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北宋宰相通過一卷佛經穿越回了前世

蘇東坡:北宋宰相通過一卷佛經穿越回了前世

恍若隔世是一種宗教體驗

說起史上記載最早的穿越經歷,要從成語“恍若隔世”一詞說起。宋代大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范成大的著作《吳船錄》,原文是:

發常州,平江親戚故舊來相迓者,陸續於道,恍然如隔世焉。

現代漢語中,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事物變化發展很快、變化很大,恍惚如同相隔了一輩子。這絕對用錯了詞語的本意。因為“恍然如隔世焉”,是一種宗教性的精神體驗。且聽我細細分析。

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五月,范成大由成都起程,沿岷江入長江,然後一路過三峽,經湖北、江西,入江蘇,從鎮江轉常州、蘇州,在十月抵臨安(今浙江杭州)。

《吳船錄》一書,就是對這一行程的流水賬遊記。

蘇東坡:北宋宰相通過一卷佛經穿越回了前世

《吳船錄》

按照書中記載,此行一路順風順水,老爺子(時年50多歲,其實不老)雅興不小,沿途遊覽了大量風景名勝,其中大部分都是佛教寺廟(數量特別多,堪稱遊記版的《洛陽伽藍記》,對此感興趣的小夥伴可看原文)。

老爺子一生和佛教結緣,少年的時候在崑山堅嚴資福禪寺讀書,十年不出廟門,還給自己取了一個“此山居士”的號。

蘇東坡:北宋宰相通過一卷佛經穿越回了前世

范成大畫像

到達老家平江,即今天的蘇州境內,“親戚故舊來相迓者,陸續於道”,老爺子的感受是“恍然如隔世焉”。按照現在漢語對“恍若隔世”的解釋“事物變化發展很快、很大,恍惚如同相隔了一輩子”,顯然對不上文中情境。

因為:

1,老爺子入川時間是1175年。雖然不知道當初是不是由老家出發,但是資料顯示1172年臘月老爺子是在老家的。所以此次回到家鄉,時間最多也就相隔7年。

2,老爺子文中說“親戚故舊來相迓者”,可見老熟人幾乎都還在,而古代碼頭基建通常幾百年不換樣子,更無從談起“物是人非”或者“人是物非”的感嘆。

由這兩點可以斷定,老爺子當初的“恍然如隔世焉”,是一種宗教性的精神體驗,即:眼前發生的此情此景,彷彿已經經歷過。當然,古代人遇到這種情況,很容易把它和“前世今生”聯繫起來。

蘇東坡:北宋宰相通過一卷佛經穿越回了前世

佛教中的輪迴想象

無獨有偶,也是在大宋朝,另外一位文學家,大政治家張方平(1007年—公元1091年,字安道,號“樂全居士”。宰相官職,和歐陽修及王安石皆是政敵),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在蘇軾所作的《愣伽經》序中記載:

(張方平)至一僧舍,偶見此(愣伽)經,入手恍惚,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夙障冰釋,細視筆畫,手跡宛然。

張方平老爺子在僧舍裡看見一卷《愣伽經》,拿在手裡閱讀,感覺這部書是他上輩子看過的。比“恍然如隔世焉”更離譜的事,老爺子細看書寫的筆跡,也和自己書寫的筆跡很相似。

蘇東坡:北宋宰相通過一卷佛經穿越回了前世

明人畫蘇軾像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覺得很神奇?我相信有一部分人,在生活中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即: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彷彿在某時某地經歷過!

本人十年前切身經歷過一回,感覺相當奇妙。幸運的是,我們不是古人,我們還有科學——沒有什麼事情是科學解釋不了的。

其實這種經歷就是“Deja-vu現象”(法語),中文可翻譯為“即視感”“似曾相識”感,也可以翻譯成“幻覺記憶”,或者叫“海馬效應”。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據調查顯示,大約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有過類似經歷。一般人們在疲憊和壓力狀態下,很容易出現這種感覺。

蘇東坡:北宋宰相通過一卷佛經穿越回了前世

Deja-vu現象

心理學家還指出,“似曾相識”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信息的來源。“熟悉感會來源於各種渠道,有些真實,有些卻是虛幻的”。心理學家還指出,人們有時根本不需要真實的記憶,大腦內部就有可能自己製造一種熟悉的感覺。

例如范成大老爺子可能在客船未抵達家鄉時就在心中不止一次地預演和親人相見的溫馨場景;張方平老爺子可能瞥見經文上像自己手書的字跡,潛意識裡就給自己導演了一場穿越戲。

總之,人類大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非常神奇的存在,它能時不時給你製造一點小驚喜。以前靠宗教幻想,如今可以依賴科學。

那麼你也有過類似體驗嗎?歡迎評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