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714高炮”,我們當何以作為?

好人無所作為,才是罪惡凌駕一切的唯一條件。

——埃德蒙·伯克

所謂的“714高炮”指的是超高息的短期借款,分別為7天、14天之內的,主要針對包括在讀學生在內的年輕人。這一類型的貸款利率非常高,通常都是1-3000左右的額度,舉個例子,借款1500元,到手1000元,七天後要還款1500元。在互聯網金融由於整頓趨嚴發展受限後,以“714高炮”為代表的超利貸興起,部分家庭在炮轟之下支離破碎,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面對“714高炮”,我們當何以作為?

意識到相關問題的突出後,國家在加快打擊整頓這個市場。然而我們發現,一方面是公安機關在“打黑除惡”的精神指導下嚴打“套路貸”,另一方面投身“超利貸”、“套路貸”的新進入者仍層出不窮。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上描述的,“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在“套路貸”按照詐騙量刑的背景下,“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也就是說“套路貸”從業者可以追求1000%的收益但不用冒絞首的風險,更何況大量的“現金貸”、“超利貸”還很難被認定為“套路貸”,量刑更低。刑法懲戒力度遠低於販毒,但收益率卻能夠媲美販毒,這是為什麼公安嚴打之下行業從業人員仍趨之若鶩的原因所在。


面對“714高炮”,我們當何以作為?

理論上看,個人借款人小王的短期資金需求只要客觀存在,這一點不是作為銀行信貸員的張三滿足,也會由作為高利貸販子的李四滿足,問題是張三和李四誰能夠更好的滿足小王。現在的尷尬是隻有作為高利貸販子的李四拼命在滿足小王的需求,張三卻對小王視而不見。小王可能是通過QQ聊天群也可能是陌陌附近的人甚或是洗手間的小貼條找到李四,李四熱情地幫小王去P2P借到真金白銀,小王感激涕零地去買了新款的蘋果機,當P2P的錢還不上了,小王又不敢去賣腎,於是經由李四介紹的各種換著馬甲的“現金貸”、“超利貸”,借啊借,利滾利,幾千塊錢滾成了幾十萬,李四成功收網,第一時間通知小王的父母,房子是不是可以拿來抵債?於是多個”現金貸”編製成了一個“套路貸”的大網,小王困束在網中,毀了自己也毀了家人。在這個過程中,銀行沒有摻和,但正因為作為“好人”的銀行無所作為才讓作為“壞人”的現金貸平臺大有可為

早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地方政府就意識到了這一點。1928年初期,紐約州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該州司法部長提出一種請求,要求有更多的貸款人進入個人貸款業務領域。紐約州的司法部長是要鼓勵更多人放高利貸嗎?顯然不是,這一請求的初衷恰恰是

增加個人貸市場的參與主體數量,推動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跟高利貸者做鬥爭。花旗銀行是紐約市少數就此做出反應的銀行,專門成立了“個人貸款部”。當時的《紐約晚報》登載了一副漫畫,標題是“錢袋子砸下來了”,內容是花旗銀行出手,將一個很大的沙袋——個人貸款部——重重砸在肥胖的高利貸販子頭上,疼得他哇哇直叫。在總理大人和郭主席力推銀行做普惠金融的當下,廣大的商業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是時候該“有所作為”,通過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服務將那些被高利貸販子包圍的客群拯救出來,善莫大焉。


面對“714高炮”,我們當何以作為?

“鼓勵任何人借款並不是我們的目的,除非在某種特別環境壓力下他們不得不這樣做”。在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部分銀行切入個人貸市場,面對違反基督教教義的高息,是這樣安慰自己的。對於個人貸市場,國內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在於誘惑消費,進而誘惑借貸。有太多機構、太多人在誘惑人年輕人及早消費,及時享樂,然而消費、享樂造成鉅額負債後的救助機制,這個社會卻沒有提供。諸如淘寶、京東、美團、餓了麼等的巨頭的興起,在推動經濟線上化、促進經濟轉型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潛移默化重塑我們的社會文化,這種文化帶來的是消費理念以及借貸理念的變更,使得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年輕的這一代人在抱怨年長的上一代人過於保守的同時,更容易會不理性地承擔鉅額債務。無論是日本還是印度,都是以每年數以千計的高負債借款人自殺才最終喚起了政府對於高利貸販子以及高利貸機構的懲戒,希望中國不用走上這條老路。

今天我們大力提倡消費金融,但為了消費金融行業的理性發展,我們更需要強調理性消費,要加強作為金融消費者的個人的財商(FQ)教育

。正如“戒毒”一樣,現在也需要對於年輕人開展“戒貸”的教育了。借錢可以,但必須認真衡量自己的還款能力,別做成了毀家敗家的啃老族;借錢可以,但要仔細評估自己是不是真正需要借貸,而不是一種歇斯底里的衝動借貸;借錢可以,但要看清借貸條款,能夠識別放貸人的種種套路,防止誤入債務陷阱。“714高炮”雖然猛烈,但只要山上的年輕人意志堅定,不啃老、不瘋癲、火眼金睛,國家的花朵不會那麼容易被收割,消費金融的未來會更加光明燦爛。

作者陳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副秘書長、百舸新金融智庫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