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健中:自己衡量一下是否適格科創板

科創板從呼籲、吆喝一直到如今輪廓漸漸清晰,正撲面而來。今年的多頭行情引發的原因很多,從壞裡講,巨量的股權質押和商譽減值將市場弄得有點不堪,到了需要救市的當口;從好裡講,管理層意識到股市要為科技創新提供平臺,科創板的誕生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了。兩方面因素疊加,股市從2440點絕地反攻了。

股市一上漲,負面的兩個因素股權質押和商譽減值風險自然解除,沒有什麼救市方法比股市上漲更有利於解除風險的了。在市場一路蹦蹦跳跳的上揚行情中,科創板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即將閃亮登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創板漸漸地掀開了神秘的面紗,用“漸漸地”形容這個進程還是比較妥帖的,儘管科創板2+6的規則已經為科創板鋪好了道路,但這路上怎麼行車,其細節還需要不斷優化的,為科創板上市,上交所還成立了一個指揮部,下設11個工作組,這樣的動靜在中國股市的歷史上絕無僅有,可見對於國家戰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絲毫不能懈怠。

對投資者而言,關鍵是能不能參與、怎麼參與的問題。規則上有一個投資者適格的規定,其實投資者自己心裡也要有桿秤,衡量一下自己是不是適合參與這個板塊。也就是說不要由別人來衡量你能否做這個市場,而是自己去衡量在這個板塊你能否賺錢。

有幾個對投資者衡量的標準值得關注:首先是衡量錢,你在股票賬戶中有50萬市值,這是條件之一,現在的標準看起來似乎有點放寬,你持有新三板和貴金屬的市值也算,這些品種並不買在股票賬戶上,這涉及到不同的交易場所數據交換,如此不厭其煩,也就是儘可能讓更多的投資者來參與科創板吧。其實這僅僅解決一個開通資格問題,開通後市值的升降就不管了,我們知道市值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一個現有48萬元市值的投資者不具有開通資格,但並不能說這個人是“菜鳥”,兩年前他有200萬市值,只是在股市下跌中資產大幅縮水,至於先將錢打進來,開通後再轉出去,這樣的事會多起來,這個適格性規則有點將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還有一條規則挺有意思,現在各路資金開始摩拳擦掌,為首批參與科創板新股網下配售做好準備,然而,在此次參與科創板新股網下配售的隊伍中,個人投資者將缺席。上交所的解釋是,考慮到科創板對投資者的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要求更高,全面採用市場化的詢價定價方式,將首次公開發行詢價對象限定在七類專業機構。科創板將小投資者排斥了,一級市場有油水的一層也給機構們撇掉了,留給二級市場的是50萬元以上的中戶去接盤,這樣的制度實際能否產生財富效應呢?值得拭目以待。

市場的結構放在那兒,市場的套利模式也放在那兒,對投資者來說,不是讓別人來判斷你是不是適格的投資者,而是你自己要衡量一下,這個板塊是否值得做。投資者的追求不應該放在交易機制上的各種新規則上,因為這些與科技創新毫無關係,投資者的追求還是要放在公司上,去捕捉那些未來能變得偉大的公司。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