有理論基礎又具備實操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不足2000人。其次是缺乏掌握冷鏈專業技能的人才,隨著社會年齡結構的改變和人力成本的逐年增加,智能化成本冷鏈行業新趨勢,這種情況下行業急需一批懂得“冷、鏈、物、流”的新型專業人才。

新的時期,我國冷鏈物流的主要問題已經從基礎服務能力不足轉向應對更高層次的市場挑戰,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共同努力解決。

大家也應當看到,經濟在平穩增長、消費在不斷升級、城鎮化進程在加快、中產階級數量在增多、食品安全意識在提高……這一系列因素推動著冷鏈行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應對新的發展趨勢,探尋新的發展機會

一、水大魚大,冷鏈市場需求空間旺盛。2018年我國大閘蟹市場規模逼近1000億元,像這樣的高附加值產品熱銷成為帶動大眾消費升級的蝴蝶效應,對於冷鏈的刺激也是立竿見影。2018年我國進口食品總額將首次超過700億美元,20年來增長15.2倍,進口食品背後冷鏈潛力巨大。與此同時,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大灣區建設和海南等更多自貿區的開放,區域升級必將會在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冷鏈配套服務等方面產生很多新機遇。

二、冷鏈行業規範程度將越來越高。今年8月份我國爆發了大面積的非洲豬瘟疫情,有關部門為了防止全國性傳染,控制南北豬肉價格差異,要求改調豬為調肉,即由原來的活豬運輸改為屠宰之後的全程冷鏈運輸,這很大程度上改進了冷鏈市場規範程度。另外,從明年起社保將由稅務部門徵收,此舉也會提升冷鏈企業規範化經營。加上《食品冷鏈衛生規範》等強制性標準的出臺,冷鏈行業門檻將越來越高,市場秩序得以改善,企業在公平的環境裡展開競爭。

三、人才是冷鏈企業轉型升維的關鍵。冷鏈物流行業處於市場快速變化的浪潮當中,企業要想發展壯大,需要能夠及時引領和改變方向的舵手,敢打、善打硬仗的管理人才和掌握新技術的專業人才。企業要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內訓、管培生、走出去培訓等方式,加強對企業人才的儲備和培養,同時要考慮以股權激勵、業務分紅等手段留住人才。

四、新技術裝備引領冷鏈行業變革。物流行業的本質是降本增效,在人工、土地等成本只會漲不會降的前提下,唯有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應用,才能驅動冷鏈企業做大做強。自動分揀、智能倉儲、無人機送貨、新能源汽車、大數據補貨、人工智能等,將在短時間內普及到冷鏈物流行業,這是企業今後必然的選擇,企業在這方面要早做規劃和投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