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戰國七雄,最後只剩下一雄,也就是說秦國統一了天下,六國相繼滅亡。在戰國這一長達200年的歷史中,最令人頭暈眼花的是應該是各國之間的外交戰了。這七個國家,忽而聯合,忽而敵對,而奔走於各個國家的說客們又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也讓人看花了眼。

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但是,細看歷史,就會發現,戰國中期是縱橫家非常活躍的時期,但到了戰國後期,縱橫家的影響力就不大了,而是讓位於“間諜”。

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先來看縱橫家與間諜的區別。

縱橫家們運用的是縱橫之術,也就是“合縱”與“連橫”兩招——前者是把小國弱國組成一個聯盟,共同去對抗大國強國;後者是讓小國弱國跟著大國強國走,一起去攻打其他國家。由於戰國時期,諸侯國眾多,大國有七個,小國也有不少,所以合縱與連橫的各個組合是無窮無盡的。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排列組合法,而且每一種排列都會產生很大的利益變動,這給專門研究國際關係的縱橫家們充足的發展空間,只要有一條計策被國君權臣看中了,那自己的身份就會陡然上升,榮華富貴就不成問題了。

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這些人中,最有名的要數蘇秦與張儀。他們正是把國家當作排列組合的棋子,推演出一個個設想,將其賣給國君們,從而換來自己的發達。

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但縱橫家的觀點常常是矛盾的。比如秦國與齊國的關係,秦王應該怎麼對待呢?如果選擇反齊,那麼,在秦國與三晉、楚國打仗時,這些國家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如果選擇親近齊國,那麼齊國就會沒有顧忌地搶佔三晉與楚國的領土,給自己帶來長遠的壓力。

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由於存在這樣的矛盾,各國在運用縱橫術時,都不得不適可而止。因為任何一個國家消亡了,就削弱敵對勢力的制約。

在戰國中期,各國的實力大體上比較均衡,誰也不沒有能力獨自吃掉另一國家,所以縱橫之說就滿足了現實的需要,成為各國君主採納的首策。

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然而形勢在戰國後期發生變化,因為秦國的力量超越各國太多了。秦國的政治制度繼商鞅變法以來,一直保持著活力;秦國的地盤一直在擴大,西邊的義渠、西戎等已被征服,南邊的巴蜀、漢中已有相當好的開發,再加上佔領於三晉楚國的領土也變成了秦國的郡縣。所以,秦國的力量明顯地高於其他諸侯國一頭了。

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這時的秦國,其吞併天下的戰略已是眾人皆知的了。其他國家能聯合起來抵抗一下,也不過了延緩一下滅亡的速度。

這時秦國需要有更強有力的外交策略來配合自己的雄心。於是李斯向秦王獻了一計,那就是向各國派出“間諜”。間諜的任務,一是離間這些國家的君臣關係,二是拉攏這些國家中的親秦派,幫助他們登上較高的官位,三是打擊甚至暗殺這些國家中反秦派。

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運用這一計策最成功的當數派往齊國的間諜。齊國在戰國後期,一直保持著與世無爭的局部,面對強秦侵佔其他國家的城池時,從而不去援助。而且齊國最後的國相就大量收受了秦人的禮物,慫恿齊王放鬆軍備,簡直將齊國改造成一個不設防的城市。後來,當秦國的兵鋒來到臨淄城下時,齊王只能跪地投降。

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另一成功案例發生在趙國。趙國後期還保持著一定的戰鬥力,名將李牧幾度大敗秦軍,加上趙人彪悍,秦國在戰場上一時沒有辦法。於是秦國的間諜起了作用,他們散佈李牧謀反的謠言,並給了趙國奸臣郭開很多財物,指使他在趙王面前說李牧的壞話。很快,離間之計發生了效果,李牧被殺,趙軍全線崩潰。而那個郭開,後來被秦國請到關中去當大官了。

戰國七雄之形勢變化:縱橫之策讓位,離間之術當道

所以說,不管是縱橫家,還是間諜,他們的興起是與時代環境有關係的,有什麼樣的形勢就會有什麼的謀略,也就會產生什麼樣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