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晚餐》第22期“请别太把孩子当大人”

让心理学回归生活,每晚九点让我们一起共享松鼠晚餐

播放下方音频,边听边看更有感觉!

“好孩子是尊重出来的”栏目,上一期我们聊到,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意大利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发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几个不同的阶段。

《松鼠晚餐》第22期“请别太把孩子当大人”

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当年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捆小棍棒。为什么要准备小棍棒呢?因为这是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松鼠晚餐》第22期“请别太把孩子当大人”

为什么小棍棒是小学一年级的我们进行加减法计算的时候,所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呢?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六、七岁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是很难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字的概念的。必须要有个具体形象的物体来辅助我们计数。譬如棍棒,比如手指。所以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孩子在最开始学习计数的时候,都会搬着手指头一个一个的算。

《松鼠晚餐》第22期“请别太把孩子当大人”

皮亚杰通过他的研究观察,把类似于需要借助于类似于手指这样一些具体的物体,或者视觉图像,或者脑袋里面想象出来的具体画面,才能够对事物进行理解的这样一个思维的年龄阶段,称之为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理解事物,需要借助于具体的物体、图像或者具体的情景。

《松鼠晚餐》第22期“请别太把孩子当大人”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很难像成年人那样,使用抽象的语言和抽象的思维逻辑去理解事物的。

《松鼠晚餐》第22期“请别太把孩子当大人”

使用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思维逻辑理解事物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在逐步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到十一二岁以后,才能进入以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逻辑理解事物为主。

皮亚杰将十一二岁至18岁期间,称之为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在二到六七岁这个年龄阶段,认识和理解事物的主要方式,主要是依据具体的情景当中切身的体验和感知去理解事物。

他们不能像六七岁以后那样,借助具体的物体、图像或情节,去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含义。所以这个年纪的孩子,离开了具体的场景和感受,是不太能够理解事物的意义的,也很难理解一些事物的抽象的含义和抽象的逻辑。

皮亚杰将这个年龄阶段称之为前运算阶段。

而两岁以前的孩子的认知状态是,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在与事物进行具体的互动当中,才能觉知到事物的存在和事物之间的简单的关系。而事物一旦脱离了他们的感官的范畴,对于他们来说,就等于是不存在的。

皮亚杰把这个阶段称之为感知运动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在12岁之前,对抽象的含义和复杂的道理,是很难理解的。即使到十一二岁至15岁之间,对于大人们所说的复杂的道理,他们也是很难完全理解的。

《松鼠晚餐》第22期“请别太把孩子当大人”

然而我们成年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却普遍的会对孩子采用讲道理的方式去教育他们。还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的孩子都能听得懂自己说的话,为此而感到很高兴。其实这都是我们成年人的一种错觉。

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讲道理,绝大多数都是无效的。这样的跟孩子讲道理的教育方式,以为孩子能听懂所讲的一些道理,是一种典型的太把孩子当大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当中,往往把孩子不听话的责任归咎于孩子,却不知道原因恰恰在于自身不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

面对孩子听不懂,不听话,家长往往很容易生气,甚至责骂孩子,惩罚孩子。这些行为都是典型的不尊重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行为。

《松鼠晚餐》第22期“请别太把孩子当大人”

作业:

请各位家长运用今天所了解到的知识,检查一下在日常的孩子教育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具体行为是没有尊重儿童的这种认知发展规律,是太把孩子当大人的行为。

欢迎大家把自己的想法、经验、体会,分享在评论区。

松鼠聊心理

让心灵·更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