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文丨山野

几天前,得知蓝洁瑛的死讯时,办公室一片沉寂。紧接着,铺天盖地的消息传遍网络:

“3分钟回顾蓝洁瑛凄凉的一生。”

“蓝洁瑛孤独逝世:心理疾病如何医治。”

“看开了是刘嘉玲,看不开是蓝洁瑛。”

这些文章的情绪,或悲怆,或愤慨,或提醒生者坚强,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她姐当时也发了一篇文章,虽想极力书写她的一生,但还是尽量避免去渲染她的“苦难”,以及那段被人不断强调的“疯癫”史。

只留下了“靓绝五台山”的春三十娘,和昔日意气风发的“蓝洁瑛”。

可是,“苦难”和“疯癫”,几乎缠绕着蓝洁瑛的后半生。尽管她早已选择隐退,想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可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放过她”。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01

早年间,我们对蓝洁瑛生活近况的了解,几乎来自于【香港媒体】的曝光:

1990年代,两任男友先后自杀,车祸伤及脑部,并伴随精神情况异常。

2000年“大闹温哥华机场”,随后“向法院申请破产”。

2012年有传言说刘德华资助了她十万块,却在酒吧被人偷窃。

2018年,亲自揭开了20年前那件事的真相。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甚至连离世当日,香港媒体都在极力夸大她的悲惨和凄凉:

“发现死亡,是因为房间散发的“恶臭”。家人尚未出面,疑似‘无人认领’。”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直到我通过蓝洁瑛生前好友的描述,才将她真正的生活,了解一二:

她的“晚年”,一直生活在赤柱,那是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小镇。

她并非被“流放”,而是主动选择了“避世归隐”。

她向往岁月静好,想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依旧很爱美,头发白了,就染回黑发。

她并没有那么“落魄”。

港媒大肆渲染的“捡拾剩菜剩饭”,不过是她想找个纸杯弹烟灰而已。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她也没有那么“怨世”。

那些“目露凶光”的镜头,都是在记者的不断挑衅下一时惹急的。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她没有港媒构造的那般“疯癫”。

当地的居民都认为她为人温和,待人礼貌,笑起来像个孩子。

更多时间,她行走在赤柱的大街小巷,会惬意地找个位置坐下来,点上一支烟,悠闲地呆上一个下午。

偶尔有小朋友找她玩耍,她会耐心同他们合影。偶遇游客的小狗,她也会停下抚摸一会儿。

媒体大肆营造着她风光前后的落差感,是啊,人们最不忍见到的,便是美人迟暮。

可她却坦然许多,在一次采访中不疾不徐地说:

“我不觉得自己好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我希望自己是成功之母,他日生个孩子叫成功也不错。有云:是非成败到头空,何需太执着。”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她从未全盘放弃过自己。

依旧对自己的事业心存理想,甚至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还有着拍摄电影的打算。

我想,如果有幸再次见到大荧幕里的她。

虽芳华已逝,可眼神里那抹不向世界妥协的锋芒,依旧能够震撼人心吧。

只不过,那抹锋芒,终究是暗淡下来了。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02

香港,这座寸土寸金、分秒必争、流光溢彩的国际大都会。

它最擅长的,便是制造“疯癫”的女人。

当年,港媒亲封的“四大癫王”之首,是陈宝莲。

她的一生充满曲折:四岁丧父,18岁时母亲偷偷给她签了拍摄三级片的合约,她含泪拍摄后,成了红极一时的女明星。

这成了她挥之不去的阴影,随后便是对自我认同的否定,心理和精神状态很不稳定。

于是,港媒趁虚而入,抑郁中陈宝莲的私生活和反常行径,被乐此不疲地“曝光直播”。

从1998年开始,陈宝莲「被爆」养小鬼、电影首映礼割腕、在台湾买不给钱还打人......(via 每日人物)

不胜其扰的她,在29岁那年撇下刚出生一个月的孩子,跳楼自杀了。

同样受到港媒“胁迫”的,还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唯一能在唱功上与王菲齐名的香港女歌手——关淑怡。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因为长期抑郁困扰,加上未婚先孕、单身妈妈的身份,被港媒将她树立成女性主流价值的反面教材,为了完成创收,媒体无所不用其极。

她也尝试过与其抵抗,可那些不甘心和不妥协,终究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充满省略号的传奇”。

就像她在《地尽头》唱着:“无伴侣认领,怨命也不肯认命。自问仍好胜。”

圈内人故作叹息:当年和王菲比肩的关淑怡,之所以没有走远,全因输给了时间和怪脾气。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怪脾气”,一向是这些“疯女人”的基因。

因为经历坎坷,便可被港媒24小时直播着她们的“怪异行径”。因为不愿与这个世界的主流妥协,便被标榜为“异类”和“疯女人”。

如果说陈宝莲、关淑怡、蓝洁瑛是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疯女人”,那郑爽,则把人人唾弃的“疯”的基因,带到了这个时代。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03

在某档机器人比赛中,她因质疑裁判员判罚规则,愤怒地冲下导师席位。

她盯着赛场上裁判不公正的“人工倒计时”,然后蹲下身子歇斯底里地指控,面对不公正和潜规则,她痛声疾呼。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有没有人尊重我?是不是别人不发火的话就当别人傻子呀!我一直都尊重比赛的规则!但是你们呢?尊重过我的队伍吗?

