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恩怨情仇一覽

烏克蘭是俄羅斯的發源地。公元9世紀,烏克蘭民族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崛起,奠定了今天俄羅斯、烏克蘭共同的文化基礎,後期逐漸衰落,被後來沙俄的始祖——莫斯科公國所滅。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恩怨情仇一覽

1648年-1650年,烏克蘭(不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多次求助於沙俄反對波蘭的統治,與俄羅斯正式結盟。

1700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發動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的“北方戰爭”。戰爭期間,彼得徵調大批烏克蘭哥薩克充當炮灰。彼得還以戰爭為由,強行取消了烏克蘭的地方自治,引起了烏克蘭貴族的不滿。

1708年,烏克蘭首領瑪澤帕與瑞典結盟,尋求重獲民族獨立。聞聽此訊,沙皇彼得大怒,派軍隊血洗了哥薩克營地,俄烏自此結下深怨。

1709年,俄軍在烏克蘭境內徹底擊敗了瑞典軍隊,烏克蘭的獨立夢想破滅。隨後在烏推行全面俄羅斯化的殖民政策,確立俄語的官方地位,把烏克蘭語貶為“鄉巴佬”語言,禁止烏克蘭文書籍和教科書的出版,強制烏克蘭人拋棄自己的母語和文化傳統。此後200年間,沙俄一直牢牢控制著烏克蘭。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恩怨情仇一覽

1917年,沙俄發生“二月革命”,帝國瞬間解體。1917年3月,烏克蘭成立了代表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中央政權“拉達”。為了獲得德國的承認,“拉達”搶在蘇俄政府之前與德國媾和,以提供糧食和農副產品為代價,換取德國派遣45萬軍隊進入烏克蘭,抵抗蘇維埃武裝。但沒想到,德軍一進入烏克蘭,就找藉口推翻了“拉達”政權,扶植了一個親德的傀儡政府。德國投降後,蘇俄紅軍展開反攻,烏克蘭重回蘇俄版圖,然而在隨後與波蘭的戰爭中,蘇俄紅軍先勝後敗,被迫將西烏克蘭地區割讓給了波蘭等國。 1922年12月,烏克蘭作為第一批四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加入了新成立的蘇聯。1939年,蘇聯政府用武力奪回西烏克蘭地區,烏克蘭就此完成統一。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恩怨情仇一覽

在蘇聯時代,烏克蘭的經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30年代開始,蘇聯發起了工業化運動,中央政府向烏克蘭投入了大量資金,將烏克蘭建成了全蘇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如蘇聯最大的造船廠就設在了烏克蘭。烏克蘭人民的生活也因此獲得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於蘇聯政府的一些錯誤政策,導致烏民族主義情緒不斷滋長。 蘇聯時期,農業發達的烏克蘭一直是蘇聯的“糧倉”,但在蘇聯建立初期,由於領導人推行強制徵糧政策和強行推行農業集體化,導致烏克蘭出現大饑荒。上世紀30年代,烏克蘭又成了“大清洗”的重災區,大批烏克蘭幹部和知識分子遭到監禁和槍決,還有大批烏克蘭民眾被迫遷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這些都讓俄烏之間的裂痕不斷擴大。

蘇聯解體,1991年“8·19”事件後不久,烏克蘭趁著蘇聯中央政府陷入癱瘓,宣佈成立獨立國家。雖然俄烏自此從一家人變成了鄰居,但300年來,俄烏兩個民族彼此融合,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語言文化,相似的風俗習慣,已將兩個民族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這注定了兩國的恩怨情仇仍將繼續書寫下去。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亞公投(克里米亞地區很多俄羅斯族,受到烏克蘭不平等待遇),加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至今仍不承認,西方國家一直不承認,但是慢慢默認(沒有任何實際反對動作)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恩怨情仇一覽

俄羅斯挑唆烏克蘭東部兩州公選,要求獨立,並加入俄羅斯聯邦,兩個州很多是俄羅斯裔人,俄羅斯族在烏克蘭受到不平等待遇。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恩怨情仇一覽

2018年11月26日,俄烏刻赤海峽衝突,烏克蘭海軍衝入俄羅斯領地(烏克蘭並不承認是俄羅斯領地),俄羅斯扣押烏克蘭三艘軍艦,並且雙方在邊境籌備軍力。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恩怨情仇一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