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心性 宏博精微——郭熙《早春图》赏析

王振友\文

林泉心性 宏博精微——郭熙《早春图》赏析

宋 郭熙 早春图 纵158.3厘米 横10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在此乍暖还寒的七九时节,热爱生活的细心人们已经能在柳梢、迎春的枝头发现了春的气息。早在千年前的北宋皇家画院画家郭熙,对此春天的观察与感受要更全面而丰富。

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宝物之一的《早春图》,是件高头大轴的绢本水墨山水画。画幅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该画作完成于1072年,千余年来,虽朝代更替,然该画作一直被当作至宝藏于宫廷禁苑。由于极其珍贵,常人观摩原作是件几无可能实现的奢望。出于文化传播与博物馆经营的需要,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日本二玄社在上世纪末即联合推出了一系列观摩效果同等于原作的同比例复制品。该批复制品在海内外的展出均受到热烈追捧。我在2001年春,得以观摩该展览时,以半年工资的代价果断购买了令我激动不已的《早春图》。十余年来,常看常新,每有所得。

林泉心性 宏博精微——郭熙《早春图》赏析

藏于深山的宫观楼阁

《早春图》的作者郭熙,字淳夫,北宋年间人,1023年出生于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约卒于1085年。他绘画上取法李成,同时吸取董源、范宽等前贤诸家所长,并勇于革新创造,终自成一家。当时的画院画家无不师效其画,有“独步一时”之誉。熙宁年间,郭熙被招为皇家画院画家,后任翰林待诏直长。神宗在位时,曾命郭熙为皇家画院督考天下画生。邓椿在《画继·杂说论近》中曾记载道:“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熙作”。此“专宠”,可谓史无前例。郭熙不仅是一位成就非凡的画家,同时还在绘画理论方面具有特殊贡献。其子郭思根据他的绘画理论所整理的《林泉高致》一书,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著。该书全面总结了以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绘画思想和经验总结,代表了北宋时期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其成就斐然,被世人称为“郭河阳”。

林泉心性 宏博精微——郭熙《早春图》赏析

水边忙碌的人们

郭熙绘制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早春图》,被后人视为其经典之作、北宋山水里程碑之作。该作品集宏阔气象营造和精微刻画于一体,呈现了严寒冬日刚刚过去,大地万物正在复苏的北方初春景象。构图上兼具平远、高远和深远之法。笔法上皴染结合、擒纵自如,以阔笔浓墨施以卷云皴法表现石头与山体,以劲挺致密的笔法表现各种树与沟壑。画幅的中远景所呈现的是山峦高耸、怪石巍峨,山势蜿蜒曲折,或挺拔或虬曲的乔木或灌木,或独立、或成对或聚丛地扎根于峦头、崖畔、涧边、坡脚,宫观屋舍藏于山腰或隐或现,更有雾霭缥缈其间愈显其雄奇幽深;近景则是河开冰融,溪水淙淙,各色行人或三五成群,或一二人相呼,有轻装,有负重,其心情与身份皆能于衣着与步态中得以管窥了然。画家以其极尽变化之美的妙笔,将初春时节严寒与暖阳交替间万物萌动的情态对比,大自然的微妙变化作了精致呈现。通观画幅,细微处有呼应,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又情趣盎然。真乃其毕生所倡导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之模范。令人不忍掩卷,越看越叹。

林泉心性 宏博精微——郭熙《早春图》赏析

清 乾隆 题诗

画作右上有乾隆皇帝题诗:

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

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此题虽未为佳作增色,甚至有佛头着粪之嫌,但也较为准确地说出了该画描摹自然精准独到的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