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一大智之人,不是寶釵,不是王熙鳳,而是她

紅樓夢給了我們一個令人悲嘆的結局,黛玉早夭,寶玉出走,探春遠嫁,惜春出家,迎春被折磨致死,賈府被炒,真好似“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在一片哀聲的大結局中,唯有一人苦盡甘來,笑到最後,她就是李紈。

李紈孃家也是金陵名宦,父親李守忠,是國子監祭酒,家中又有誦讀詩書的優良傳統,雖然李紈父親也受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影響”,沒有十分要求她讀書,但自小生長在書香門第的環境中,又有《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等書籍的影響,使李紈成長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女性。

只可惜造化弄人,李紈嫁到賈府後不久丈夫就去世了,李紈守著兒子賈蘭度日。要知道封建社會對寡婦的態度並不寬容,甚至認為寡婦是“不祥之兆”,但李紈在賈府如此複雜的豪門環境中,不僅生存的很好,還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認可和尊重,她是怎麼做的呢?

紅樓夢第一大智之人,不是寶釵,不是王熙鳳,而是她

第一,李紈恪守女訓,清心寡慾,抱朴守拙。守寡之後,李紈搞得自己“如槁木死灰一般”,博得了眾人的同情,連賈母都說她“怪可憐見兒”的。讓她的月銀和自己一樣,年終分紅也是第一檔。

從表面看,李紈的確是“貞潔烈婦”,但細細想來,這也是她求得生存的一種智慧。李紈並非生來就沒有青春和夢想,大觀園起詩社,李紈是發起人,並且參與的十分熱心就是證明。但在那個時代,寡婦的出路只有守寡和改嫁兩條,丈夫死得早,李紈青春喪偶,若要改嫁也說得過去。可既已嫁入賈府這樣的豪門世家,孃家又非大富大貴,有幾家能接受她?

若是回了孃家,也定為世俗法理不容,孃家人不可能善待她。更何況已有孩子,若是改嫁他人,榮國府斷然不會同意李紈把賈蘭這位長孫帶走。所以改嫁這條路一定是走不通。那麼現在就只剩下守寡一條路,既然守寡,而且要在賈府這樣的豪門世家守寡,沒有點“貞婦烈女”範兒又怎能堵住悠悠眾口?可見李紈這一點是用了心機的。

紅樓夢第一大智之人,不是寶釵,不是王熙鳳,而是她

第二,李紈遠離權力,淡泊名利以求自保。

細細來讀紅樓夢不難發現,李紈嫁的是賈政的長子賈珠,在家族中的地位是本是舉足輕重的,按照序列王夫人之後榮國府的年輕一輩掌門人應是珠大奶奶李紈,而不是王熙鳳。

榮國府請王熙鳳來管家,一來是賈母王夫人看中鳳姐的家世能力,而其背後更深一層的原因則是原本該掌權的李紈自願放棄權利,韜光養晦。

為什麼李紈會這樣做?賈府是公侯豪門,家大業大,各種關係盤根錯節,絲毫馬虎不得。一則自己的孃家在眾多的賈府女眷中並非顯貴,強硬出頭這能落下笑柄;二則自己是個寡婦,並無依仗,非要爭權奪利的話只能是騎虎難下,害了自己。王熙鳳好強爭勝一輩子,也沒落個好下場。李紈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不願讓自己被裹挾到名利場中去,賈府上上下下能如此明智的並不多,從這一點上說李紈還是很有智慧的.

第三,李紈教子有方,目光長遠。

大觀園裡諸位小姐丫鬟各有特色,百花齊放,可賈府中的男人們大多都是紈絝子弟多,求學上進者少。即便是賈寶玉,也對仕途經濟這些正途不感興趣,唯有李紈梔子賈蘭,好學上進。身在賈府這個汙穢的大染缸中,賈蘭卻出淤泥而不染,沒有紈絝子弟那些吃喝嫖賭的習氣,這與李紈的悉心教育是分不開的。就是賈府被抄家,合族慌亂之際,李紈也沒有忘記督促賈蘭學習,正是日復一日的苦讀,才讓賈蘭最終科考中舉,成了家族將傾之際唯一一個希望。李紈的苦心沒有白費,她抱朴守拙、淡泊名利,悉心教育子女,為她換來了最終的晚年幸福。可能有人說李紈這樣做不值,把一輩子的青春賭在孩子身上不可取,但換成那時那刻的李紈,這是最現實的選擇,也是最明智的決定,“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你們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