每次都是我的队伍是最惨的,每次都要面临淘汰!我有说过我作为优胜者我有什么优势吗?可是你们给过我最基本的尊重了吗?刚刚怎么读秒的!我真的生气了!

纵使她一次次声讨,一旁的三名男嘉宾始终保持着事不关己的姿态,抱团旁观着这个“疯女人”的“不体面”,甚至说教她“顺从”规则。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于是,格格不入的郑爽也被贴上疯女人的标签:

她的队员都没急,她急什么?

这么不顾形象,她疯了?!

我们最怕的,是诉求过后没有任何回应,只能听到自己的回声。而你,也一定经历过这种无力感:

当你路见不平,想要伸张正义时,一旁的人忙着劝诫你,“小心抢打出头鸟”。

当你遭遇不公,想要讨个说法时,有人拍了拍你的肩,“这就是社会,我劝你还是忍忍吧”。

当所有人假装对真相视而不见,只有你忙着袒露事实时,有人不屑地说,“有必要这么认真?”

大家过度追求所谓的体面而集体沉默,从而排挤了真正追求公道的人。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是啊,成年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

看清利弊的成年人,有朝一日“熬”成了规则中的胜利者。而小孩子,却依旧不愿讨好这个世界。

那么,我宁愿做一个小孩子。

04

郑爽终究是幸运的,她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正义。

可蓝洁瑛,就没那么幸运了。

在她常去的茶餐厅,香港记者悉数拷问着她的苦难,她对着镜头一遍又一遍回忆着当年遭遇到的不堪。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他们并没有给予她任何实际性的帮助,而是将她的落难故事经过编辑、印刷、售卖,吸引眼球的大字标题和失魂落魄的昔日美人的形象,流通在香港的每一个角落。

她的“悲惨世界”填补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空虚,也维持了香港媒体人的生计。

与此同时,台湾艺人狄莺在综艺节目中正分享着当年“脚踹蓝洁瑛”的经历,她找人模仿当时的情景,以胜利者姿态,彰显自己的“骄傲和果敢”。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而对于蓝洁瑛来说,她曾经也向这个世界发出求救的信号。

粉丝想要支援她,却被时任会长曾志伟拦了下来,他在媒体前拍着胸脯说:

放心吧,三餐肯定是没问题的。

那时候,这位影坛大佬尚未被曝光,他大言不惭地分享着自己的仁爱心肠:

当年带蓝洁瑛去新加坡散心,她的精神状况好了许多。

就在蓝洁瑛离世当天,曾志伟的儿子在一条公布死讯的微博上,轻描淡写地点了个“赞”。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我一直希望,这个世界的弱势者,向来都该被“有尊严”地温柔相待。

遗憾的是,即便人类创造了文明,即便我们自诩为高级智慧的生物,可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同样适用于人类世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依旧是强者维护秩序的唯一法则。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而那些对这套法则“过敏”的人,就“活该”被时代剔除淘汰,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她们仍等不到一场公义的裁决。

甚至,她们会听到一些恶意的声音:

“唉,一手好牌,被她自己打烂了。”

“这个女人一点儿都不懂变通,在娱乐圈混的人谁又能独善其身呢?”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最后一句话,我是半信半疑的。毕竟,蓝洁瑛整个人生的“可怜”,寓言着这个世界的“可恨”。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就像起熊浩老师的那段演讲词——

“我们害怕孤掌难鸣,担心独木难支,当我非常坚持说了一声“不”,然后举起一个火炬,在旷野当中放眼望去,你发现这真的是唯一一个火炬。

可是,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尽量发光,微光会照亮微光,我们相互找到,然后一起发光。”

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当你举起火把时,无论多久,周遭依旧一片漆黑。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仿佛又一次回到芳华年代,春三十娘的惊艳登场:

“世途险恶,北风凛冽,一个弱小女子想找一个栖身之所歇息一下,洗洗身上的风尘。”

“你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啊?”

“此地乌烟瘴气,各位又面目狰狞,绝不像是一间客栈……莫非是一间黑店?”

被嫌弃的蓝洁瑛,是我疯了,还是在这个世界疯了?

她终其一生,验证了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是啊,这人间,不就是一间黑店吗?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