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民俗——二月二“咬蟲”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關中農村,孩子們都非常期盼的一件事情就是“咬(讀做niao)蟲”,咬蟲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吃炒豆。曾經的缺吃少穿,能吃的東西都是人們的渴盼,更何況是經過爆炒的豆類呢,嘴裡嚼著噴香撲鼻的豆兒,著實是當年我們的最喜慶的日子,這個日子就是農曆的二月初二這一天。

關中民俗——二月二“咬蟲”

——黃豆(關中方言毛豆子)炒熟的樣子

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二月二的習俗多了去了,我就說說我們關中農村咬蟲的習俗。我打記事開始,咬蟲的日子,母親哪怕是炒一小碗玉米,也要為我們撐起這個傳統日子習俗,因此對二月二的記憶我是刻骨銘心的牢記。

我還不會撤風箱的時候,媽媽就一個人燒鍋炒豆,當玉米豆散發出醇香的氣味時,不知道是誰家的野貓先“喵喵”的爬在窗臺叫起來,媽媽就開始用掃案笤帚把兒在鍋裡攪起來,“嘣”的一聲,一顆開花的玉米飛出鍋外,饞貓一下子就捉住那個調皮玉米豆,飛也似的跑得不知了去向,我只好嚥著唾沫、眼巴巴的看著野貓貪婪的首先品嚐,媽媽這時停止攪動,蓋上鍋蓋,只聽見鍋裡邊嗶嗶啵啵的響聲一片,不時地還有打著鍋蓋的響聲,香味更加濃郁,野貓吃完第一顆又回到了窗臺叫開了,一會功夫,媽媽揭開鍋,騰天的白霧伴隨著玉米的香味瀰漫整個廚房,聽著饞貓鬧心的叫聲,看著經過爆炒變作一大碗玉米豆出鍋了,我迫不及待的抓到手的時候,又被燙得放回碗去。

​媽媽一邊用掃案笤帚扇著盛豆的碗,一邊哄著我們等會再吃,不一會,一人一把玉米豆,就被我們香甜的咀嚼著,那個時候餓肚子的孩子感覺這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寶貝,沒有蹦開花的玉米豆非常的硬,就留著第二天吃,即便是炒糊的玉米豆,我們都把它吃掉、沒有一顆的剩餘。

慢慢的,生活條件好了起來,家家戶戶炒的不僅僅是玉米豆了,黃豆、饃炒豆、泥蛋兒,還有爆米花的到來,二月二開始非常的隆重起來了。

黃豆炒出來非常的酥脆,我們非常喜歡吃;而這個時候,炒玉米豆就開始伴著“幹趟土”炒了,哪怕是沒有蹦開花的照樣酥脆;因為“幹趟土”飛得整個廚房都是一股霧濛濛滿是“泥土味”,大家就把炒鍋也就移到了土壕畔、幹澇池旁,挨家挨戶輪流著炒,炒出一鍋,倒入篩子(隔掉幹趟土用的),隨著大人用力的轉篩子,鋪天而來的幹趟土散發出濃濃的豆香,吮吸那股味道都是一種美美地享受,看著大人滿臉的幹趟土,眉毛也都成了灰白的土色,篩子裡留下的就是美味的炒豆;一團和氣的炒豆場面同時出現在關中農村每個村子的好些地方,從半下午開始直到深夜,還有等著排隊炒豆的人家。

小夥伴們有了各種各樣的炒豆後,第二天就帶到學校去,早讀的時候,偷偷的塞一顆進嘴裡,然後繼續大聲誦讀;跑操的時候,黑咕隆咚的操場上,炒豆從口袋竄出來,每個人的腳下都有落下的炒豆;炒豆被踩碎後豆香撲鼻,大家簡直就是在一場豆香的氛圍中鍛鍊;早操結束了,小夥伴們彼此交換著各自的炒豆,每位同學都品嚐到別人家的炒豆,等到老師進教室的時候,同學們把各種各樣,各種口味的炒豆早已放在講桌上,第一節下課後,我們和老師一起開開心心的“咬蟲”,咯嘣咯嘣的脆響聲充斥著我們的校園。

因為,老輩人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咬蟲”就是吃了炒豆以後,我們的牙齒就可以堅固無比,所以在關中農村曾經的炒豆場面是非常的隆重和普及。到了現在,超市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小食品、零食,而幹趟土炒豆的場面也因為太髒而被大家擯棄。“咬蟲”吃的炒豆,不僅僅是二月二這一天才可以有的,飽了吃蜜不如糠的幸福日子,讓我們只能是在內心回味當年的“咬蟲”記憶了。

郝景望 陝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陝西日報》《陝西農民報》《西安晚報》《咸陽日報》《新聞知識》《農友》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陝西人民廣播電臺”,中宣部編輯出版的全國讀書徵文集《攀登書山的歡歌》《書海暢遊》;“魅西安”頭條號認證“原創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