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之美

瓦当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覆盖房檐前端的遮挡。瓦当上刻有吉语瑞兽,呈圆形,垂挂在房檐最前端,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遗产。瓦当上的图案优美多变,字体行云流水,有云头纹、几何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

瓦当——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之美


屋顶上的“吉祥语”

瓦当上的图案方寸之内构思巧妙、布局多样,可以一分为二、也可以一分为四,在对称中寻求变化。汉代瓦当出现了瓦当中心以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带字瓦当有1字至12字不等,多为情意绵绵的吉语,如“长乐无极”“长毋相忘”“长乐未央”“与天无极”等。

瓦当——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之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瓦当当面逐渐变小,以卷云纹为主要纹饰,文字瓦当有所减少。唐代的瓦当,多为莲花纹瓦当,文字瓦当几乎绝迹。从宋代开始,兽面纹瓦当盛行,明清则多用蟠龙纹瓦当。

秦汉瓦当博采众长,形成清新写实的艺术风格。在陕西一带的大小博物馆中都曾有数量相当丰富的秦汉瓦当,内容题材多为动物瓦当和文字瓦当。瓦当出土地点并非仅限于陕西一地,但由于关中为秦汉都城所在地,所以出土的瓦当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瓦当——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之美


秦汉瓦当的发现始于北宋,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和收藏瓦当了。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谭录》中记载的出土与宝鸡的“羽阳千岁”瓦,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记载的“益延寿”三字瓦,是瓦当出土与收藏的最早文献记载。

到了清朝,有更多的文人雅士喜好收藏瓦当。康熙初年,由林佶编著的《汉甘泉宫瓦记》一书中记载了“长生未央”瓦,当时名士皆有题咏,一时声名大震。乾隆初年,浙人朱枫搜获瓦当三十余种,著成了《秦汉瓦图记》。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拉开了清代瓦当收藏的序幕。

瓦当——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之美


由于文字瓦当的内容多涉及“长生”“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等吉语媚辞,因此,在清朝年间以瓦当作为寿礼馈赠他人颇为盛行。也有不少文人以瓦当祝寿为题材的创作诗文,可谓风雅之极。

瓦当的保护与创新

瓦当外形与铜镜相似,突出的乳钉和周缘,高低不平的当面,想要椎拓并不容易。由于瓦当的尺寸不大,文字较少,纹饰也不复杂,因而翻刻便成为一种常见的权宜之策。多在枣木和砖石上摹刻,但枣木因质地不同,笔道容易失真,相比之下,用旧砖摹刻瓦当文字及纹饰后翻拓,则较易逼真。

瓦当——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之美


瓦当还常被改制成砚台,作为文房雅玩之物。以瓦制砚,由来已久,早在宋朝就出现了瓦当砚的记载。制作瓦当砚,要割去筒身,只用瓦头,将无文字或花纹一面磨平做砚堂。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行为也可视为对古物的一种破坏。瓦当还有被改制成臂搁,瓦当文字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图案,可以印制成笺纸,绘作屏风,拓于扇面,或摹镌于印石。瓦当赏玩的趣味,可谓是已经完全占据了收藏的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