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大道,非小术!

古人说,太极拳乃大道,非小术也。其与道相通。那么,在实际当中又是怎么体现和实现这一特征的呢?

首先,太极拳的自身属性要求就与老子的义理内容相应相契。是武术当中最符合老子的《道德经》思想内容的拳术。可以说,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是对宇宙自然之道的阐发总结。那么,太极拳自然也就同样是演化着这样的规律。所以,在过去的道门里对于练这一门拳术的,有“以拳演道、以拳入道”这么一说。正确的太极拳习练就是在炼己合道。

其次,武术虽然都可以说是心身之运动知觉的结合产物。但是,惟有太极拳以其松、软、慢练的特有属性而真正的将身与心结合得随着习练的深入而愈发的平衡紧密。且,太极拳不仅仅局限于小我的这个身心习练。它还会随着境界的提升而产生升华之后的自我与外界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转化。

如果说,在开始的习练阶段,身心为一阴一阳。那么,太极拳就是在不断的揉合阴阳。让身和心这对阴阳越来越契密。以能够达到以心沉着的行气,而身体百骸能在顺应的时候不与之相悖,则气方可如“小雨润如酥”般通畅的滋养体内。而身体的动静开合的无滞又会使得心对身的操控支配更加的便利顺遂。

又因为,人生活于大自然当中,人与天地是有着密切相应的。所以,若是只在自身上做功夫,那么还不是道法的究竟。所以在后续阶段,通过练拳而升华了的,净化了的自我又会与天地形成一阴一阳的关系。通过相应的练习方法而能使得本我和自然形成新的阴阳平衡互转。二者的衔接转换会在习练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生生不息的圆圈。这在道门里将之称为周天。这是更为宏观的大周天概念。和那种人体的大周天是截然不同的。

太极拳是大道,非小术!

这种概念的实现是有次序的。开始必须要从心上去入手。从传统文化角度而言,释、道、儒三家没有一个不是在心字上做一番功夫的。由儒家的修心养性;道家的存心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即可见端倪。太极拳是人体的身心互相作用。自然也就无非出乎这样的范畴。

在我国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灵兰秘典论”中对此也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者,心神清净灵明而不昏昧。那么,由此心神之明而发出来的意思才是正念。正念方能产生正行。所以,练拳初始必须要先正心诚意,以立根基。如此方能符合道法。“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亦枉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待根基立住之后,做为拳法运动必是涉及到拳法的动静开合。而说到动静开合就得涉及到阴阳。阴阳是对宇宙万物认知上的最终规划的统称。其具体到人身,于手脚则为虚实,于拳势则为蓄发,于彰显则为刚柔,于速度则为快慢等等。其若细分则处处又可分出一阴一阳,而处处又总归是不出阴阳在圈中转化的原理。这就叫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是也。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的见闻中,世间练太极拳者有两类人为最多。一类是重外形而轻内里的(神、意、气),一类是重内里而略外形的(术、法、象)。这当然是不对的,不完善的。如果形不重要,那么先人们又何须写了那么多对于形体上的要领要求呢?如果内不重要,则可蹦蹿跳跃,极尽花俏。这样,又如何施展太极妙手而与外家有所不相同呢?

太极拳是大道,非小术!

所以,真正的太极拳的动静开合要外有其形象,内有其机理才是正确的。想练好太极拳,必须要在动静开合当中有始有终,始和终的点与点的衔接变换还要恰到好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度。这种动静开合的度又都必须是在心意的操控支配下完成的。因此,外看是走架子,实则也是在练内里。

太极拳为演道,入道,合道之法。与其它运动,拳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利用逆返之理而求先天之功。故练拳还必须要具备胎形。如此,以腰为轴心所做的周身百节的齐齐转动,自有团圆紧凑,仰止绵连之形,又有珠走玉盘,回环滚转之趣。不懂得这些和做不到这些,当然是无法感知得到其中的一番理趣的!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以及评论,把你想说的都写下来吧!

天下太极是一家,理虽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练法,传播正确练法练功不练招,请持续关注“太极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