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爆款電影蘊藏的教育價值

說起2019年春節電影,最熱門的非《流浪地球》莫屬。在大年初一這個全民狂歡的時候播映,本身就顯示了這部電影的自信和期望。上映後,熱度居高不下,無論是科幻文學界,還是娛樂界,以及科普界,或者觀眾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關注這部電影。

《流浪地球》這樣一部被稱為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電影,其蘊藏的教育價值不容小覷。成人在帶著孩子走進電影院,享受科技和創意帶來的饕餮大餐之後,除了引導孩子閱讀原著,還可以做什麼呢?


一部爆款電影蘊藏的教育價值


聊一聊隱喻的“意義”

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常常具有強烈的“意義感”,將世界和人生的意義巧妙地融入其中。康德說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的燦爛星空,二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律。好的科幻小說或電影,會將二者結合起來,作品最後都落到思考人類的歸宿這一宏大主題。在觀看電影后,成人可以適時與孩子探討故事情節和人物:“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什麼?表達了何種訴求?探討了世界和人生的何種意義?”

正如劉慈欣一貫的意象:宇宙級別的災變,人類在面對災變時萬眾一心的奮鬥和犧牲,面對挑戰時艱苦卓絕的應對,等等。《流浪地球》的意義也是如此,然而故事中的小人物也同樣讓人感動,影片中家庭的糾紛和情懷是宏大意義的具象和折射。

我們還要記得與孩子一起分析《流浪地球》與美國科幻大片的不同之處,美國文化強調個人英雄主義,常常將問題的解決寄託在一個英雄身上。在好萊塢電影中,地球遭遇無妄之災時,通常是兩種解決方法,超級英雄解救全人類,或者建造“諾亞方舟”帶人類逃出地球。《流浪地球》裡表達的家國情懷,不僅是與美國大片的差異所在,更是打動國人內心最柔軟之處的“啟動鍵”。操縱地球逃離太陽系的驚豔設定,本身便是對家國情懷的張揚,正應了劉慈欣那句話:“太陽死了,人還活著。”在東方文化中,地球象徵著人類全部的生活、文化和歷史。劉慈欣說過:“太空旅行是一種離開本源文化去流浪的情節,如果把地球變成宇宙飛船,就有了更深的含義——我們不是在流浪,依然和我們古老的文化在一起。”

《流浪地球》蘊含的意義遠遠不止這些,還有面對挑戰時的勇氣、遇到困難時的堅毅、悲天憫人的情懷、為了使命的犧牲……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中必需的養料。

學一學科學的“思維”

科幻,是與科學聯繫起來的,卻不是真正的科學,而是對於未來科技的暢想。無論在科幻電影還是小說裡,都或多或少蘊藏和包含著各種科學知識,或者能夠引發閱讀者去思考探究科學知識。成人可以鼓勵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分析、思考其中的知識。

這些知識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實然”的知識,是指那些真實客觀存在的知識,或者顛撲不破的規律和事實。在《流浪地球》中有個場景:各國救援隊在接到韓朵朵的求救後,紛紛返回幫助主角一行人推動撞針,不斷趕到的救援隊員形成隊伍,把各自的手放在了前面隊員的身上向前推。其實真實的科學並非如此,一般情況下最後一個人的推力無法傳遞到前面去。就算這些力都能傳遞過去,那站在第一排的隊員們是無法用肉身承受這些力的!在分析這個場景或故事時,成人可以鼓勵孩子思考力傳遞規律,也就是牛頓第三定律。這個定律就是“實然”的知識,真實的科學知識。

在這部電影裡,孩子還可以觸發諸多的科學火花,探究更多的真實知識,如地球的構造、水循環、物態變化、地球磁場和核聚變等知識。紅巨星、引力彈弓效應、洛希極限等專有名詞或術語,也是在觀看電影時繞不開的真實知識。

第二種知識是“竟然”的知識,是在小說或故事中出現的“硬核”知識,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學知識或發明。如1927年《大都會》的視頻通話,1968年《2001太空漫遊》的手機、平板和人工智能,1989年《回到未來2》的虛擬現實技術和可穿戴設備……在這些硬核科幻小說裡,我們都會驚訝地發現,科幻作品中的黑科技已經變為現實。這些知識就是“竟然”,它們竟然從紙上走到了現實,竟然從暢想變成了實際。無疑對於閱讀科幻小說的讀者來說,這是最令人心潮澎湃、大呼暢然的部分了。

劉慈欣的小說為何會贏得如此讚譽,關鍵在於能把最瘋狂的想象和最前沿的科技無縫對接。他發明的“降維攻擊”這個概念就是典型的例子,如今這一概念在互聯網界被廣泛引用。還有《帶上她的眼睛》裡提到的電離層飛機、傳感眼鏡,也都是在科技上有前瞻性的。

越是偉大的科幻小說,就蘊藏著越多偉大的、能夠改變世界和生活的硬核科技。《人類簡史》作者曾說過:“科幻小說幫助大眾形塑了對於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新事物的理解,這些技術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社會。”

最後一種是“超然”的知識,科幻小說和電影最大的核心在於合情合理而又天馬行空的科學想象。作者或編劇在核心設定下,為了目標達成和情節演繹的需要,會幻想出許多科技產品。這些知識超越現實世界和當前的科技水平,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加以想象和拔高。就像《流浪地球》中發動機、地下城、運載車等諸多的“科技產品”,是為了幫助地球逃離太陽系的工具和想象。當孩子看到這些稀奇古怪的事物一定會驚訝和好奇,成人就可以與他們討論:未來世界中是否有可能?它們是以現實生活中何種技術為藍本的?人類可以如何努力到達……

學習科學,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科學的方法、思維和精神。閱讀科幻小說或觀看電影,其實也是科學方法的學習。科幻的本質是幻想,這樣的幻想不是空想、亂想,而是具有內在邏輯的想象。幻想一樣事物很容易,但當你要幻想諸多事物,就要使其相互之間不矛盾,還要符合小說內在的情節和人類的生存規律,這樣的挑戰就顯而易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